《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 实践·实证 第三十八问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既是“望远镜”又是“显微镜”?

发布日期:2020-12-11 17:23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形象地把马克思主义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的作用是看得远,高瞻远瞩、统览全局,把握规律、谋划大势,认清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方向;显微镜的作用是看得清,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精准聚焦、抓住关键,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分析不怕细致、深刻,否则不能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综合不怕全面、概括,否则不能显出历史的全貌、线索。因此,在分析的时候要钻进个别历史事件里面去,用显微镜去发现问题;在综合时,又要站在个别历史事件之外,高瞻远瞩,用望远镜去观察历史形势。”(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

经典名言

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望远镜”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科学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为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正确认识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更替提供了科学依据;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把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可靠基础上,为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提供了行动指南,等等。从“显微镜”的角度来看,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发展的内容及动力,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矛盾分析这一根本方法,指引人们自觉地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等辩证思维方法,为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正确认识事物提供科学方法指导,等等。

近百年来,我们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比如,当上井冈山后一些同志对时局感到悲观时,毛泽东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就会明白”的句式一口气回应了六个方面的必然性,并用异常坚定的口吻强调“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当面对如何看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疑惑时,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当有人忙于经济忽视政治时,江泽民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提醒大家:“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情况下,要十分重视政治问题,重视政治对经济的指导作用和保证作用。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离开了政治,只顾埋头于具体的经济事务,就会变成一个不清醒的领导者。”(《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页。)当有人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疑虑时,胡锦涛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会付出一定代价,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失和得、近和远的辩证关系,不因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利益。”(《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7页。)当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从坏处着想,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11页。)这些事例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