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 辩诘·辨析 第五十七问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众多思潮中脱颖而出?

发布日期:2020-10-22 18:40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20世纪初,面对“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课题,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竞相争锋,但最终皆如流星般,璀璨一时又纷纷陨落。只有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与众多社会思潮对话和交锋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的理论武器,究其原因,有其两点。

经典名言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习近平(《习近平妙语里的情怀》,《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12日。)

中国人在多次“试错”之后才找对解放之路。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依然徘徊在十字路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对向何处去、走什么道路、怎样救亡自强的时代课题和严峻考验,虽经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奔走呼号、上下求索、抛头颅洒热血,但中华民族却长时期未能摆脱灾难深重、被动挨打的局面。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归于失败,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败北,维新变法仅存百日就惨遭镇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帝制并建立民国,但最终仍未能避免封建复辟和军阀混战的结局。历次斗争失败的事实表明,旧式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的自强,资产阶级改良派或革命派的努力,难以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封建主义的回头路已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也难走成。在理论层面,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逐渐被翻译介绍过来,促进国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思考研究问题;许多团体和派别宣扬或尝试过各种主义和思潮,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或先或后,或长或短,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走向何方的前途与命运问题。

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真理征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潮多如牛毛,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最终发展为“燎原之火”,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建立在这一科学性基础之上的理论说服力。杨匏安在《马克斯主义》中谈道,“马氏以唯物史观为经,以革命思想为纬,加之在英美观察经济状态之所得,遂构成一种以经济的内容为主之世界观,此其所以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也”。(杨匏安:《马克斯主义》,《广州中华新报》1919年11月11日。)对于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其创造性地呈现出人类社会由低到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隐到显、社会形态由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完整而清晰的发展图景和演化路径,是他们可以用来正确地观察国家命运的认识工具。尤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是诉诸行动并志在改变和创造的实践哲学,它将“改造世界”的抱负与追求鲜明地写在自己的理论旗帜上。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中国广大先进知识分子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经十月革命验证并显现威力的马克思主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莫大的希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精神和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对于渴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广大先进知识分子颇具震撼力和感召力。经过数十年寻觅,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