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第一篇 信念坚定、意志顽强,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五 信仰的定力:“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第一篇 信念坚定、意志顽强,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五 信仰的定力:“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正是因为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有深刻认识,历经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洗礼的共产党人深知,唯有坚持信仰不变色、不褪色,才能在历史的激流中掌好船舵,站稳脚跟。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他还说:“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李抒望:《“赶考”:中共执政的历史定位》,《党史纵览》2003年3月。)要赶的考场,就是成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从此既是革命党又是执政党。此时要面对的挑战不可谓不重大,既要应对党内的骄傲情绪和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挑战,更要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展开新政权的建设。毛泽东以非凡的洞察力和战略远见充分估计到,在执掌全国政权、领导全国经济建设中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他将1949年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比喻为“万里长征第一步”。

在这个被喻为“赶考”的执政过程中,一支信仰坚定、理想远大、紧紧依靠群众、与群众共患难的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是交出优秀答卷的最具能动性的因素。早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任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就是中国共产党所培养和依靠的千千万万优秀的共产党员之一。焦裕禄1922年出生于山东,和当时万千的贫苦民众一样在坎坷中成长,还曾被日军掳走,背井离乡在辽宁抚顺做苦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他回到家乡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民兵队,次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48年,焦裕禄作为党的南下工作队成员前往河南,从此为中州大地奉献了毕生力量。1962年,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先出任尉氏县县委书记,半年之后到了条件更为艰苦、工作更为迫切的兰考县。

意志坚定、一身韧劲的焦裕禄来到了兰考。“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完颜亮:《共和国脊梁之焦裕禄:县委书记永远的榜样》,《党史博采(纪实)》2012年第3期。)当时,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让兰考县饱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本该是耕作沃土的黄河故道被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覆盖,白茫茫的盐碱地上只长得出枯草。风霜刀剑严相逼,尤其是1962年,春天的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的洪涝又淹坏了硕果仅存的30万亩庄稼,眼看着收粮无望,群众纷纷外出逃荒。

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让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业务工作是焦裕禄的工作“法宝”。焦裕禄要治的,首先是人心里的“荒”和“穷”,激发人的能动性,人有了,心齐了,在变化诡谲的大自然面前,才能真正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日月换新天”。焦裕禄就此着手,先重点做干部们的思想工作。在此之前,长年的救灾工作让部分干部被困难所打倒,甚至有袖手不管之势,美其名曰“依靠群众,自力更生”。针对这种情况,他在县委会议上比喻说,“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焦裕禄曾领着县委委员们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看兰考火车站外出逃荒的人民群众:“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像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蹦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焦裕禄是怎样带动兰考人民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坚持自力更生道路的》,《中国民族》1966年第4期。)

“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县委这个‘班’带好,必须使这‘一班人’思想齐、动作齐。而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就必须用毛泽东思想挂帅。”(《焦裕禄同志的话》,《江苏教育》1966年第3期。)坚定信仰毛泽东思想的焦裕禄组织县委领导班子学习毛泽东主席的“老三篇”,用《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这些文章来激发同志们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向模范看齐,为改变兰考齐心协力,承担责任。统一思想之后,焦裕禄要求干部们带头入驻困难村,与群众战斗在一起。焦裕禄对下乡的干部有两个要求,一要带毛主席著作,二要带劳动工具和行李——思想和行动两手抓,都是为人民服务。他自己带头和群众一起劳动,翻地、封沙丘、种泡桐、挖河渠······“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

兰考县除“三害”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成为家家户户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充分地把广大人民的战斗热情和精神力量与政策结合起来,对改变穷困面貌有强烈要求的生产队就在政治上鼓舞,在经济上给予扶助;抓典型,树旗帜,归纳出兰考县治“三害”的五大先进典型。焦裕禄勉励大家:“这五个先进典型所走过的道路就是兰考的新道路。只要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全县就会出现好多的硬骨头生产队,迅速掀起除三害高潮,多灾多难的旧兰考,就会变成社会主义新兰考。”(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1966年2月7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这些方法由大家汇聚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试验摸索出来,一个试验在一个地方取得了成功,就被迅速推广,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兰考人民按照情况、方针和方法的配合对治理“三害”工作进行的总结,以其科学性而成为流传至今的治沙、治水和治碱的宝贵经验。(周文兴:《焦裕禄治理兰考经验的当代借鉴》,《国家治理》2016年第8期。)

正当兰考人民在坚强有力的县委班子的带领下,朝着治理“三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大踏步前进的时候,焦裕禄却不幸积劳成疾,于1964年春天倒在了他为之操心的兰考县,年仅42岁。他的牺牲是党和人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损失,但他的信念、意志和精神长存世间,鼓舞着同路人和后来者。1990年的7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填词言志,以一阕《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表达对他心目中的优秀共产党员、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的追思: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理论参考》2015年第3期,第59页;首发于《福州晚报》1990年7月16日。)

推动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工作。2013年6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关切下,首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半年之后的2014年1月启动的第二批活动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和贴近基层。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分别联系一个县,习近平总书记联系的正是焦裕禄曾经奋斗过的兰考县。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兰考,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他追忆往事并再次重申:“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我心中一直有焦裕禄同志的形象,见贤思齐,总是把他当作榜样对照自己。焦裕禄同志始终是我的榜样。”(曹树林、马跃峰、董丝雨、左怡兵:《总书记要我们对标焦裕禄》,《人民日报》2018年9月25日。)早在201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对干部队伍建设进行过深刻反思:“如果没有或者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如果认识不到丢失共产主义理想的严重性,得过且过,依然‘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便难以避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悲剧。”(习近平:《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人民日报》2010年9月2日。)理想信念既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凝聚党员奋斗力量的精神源泉,这是以焦裕禄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流传至今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的优秀榜样。

如今的兰考日新月异,和全国各地的基层一样搭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快车,曾经的风沙盐碱地已经瓜果连片,企业林立。(李水龙:《焦裕禄同志逝世55周年纪念特刊·今日兰考:丰碑引领著华章》,《开封日报》2019年5月14日。)永不褪色的是焦裕禄式的“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的精神意志,是尊重和引领人民群众“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时刻紧绷政治之弦,常抓“理论武装”、常补“精神之钙”、常省“前车之鉴”、常悟“砥砺之益”,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忘起步时的态度与理想,不忘党旗下的铮铮誓言,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野、“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大海依旧在那儿”的信心,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走向未来,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编 谢金峰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