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 辩诘·辨析 第六十四问 半部《论语》真能治天下吗?

发布日期:2020-10-29 15:08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于林駧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篇,这一典故说的是宋代宰相赵普之事。《儒吏》载:“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意思是说,赵普是北宋能征善战的功勋之臣,而他平生所学只有《论语》一书。原文注有赵普的一句话:“《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就出自于此。那么这句话是不是真是赵普所说?凭借半部《论语》又真能治理天下吗?

“半部《论语》治天下”缺乏真实性。在正史中,只有《宋史·赵普传》有相关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需要处理的事务性工作,但学问不多,等到做宰相了,太祖常劝其多读书。他晚年勤奋,每次退朝回到家,都关上门通宵达旦地读书。等到第二天理政时,依然处事果决。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从这一记载可知,赵普看《论语》是晚年的事了,那么说赵普年轻时就以熟读《论语》的学问辅佐太祖匡定天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缺乏合理性。《论语》奠定的是以孝为根基的社会治理模式,它只适用于中国传统社会。中国传统社会从生产方式上说是农耕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国家是家庭的扩展,国家和社会中的一切无不受到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维系家庭的稳定和延续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在一个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决定着家庭共同体的稳定,决定着姻亲、乡里关系的协调,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在传统社会中,做到了孝,治家、治天下就有了保障。然而现代社会从生产方式上说是工业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个人脱离家庭而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个人也取代家庭成为了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家庭虽然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领域,但不再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领域了,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了社会关系的主导。一个人对父母孝顺与否,在人们眼里已经越来越成为私德领域的事,并不影响他与其他人共事,更不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再依靠《论语》所推崇的这种模式来进行国家和社会治理,就是无稽之谈了。

经典名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

——习近平(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

鼓吹“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文化复古主义的表现。既然“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既缺乏真实性,又缺乏合理性的,那它为什么又能广为流传呢?这主要是受近代以来文化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为救国救民,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甚至有人提出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由此陷入危亡之境。在此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重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复古主义思潮开始萌发。近年来,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大趋势下,复古主义异常活跃,甚至有部分狂热的支持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能够解决中国及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鼓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就是这些复古主义思潮中儒家学派的代表。复古主义思潮虽然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许多观点都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审慎地加以辨析。我们必须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