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 上篇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 4)

发布日期:2020-09-06 15:26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四)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来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其间有农民阶级的起义、有地主阶级的改良、有资产阶级的革命等等,事实证明这些道路在中国都走不通。

1.农民阶级的起义走不通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运动的两次高潮,是中国封建固有矛盾在外国侵略刺激下的总爆发。1851年,洪秀全集结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宣布起义,创立了拜上帝会,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14年,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太平天国运动还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政纲性文件。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场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农民战争最终失败了。1900年,在中国大地上又一次掀起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为扑灭义和团反抗斗争的烈火,组成八国联军武装侵略中国。义和团站在反帝的第一线进行了无比英勇的斗争,给予帝国主义列强沉重的打击,起到了阻止帝国主义直接瓜分中国的重大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主要在于农民小生产者阶级的局限性使革命队伍受到封建主义的侵袭,滋长了封建皇权主义思想,导致争权夺利、生活腐化、队伍内讧。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主要在于笼统的极端排外主义及封建蒙昧主义,导致了行动上的盲目性和落后性,其结果是孤立了自己,使反帝斗争陷入困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有反帝反封建的无穷力量,但并不能独立地完成这一伟大的革命任务。单纯农民革命,不能完成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

2.地主阶级的改良之路走不通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认识到中国的危险处境。他们多方搜集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资料,致力于寻求救亡图存的方法。魏源认为西方技术是造成中西差距的主要原因,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指出应当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地主阶级的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具有深远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开明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进而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他们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军事实力,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张之洞曾担任湖广总督,是一个主张维新的改革人物。他在湖北开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开办的湖北枪炮厂,从1895年底至1909年底,平均一年生产近一万支枪。“汉阳造”步枪,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使用最广、制造单位最多、服役时间最长的步枪。从1896年开始,“汉阳造”武装了中国无数武装力量,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张之洞力主改革,而对改革遇到的阻力更有切肤之痛,这才有“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的感慨。到19世纪70年代,由于兴办洋务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配套的工业体系,洋务派又提出“必先富而后能强”。他们认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不发达是中国贫弱的根源,提出在中国发展民用工业。洋务派虽然倡导在中国进行近代化变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但他们根本上还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这就决定着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洋务运动既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种不触及制度和文化的改良运动注定不能承担起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也不可能把中国真正引上独立、富强和民主的强国之路。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打击下,洋务运动走向了失败。

3.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之路走不通

面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中国的资产阶级提出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应当通过改良的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则认为,应当以革命的方式彻底推翻旧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一个主张革命,效仿德、法,推翻旧制度;一个主张改良,效仿日本,保留旧制度。

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要引进西方的先进制度,提出效仿日本、俄国进行君主立宪的改革。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指出,变法关系民族存亡,认为“社稷安危,在此一举”,主张在中国进行变法,进行制度变革。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推动下,光绪皇帝接受了他们的改革方案,于1898年开始实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了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方案。他们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皇帝,试图以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推动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富强。由于光绪皇帝没有实权,资产阶级改良派又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在顽固派封建势力的反扑下,戊戌变法仅历百日便失败了。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要真正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面对民族危亡,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这一政治纲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复兴思想的集中体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民主革命思潮的高涨,深化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要求,使得人们的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哲学观念以及文化艺术观念都有很大的改变。但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忽略了旧官僚、旧军阀,使得革命政党内部成分复杂、矛盾尖锐,没有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最终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事实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运动,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更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这些道路是行不通的。

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1日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编 唐青阳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