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 下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这样“好”(三 符合中国基本国情 1)

发布日期:2020-12-24 16:47

三、符合中国基本国情

今天,中国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根据中国国情,在实践中探索、改进、再探索,创造出来的最适合于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这样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裕。“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

(一)对中国基本国情作出了全局性总体性判断

国情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是各国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根本依据。不同的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各国发展道路的差异性。毛泽东曾深刻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中国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超越甚至否认现有阶段就必然意味着失败。改革开放之前,党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曾出现过失误。导致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党在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中国国情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如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认识不清,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困难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等,犯了“左”的错误。为此,迫切需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中国国情理论进行破题。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判断,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提法,昭示着一个社会主义建设崭新时代的到来。邓小平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分阶段的。其中,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邓小平指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和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战略目标、路线、方针、政策。

1986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重申并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提出并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正是在这一科学判断下,我们党正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并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成功描绘出了中国经济社会伟大复兴的改革蓝图。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那种“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发展水平来衡量,与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较,现今中国的发展尚存在很大差距,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没有完全消灭贫困,整体上的“不发达”状态并没有根本改变。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够足,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民间投资增势疲弱,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农业农村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意味着,邓小平当年判断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依据依然成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指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量变过程中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质变。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我国已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在空气质量、环境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和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群众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生活既要富裕又要有质量,还要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很多方面在世界上已从跟跑发展到并跑甚至领跑。现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能概括我国的社会生产状况,加之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然发生变化。但从另一方面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在当今中国,繁华都市和落后乡村并存,东部发达和西部发展滞后同在;既有“神舟”“天宫”的航天实力、高铁的速度以及超级计算机、移动支付等世界领先的生产工具和交易手段,在一些地区也存在靠天吃饭、传统耕作等粗放的生产方式。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任务艰巨繁重,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少短板弱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新特点和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是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