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第三篇 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四 表率层面:领袖与群众同甘共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第三篇 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四 表率层面:领袖与群众同甘共苦)

中国共产党获得人民群众广泛拥护和支持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拥有十分崇高的威望,而领袖们一贯反对特殊化,与群众同甘共苦,更加重了他们在人民群众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一)毛泽东:带头勒紧裤带过苦日子

在井冈山、延安时期,从党的领袖到普通党员都带头艰苦奋斗,带头过紧日子,这使得党的队伍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号召力,老百姓甚至舍得用生命保护党的干部和战士。新中国成立后,在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困难。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感同身受,带头勒紧裤带过苦日子、渡难关。196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专门就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特需供应问题发出指示:“有关特需供应的规定,范围宜定得小些,标准宜定得低些”;“实行副食品特需供应的照顾面,对党外民主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可以稍宽,对党内干部必须从严。不宜不分党内外,笼统地规定某一级以上的干部一律享受特需供应”,“坚持这一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便于团结、教育和改造党外人士,在生活上多照顾他们一点,群众是不会有多少意见的。但是,对党内的照顾面如果规定得过宽,或者虽有比较适当的规定,而控制不严,听任某些干部在规定之外利用职权或‘走后门’来取得额外供应,不作严肃的处理,其后果就很严重。干部生活特殊,脱离群众,从眼前来说,会损害党群关系,妨碍我们带领群众来战胜困难,度过灾荒;从长远影响上看,则势必对干部的思想发生腐蚀作用,发展下去,就有出现‘特殊化’的危险”。【《中共中央关于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特需供应报告的指示》(1960年11月9日),转引自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第123页。】

在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本人中断了爱吃的红烧肉。毛泽东过了三个生日,从保存下来的菜谱看,这三个生日都过得相当简单,没有酒,没有寿糕,也看不出丝毫喜庆的氛围。196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9岁生日,他只吃了早餐,晚上仅喝了一碗麦片粥。早餐时,毛泽东请了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吃,菜谱上记载着这样几道菜:“干烧冬笋、油爆虾、白汁鲤鱼、鸡油冬瓜球、炒生菜。”此外,毛泽东还自降工资,将工资由一级每月600元降为三级每月404.80元,一直到1976年他去世也没有改变。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带动下,1960年9月11日,国家计委党组、劳动部党组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交了《关于当前劳动力安排和职工工资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根据最近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指示,为了进一步地缩小高、低工资之间的差距,以利更加密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我们对降低国家机关十七级以上党员负责干部的现行工资标准提出如下建议:三级(包括原来的一、二级)降低百分之十二;四级降低百分之十;五级降低百分之八;六级降低百分之六;七级降低百分之四;八级降低百分之二;九级至十七级各降低百分之一。企业、事业单位中相当于国家机关十七级以上的党员干部的工资,应该同样降低。军队中的党员负责干部的工资,也应该相应地降低。”而“非党干部的工资标准,一律不予降低”,“降低十七级以上党员干部的工资的措施,从今年十月份起执行”。9月26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家计委党组、劳动部党组的指示,认为这个报告所提出的各项措施是正确的,望即布置执行,并提出“党员领导干部的工资,今后几年内应当逐步降低,以缩小高低工资的差距,并利于带动群众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页。)

(二)邓小平:与群众一起吃“砖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在他的一生中,无论身居要职还是身陷困苦,都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努力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8月20日),《人民日报》2014年8月21日。】

1942年春,129师政治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拟定了一个助民春耕和部队生产的规定。要求助民生产部队:一是不吃群众家的饭,不要报酬;二是不遗失或操作坏工具,损坏者赔偿;三是争做助锄英雄;四是对群众进行抗日自救宣传。规定下达后,仅1月20日这一天,邓小平组织助民生产部队就帮助赤岸、沿头、会里等村的群众运粪376担。此外,还帮助当地群众修滩1000余亩,筑起一道用工1万多个的护堤大坝。7月初,天降喜雨,邓小平又亲自率领工作队到索堡区帮助群众抢种庄稼。

邓小平在赤岸村居住期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从不搞特殊。他经常与司令部、区党委机关的干部同吃一锅饭。每天吃的是红高粱和黑豆加野菜树叶合蒸的菜窝,又黑又硬,同志们都风趣地叫吃“砖头”。有几次,邓小平身体患病,炊事员提出给他另做一碗面汤,可是,邓小平都婉言谢绝了。他自觉坚持与群众一道同甘共苦,始终保持了一个老八路的廉洁作风。(孟红:《邓小平与太行根据地群众心连心》,《中华魂》2015年第9期。)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不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搞“特殊化”。他始终强调: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能当“官老爷”。据统计,从1951年到1994年,因到全国各地出公差,邓小平共乘过专列78次,乘车796天,视察了24个省、市、自治区。这些数字累计起来,相当于在这43年中有2年多的时间邓小平是在专列上度过的。据时任专列列车长的齐文明回忆说:邓小平的工作餐都是一些家常便饭,吃得特别简单,没有特殊的要求。经常是炒青菜、西红柿炒鸡蛋、砂锅豆腐等等这样的下饭菜。有时吃剩下的菜,邓小平还叮嘱工作人员不要倒掉,下顿热热再吃。一次,邓小平行程比较紧,专列上的餐车乘务员想为首长补充点营养,便准备了一小桶鲍鱼,想给邓小平做。邓小平知道后,明确表示鲍鱼太名贵了,不准做。(王桢:《邓小平的工作餐》,《党史纵览》2018年第1期。)

邓小平和毛泽东等其他领导人一样,与群众一起同甘共苦,拼命工作。正因为领导人一律不搞特殊化,所以即使生活再苦,群众也没有怨言。邓小平说:“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儿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度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1979年11月,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曾经提出过,怎样使高级干部同下面干部和人民群众生活比较接近一点,我们曾经把高级干部的工资标准降低了三次,并且明确规定高级干部的工资标准不再增加,以后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广大干部和职工的工资,改善群众的生活。”(《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页。)党的领袖和人民群众一起,同甘共苦、艰苦奋斗,最终赢得了经济的好转、百姓生活的改善,更赢得了民心。

(三)习近平:“干活不惜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真挚情怀。“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38、141页。)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由于窑洞里跳蚤特别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水泡,只得在炕席下撮农药粉来灭蚤。在陕北的7年,习近平几乎没有歇过,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在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的习近平,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干活不惜力”“有知识、点子多”的他,逐渐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不但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黄土地的生活虽然异常艰苦,但也成为他锻炼成长、施展才干的第一个舞台。为增加农田面积,寒冬农闲时节,他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他组织村里铁匠成立铁业社,打造的农具既能自给自足,又能卖到附近村庄增加集体收入。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气,就跑去取经,回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他把村里分配给知青的白面馒头分给乡亲们吃,自己吃糠窝窝。北京曾奖励给知青先进人物一辆带斗的三轮摩托车,那时在当地是十分稀罕的,他却设法换成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扬场机、抽水机等农用工具给乡亲们用。(新华社:《“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2年12月2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25/c_114148683_3.htm。)

7年的知青岁月、7年的农村生活,这段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摸爬滚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岁月,不仅让习近平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他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深深融入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之中。主政福建宁德期间,他就明确指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干部的基本功”,倡导开展“四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在福州,他大力推动“四个万家”(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时,一次下乡调研,村支书请他喝茶。由于长期泡功夫茶,茶杯上面有茶碱,看起来有点脏,他二话不说,端起来就喝。“过去领导下乡一般自带保温杯,一坐下来,秘书就把杯子拿来。习近平同志这一喝,和基层群众的距离一下子近了。”基层干部这样感叹。主政浙江5年,习近平提倡“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他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几年下来跑遍了浙江全省90个县市区。仅2005年一年,习近平就有117天在外调研,做了30次大的调研。2006年8月,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遭受强台风侵袭,此后的4个月里,习近平先后三次来到苍南受灾最严重的金乡镇半浃连村看望慰问群众,指导灾后重建工作。(王文军:《习近平同志在浙工作期间践行群众路线的深远意义》,《杭州》2015年3月第2期,第36-37页。)他多次强调:“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和实干作风,正是取信于民,获得群众支持、拥戴的重要原因。判断一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合格,最重要的标尺就是看他是否始终心里装着人民群众,是否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党的领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同群众同甘共苦,为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和榜样。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能不断密切,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牢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能顺利实现。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编 谢金峰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