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 实践·实证 第四十三问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需要大众化吗?

发布日期:2020-10-08 19:44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理论需要让人民群众掌握的重要性。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大众化,让其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能让人们真正理解到它的“妙处”,才能让人们真正看到它的“用处”,才能让人们真正相信它、信仰它,让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们的精神生命。

经典名言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是不起作用的。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推进大众化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尽管源自人民,但作为科学的理论学说来讲,它内涵深刻、体系完备,是一种理论形态的存在,和人民群众所熟悉的生活实践有一定的区别,人民群众需要通过学习和领悟才能予以系统而深刻地掌握。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将深邃的理论和深刻的道理用生活化、群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把书本上的理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使抽象的理论逻辑形象化、具体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掌握。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才能为大众所掌握,才能变为人民群众手中的理论武器,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本身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贴近人民,但同样需要实现大众化,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理论坐标和实践指南。

创新大众化的具体形式有益于人民群众掌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其实也是马克思主义在群众的实践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是人民群众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目前,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新形式新探索不断涌现,从神曲《马克思是个90后》,到热书《马克思靠谱》,再到电视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这些都是近年来我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典型案例。以大型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为例,以一座岛、一本书、一门炮等6个关键词为线索,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跌宕起伏、风起云涌的历史,生动讲述了社会主义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形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源自何处等重大理论问题。这一节目有效实现了学术化与故事化的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吸引全国亿万观众一起思索,让人感到不死板、不老套,看得懂、有味道、很有劲,增强了观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