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第七篇 凝聚人心、团结共事,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二 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

       二、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我们党统一战线工作的高度概括,指明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工作重点和内涵。统一战线是党的光荣传统,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党始终把争取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制胜法宝,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形成共识。

       (一)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

       1919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序幕。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并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在同国民党合作的问题上,统一了全党的认识。这次会议在我们党统一战线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推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经过大会认真讨论,通过了《关于国民革命及国民党的决议案》。决议分析了国内形势,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同国民党建立革命联合战线,实行“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一决议为促进全国范围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中国民主革命大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会议明确了国共“党内合作”的组织路线,这标志着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这也是我们党统一战线政策的第一次巨大胜利。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有力地保障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但从1927年开始,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革命统一战线也因而遭到失败。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转直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建立了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共两党关系由合作变为对抗,不少地方的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革命统一战线,全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为制定新形势下的斗争策略,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党内的强烈要求,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1928年,中共中央召开六大,随后又制定了“深入群众运用工人统一战线”的策略。为了放手发动群众,中共中央派出了一些身份没有暴露的共产党员加入工会,设法在工会中建立党的组织,实践证明,这对城市工人运动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29年,全国产业支部发展到100多个,在党的领导下,上海、广州、天津、武汉、厦门、无锡、苏州等城市相继爆发城市工人运动,我们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在群众中扩大了影响,树立了威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简史》,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除了开展城市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也开始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为统一战线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工农红军第四军进入赣南,开辟了赣南革命根据地,随后,以江西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广东等省先后建立了15个革命根据地,按照六大规定的土地革命纲领,制定了依靠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这一路线满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扫除了封建剥削关系,因此调动了农民保卫革命根据地的积极性,壮大了红军力量,统一战线向前发展有了稳固的立足点。

       但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忽视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犯了“左”倾主义的错误,对中间派的作用认识不足,仍把资产阶级看作革命的敌人。直到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才从根本上结束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统一战线工作也重新回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会议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并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简史》,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党中央采取下层统一战线与上层统一战线同时进行的方针,并积极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我们党积极争取驻扎在山西的阎锡山,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取得重大成果,逐步形成了西北联合抗日的局面。但要真正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必须要与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合作。自从“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声称“攘外必先安内”,奉行不抵抗政策。西北联合抗日的局面形成后,张杨二人多次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被蒋介石严厉斥责。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亲自飞往西安,威逼张杨二人“剿共”。但我们党对张杨二人的统战工作布局已久,此时的两人早已有了顾全大局、力主救国的思想认识,因此,当蒋介石到西安以后,立刻就被张杨二人扣押,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此爆发。

       在这千钧一发的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事变发生后,我们党冷静分析了形势,站在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提出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出周恩来作为代表到西安参与谈判。在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被迫作出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承诺。

       西安事变对蒋介石是个极大的触动,使他感到对内反共、对外消极抗日的政策不能继续下去了。于是,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蒋介石接受了张学良、杨虎城联合抗日的政治主张。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布《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宣告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也确定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两党取得了双赢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达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预期目标,为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形成了全国统一、一致抗日的局面。

       然而,国民党一面抗战,一面加紧实施“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出台《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文件,持续加强对我党革命武装力量的控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又不断挑起反共高潮,争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特别是蒋介石认为我党软弱可欺,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我党遭受重大损失。

       针对国民党的一系列无耻行径,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通过新闻舆论向国内外揭露国民党的种种罪行,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联合民主党派在国民参政会上与国民党展开激烈的政治斗争;另一方面,又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利用高超的斗争艺术,又斗争又团结、以斗争求团结,不断壮大抗日战线,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

       (四)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何去何从?是继续由蒋介石和国民党实行一党独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还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成为摆在历史和人民面前的一道选择题。由于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世界和平舆论的压力,蒋介石故作姿态,连续三次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飞赴重庆,国共两党谈判就此开始。谈判从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结束,经过激烈斗争,双方签署会议纪要《双十协定》。按照《双十协定》精神,1946年底,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国民党、共产党、民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等派人参加。会议斗争的焦点是“军队国家化”和“政治民主化”问题,实质上仍是军队问题和政权问题。会议期间,中共与民盟相互支持,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团结其他爱国人士结成反内战、争民主的联盟,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经过22天的会议,迫使蒋介石签订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等五项协议,取得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但蒋介石一意孤行,很快撕毁协议,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并不顾中国共产党和民盟的强烈反对,召开了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大”,企图把独裁合法化。这一无耻行径遭到了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反对,中国共产党成功运用了统战方式,有力团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使他们更加支持我们党的主张,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斗争中去。

       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到1947年7月,1年的时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内线作战转入战略反攻。1947年,毛泽东先后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即“双十宣言”)和《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是:“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简史》,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1948年,民盟宣布不接受国民党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放弃了中间立场,与中共携手合作,实际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史良:《在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1948年初,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成立,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民革成立后,完全支持人民民主革命。随后,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等也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从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统一战线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道路。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随后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了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关系和中国共产党对中间阶级、中间力量的基本政策,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随着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使统战工作适应新形势,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毛泽东先后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对工商业者、知识分子、民主党派、少数民族的政策,赋予了民主党派更重大的政治责任,调动了各界民主人士和工商业者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同时,处理了一批“文化大革命”中统一战线方面的冤假错案和历史遗留问题,使统一战线从长期“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激励原工商者发挥作用,专门出面请出荣毅仁牵头筹办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战工作,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对统一战线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就统一战线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方面,提出要坚持“两个健康”工作主题,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坚定发展信心、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宗教工作方面,提出要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在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方面,提出要坚守底线不动摇,着力扩大团结面,画出最大同心圆。(中央统战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求是》2018年第15期。)党的十九大把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编 谢金峰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