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 辩诘·辨析 第五十一问 为什么不能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发布日期:2020-10-16 20:56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马克思主义“行”,是实践、历史和人民给出的答案。在中国近现代探索救国救民的历程中,各种理论学说、思潮主义粉墨登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的五四运动时期,在中国境内就存在着三民主义、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复古主义、国家主义、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工团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多种思想流派,但最后唯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人民和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大浪淘沙的结果,是遵循历史必然逻辑的结果。事实证明,其他主义都救不了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行”。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与之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公民社会、新儒学思潮、西方新闻观等错误思潮客观存在,对人们的思想构成干扰冲击和影响。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同样需要深刻认知其他社会思潮为什么不行,为什么不能以其他理论学说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实现认识上的不破不立、相反相成。

马克思主义“行”,意味着它不仅过去“行”、现在“行”,未来照样“行”,将永葆生机和活力。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努力避免和克服以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主观主义又称主观唯心主义。主观主义认为,感觉、经验、意识、观念等决定事物产生、发展和变化,强调主观精神是根源,客观事物是派生。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不研究中国历史,不作调查研究,对实际一团漆黑、知之甚少。有的人不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也不研究客观实际,单凭激情、经验和意志做工作,把感想当真理,把经验当真理。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经典名言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然阉割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革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绝不可能提供解决当代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采取教条式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将使马克思主义陷入僵化的状态而失去活力。采取经验式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将使马克思主义跌入庸俗的泥潭而丧失特性。

生动故事

战场上必须克服“主观主义”

1937年10月23日,129师第386旅第771团在平定县七亘村地区遭日军一个联队和200余骑兵的袭击,伤亡30余人。消息传到延安,10月25日毛泽东立即给八路军各级负责人发出电报,指出:“屡胜之后,必生骄气,轻视敌人,以为自己了不得。771团七亘村受袭击,是这种胜利冲昏头脑的结果……凡那种自称天下第一,骄气洋溢,目无余子的干部,须以深切的话告诉他们,必须把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联系起来,反对军队中的片面观点与机械主义。”10月28日,129师师长刘伯承亲自指挥772团第二次在七亘村设伏,由于料敌如神,谨慎用兵,取得“重叠设伏”的重大胜利。(刘益涛:《十年纪事:1937—1947年毛泽东在延安》,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败。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教条式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危机。尤为典型的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根据有限的作战经验,“生搬硬套”苏联红军作战方式,让红军遭受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中国革命一度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也表明: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将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损失和灾难。

坚持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彻底杜绝主观主义。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立足时代,与时俱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前,最为迫切的是,从主观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破解实现伟大梦想、推动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和建设伟大工程中的痛点和难题,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