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 下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这样“好”(四 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3)

发布日期:2020-12-22 15:27

(三)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大潮滚滚向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各国之间交流合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频繁和密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中国道路,希望了解中国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党和组织开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希望能找到可推广的有效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与优越性。

1.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

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强必霸、零和博弈是一种普遍逻辑。20世纪上半期,帝国主义掀起两次世界大战,把几十个国家、几十亿人口卷入战争,给世界带来无尽的苦难。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上一些人推测中国崛起后也必然走上霸权之路,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百般遏制中国发展,这既有认知的误读,也有根深蒂固的偏见。

中华民族历来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时时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国领导人都坚持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以负责任和建设性态度参与安理会审议重大国际或地区热点问题,为推动有关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近些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派驻维和部队。自1990年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到2018年,中国维和官兵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9800余枚;接诊病人20余万人次;运送各类物资器材135万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对国际维和行动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为联合国维和行动更加安全、更加高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对内,中国开创了大国裁军的最高数目,充分展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共进行了11次大裁军,其中毛泽东主导下裁军5次,共裁减军队员额500万左右;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期间,共裁军3次,裁减军队员额200万;江泽民担任军委主席期间,共裁军2次,裁减军队员额70万;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中国军队总员额将减至200万。这充分表明中国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中国还积极推进朝核六方会谈的进行,对东北亚的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还参与伊朗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南非外交部亚澳司司长根戈表示:“中国不断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国际社会的和平承诺,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强大力量。中国一直以来的努力也促进了非洲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在外交上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国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

2.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和平、发展、治理赤字逐渐扩大,欧洲许多国家陷入债务危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性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等。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虽然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但仍保持着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的局面,并且中国的经济还持续焕发着新的活力,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大幅攀升,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稳定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风景这边独好”,西方学者开始逐渐认识到了中国道路的价值。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稳步上升,近10年中国对外投资年均增长25.4%,2018年达到1298.3亿美元。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中国的和平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终结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肆意妄为。2018年1月17日,埃及总统塞西指出:“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和也门等国发生的事件造成巨大损失。一些国际评估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损失达到9000亿美元,这些事件还造成超过140万人死亡,1500多万人沦为难民。”西方资本从中获得巨额利益。而中国正在不断改变这种状况,使经济全球化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通过互利共赢贸易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丰厚利益,并挤压西方国家企业以不平等方式压榨发展中国家的空间等。

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说,各国经济繁荣发展是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开放型经济和多边主义,使得更多国家可以与中国共同开展合作,共享发展成果。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意愿和行动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记者扎米尔·阿萨迪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以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稳定持续的政策环境以及强大的执行力,在短短40多年时间里实现了巨大的经济飞跃。中国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国家治理方式,值得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学习。“软实力”的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不仅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被很多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而且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社会发展模式、对外政策会在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共鸣。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将不断吸纳全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为人类对政治制度探索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正确方案,为世界政治文明作出独特的历史贡献。

倡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世界上许多与中国国情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了方法和路径;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自己在现代化发展中获得的宝贵资金、发展成果、先进技术和脱贫经验,分享和回馈给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全球治理规则与体系变革,回应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的现实,使全球治理符合国际力量的深刻变化。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成功实践,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探索出不同寻常的新路,将“先富”和“共富”衔接起来推进精准扶贫的智慧和方案,也为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让人民公平享有发展利益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进程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与国关系到底怎么相处?整个世界是不断重复过去的一些悲剧,还是开创新的道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角度,生动地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些话读起来也让我们感觉更加亲切、易懂,比如,“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我们要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他还经常用不同国家地区的俗语:“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世界共同面对的局面就是:命运与共,唇齿相依。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为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对人类命运和前途进行理性思考后提出的社会主义答案,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的当代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友好合作,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让世界更加和平安宁,让人类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皮埃尔·皮卡尔说,中国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提出了建立在和平基础上的发展模式,这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繁荣和平的世界带来了希望。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等也先后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些不仅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也彰显了中国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巨大贡献。

小贴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

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

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决议强调,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推进地区合作,以有效促进阿富汗及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的两个决议,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

2017年11月2日,中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写入了第七十二届联大负责裁军和国际安全事务第一委员会通过的“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

2018年3月23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7届会议上,“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获得通过。决议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6月20日,纪念联合国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50周年高级别会议的成果文件中采纳了中国提议,呼吁“在和平利用外空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命运共同体愿景,为全人类谋福利与利益”。

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