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 下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这样“好”(三 符合中国基本国情 2)

发布日期:2020-12-24 16:47

(二)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确立科学的发展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关键一点就是源于中国共产党对这个基本国情的严格遵循。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又说过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1982年8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情况就比较好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取得了一个新起点,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2年9月举行的党的十二大,制定了中国经济建设到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步骤,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这就明确了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期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步骤,从而在战略上指导和协调了中国的各项经济工作,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之前的实践证明,十二大确定的战略部署和奋斗目标比较切合实际,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指导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使中国领导人、有关专家和有识之士有可能更有必要从更深的认识层次和更长远的时间跨度来规划经济建设,以增强国家政策的预见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历史经验表明,国家战略、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基础是经济,中国经济建设必须在更深的层次上有更长远的规划。基于此,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中国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人民日报》,2015年3月22日

“三步走”发展战略,首先,它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其次,依照客观规律指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目标,大致要经过三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其全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再次,它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尚未现代化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演化为线索,以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志,来划分经济建设的战略步骤和确定每一步所要达到的目标。总之,这是一个考虑到方方面面,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完全符合国情的。在“三步走”战略指引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00年,我国总体上步入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如期实现。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细化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并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民族复兴愿景。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九大根据发展态势,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安排,“两步走”战略安排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两步走”战略适应了中国发展的新趋势,它是在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基础上,以及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为中国人在站起来富起来基础上设计了强起来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