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 实践·实证 第三十五问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发布日期:2020-10-04 10:56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是包袱,不是负担,而是人类文化继续发展的台阶和垫脚石。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相得益彰的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则可以明确它们之间非但不是对立的,反而是相得益彰的:正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了正确的导向;同时,马克思主义也由于有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而更具中国特色,才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

经典名言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9页。)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又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道路。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这其中必然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斗争,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遥看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诞生于西方思想文化的理论,要在思想和情感上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以农民为主的中国人民所接受,必须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从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再看当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马克思主义需要与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更好地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于中国现代化治理的指导作用。

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多样文化和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当今中国正行进在一条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化道路上。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经典名言

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们要记住:“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