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 溯源•溯本 第四问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有着怎样的友谊?

发布日期:2020-09-03 15:30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正如列宁所说,“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如中国历史上的“高山流水”“管鲍之交”等,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为什么列宁会如此高度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之久,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两人的第一次会面并未一见如故或是相见恨晚,甚至算不上多么愉快,差点决裂。1842年10月15日,马克思升任《莱茵报》的主编,因与鲍威尔兄弟的观点分歧导致马克思同他们的友谊出现了裂痕,直至彻底破裂。1842年11月底,恩格斯走进编辑部见到马克思,在进行自我介绍之后,他提及鲍威尔兄弟来寻找深入交流的话题,于是,马克思缘于鲍威尔兄弟关系,对恩格斯没有产生好感,只是有些不耐烦地应付几句了事。恩格斯后来回忆说,这是“十分冷淡的初次会面”。不过显然,一时的误解没能阻止这两位历史上的伟人走到一起,1844年8月的第二次见面,在反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上的高度一致,开启了他们之间历史性的伟大友谊。

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经济上却极度贫困。这位对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透彻研究的伟大经济学家,自身却一贫如洗。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的援助,马克思无法从事领导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专心理论创作。同样地,当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在困难时互相帮助,在生病时互相关心,在遭遇不幸时更是互相宽慰,不离不弃。马克思与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事业上更是共同战斗的战友,他们共同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支持巴黎公社和其他工人运动;在思想上两人相互促进,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期间,两人每个星期都要通信,内容涉及几乎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研究的问题;在1870年恩格斯搬到伦敦后,两人没有一天不见面。马克思恩格斯曾合作写过《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多部著作。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悲痛万分。此时恩格斯对挚友最后的帮助是帮他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的最后两卷。恩格斯日以继夜地抄写、整理、补充、编排,花了整整11年时间,先后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且仅署上马克思一人的名字。恩格斯说:“这需要花费不少的劳动,因为像马克思这样的人,他的每一个字都贵似金玉。但是,我喜欢这种劳动,因为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页。)

今天的柏林的马克思—恩格斯广场上,两位志同道合朋友的雕像,仍然在默默地述说着两人的动人友谊。

生动故事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书信交流

1843年9月,恩格斯给《德法年鉴》编辑部寄去了一份稿件,题为《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负责审稿的正是马克思。马克思高度评价了恩格斯的这篇文章并称其为“天才大纲”,在早年写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称其为“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著作”。恩格斯于1844年2月底就拿到杂志样刊,在阅读了马克思的文章之后,也意识到鲍威尔兄弟在理论上的巨大缺陷,并从马克思的文章中看到了德国革命的前景和希望,进而改变了对马克思的印象。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两个伟大的思想家对基本理论问题与实际斗争策略的看法竟然高度一致。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巴黎逗留了10天,与马克思深入交流。马克思建议两人合作批判鲍威尔兄弟的思辨哲学,合作的第一个成果就是《神圣家族》,也开始了两人长达40年的友谊。(许静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初次会面》,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ex.cssn.cn/zt/zt_xkzt/mkszyzt/mksdc/gs/201805/t20180511_4245829.shtml)

生动故事

生病时的互相关心

1855年4月,马克思最喜爱的儿子埃德加尔病逝,这给马克思沉重的打击,他感到自己快支持不住了。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倾诉了无限悲痛的心情:“在这些日子里,我之所以能忍受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为时刻想念着你,想念着你的友谊,时刻希望我们两人还要在世间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恩格斯把马克思夫妇接到了曼彻斯特,在恩格斯的精心安排和照料下,马克思夫妇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时刻。恩格斯已是马克思家中的一名“编外”成员了,每次去马克思家里,全家就像过节一般高兴,马克思的女儿们把恩格斯看成“第二个父亲”。当然,马克思一家人对恩格斯的健康,更是牵肠挂肚。1857年7月在恩格斯生病的时候,马克思写信安慰:“亲爱的恩格斯:你可以相信,不管我们如何不幸,我和我妻子(顺便告诉你,她的健康有了显著的进步)对你最近健康情况的消息比我们自己的事更为关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6页。)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