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第三篇 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五 时代层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第三篇 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五 时代层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率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公开见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体现,也突出反映了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最高位置。他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情真意切的话语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温暖和打动了亿万人的心,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执政为民的一面鲜亮旗帜。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些学习教育活动无一不包含着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福祉、让群众得实惠的要求。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一)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求是》2013年第1期。】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不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追求。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既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既有城乡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也有区域发展不平衡。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体现在对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社会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诉求、追求也日益增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践要求,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87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页。】因此,我们要持之以恒、驰而不息地加强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各项工作,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强弱项、补短板,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7页。】

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29页。)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的力量,发挥人民先行先试、创新推动的重要作用,注重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解决新问题、新矛盾。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承受能力,决不能干劳民伤财、违反人民群众意愿的事。

党的一切工作的最终成效,都要由人民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人民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3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必须凝聚人民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共同事业,必须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决定了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没有发展,没有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持续的改善,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话、一纸空文。我们必须继续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让发展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重点要补足短板。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在农村、在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人民安居环境等,是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把这些民生事情办好。新增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经费要向农村倾斜,社会建设公共资源要向农村投放,基本公共服务要向农村延伸。【习近平:《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63-264页。】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制定了一整套开创性的农村扶贫政策,投入资金之多、动员力量之广,前所未有,有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明显改变了农村贫困面貌,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太行山区到乌蒙山区,从零下几十度到海拔数千米,从“贫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模范践行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价值理念。(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86页。)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的“大责任”扛在肩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中国根基”日益牢固,亿万人民迸发出磅礴的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正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编 谢金峰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