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互联网与城市互联网的区别
农村互联网面向农村人群,人口基数大,但分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小,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低等。依据这些特征所设计的互联网产品其代表的意义和价值也随之不同。
(1)人口基数
一个群体人口基数大,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基于这个群体的互联网产品所代表的市场份额会比较大。在当前城市互联网创造出惊人价值的前提下,农村互联网孕育着强大的价值潜力。
(2)人口分散
虽然农村人口在我国占据较大的比例,但人口分散程度较高。一些在城市互联网呈现的产品形态在农村互联网就不一定适合。例如:LBS服务型产品,即便获取地理位置信息数据相对容易,提供服务成本和时间都会比城市互联网高,但信息是无距离的,信息对等服务所展现的力量较强。
(3)文化水平较低
互联网属于新兴产业,对于农村互联网来说,用户的养成,习惯培养所消耗的成本较高。
(4)收入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其对产品切入点的限制。例如:城市互联网在做消费升级的事情,这在农村互联网中推进的速度要慢很多。农村互联网在收入水平受限的前提下,其切入点更多地要放在提高农村整体生活水平和收入上。
农村互联网在现有阶段的特点是:价值范围单一,低频使用,养成周期较长,获取用户成本较高等。
2.宏观下的农村互联网的状况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个人生活的重要平台。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塑造了全新的生活形态。互联网带来的价值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问题,这种二元结构表现在中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等多个方面。城乡之间二元结构不仅仅存在于传统的社会经济领域,也存在于互联网发展领域。从获取信息和信息应用的角度来看,城乡信息技术鸿沟是加深二元结构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和加强农村互联网发展,不仅能有效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化解二元结构的诸多矛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农村网民上网状态与行为及农村互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自2007年开始发布《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引起较大社会反响。本次报告以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进行了细分研究。希望本报告的发布能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
(1)农村互联网用户数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年增长率为1%。城镇网民规模为4.7亿,城镇网民增长幅度较大。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较去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在整体网民规模增幅逐年收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的背景下,农村非网民的转化难度也随之加大,未来将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市场激励,推动农村网民规模增长。
(2)农村互联网普及率
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都在不断增长,但是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有扩大趋势,2014年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3个百分点。城乡间存在差距,一方面是由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互联网普及推进工作的成果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也是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如何解决城乡数字鸿沟需要继续探索。
(3)农村互联网需求和信息化程度
农村互联网面向的用户群体是农村范围内的用户,其大部分人口基数是种植农户。针对种植农户的需求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部分,生活消费品类和生产资料类。
1)生活消费品类
目前生活消费品类的互联网产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阿里村淘、京东下乡等。其主要围绕农户的基本生活——衣、食、住、行几个维度进行切入。例如,在农村家庭中,平均每户家庭都有一台交通工具,与城市互联网相比,由城市小轿车转换为家用摩托车、三轮车等简便交通工具。
2)生产资料类
农户最依赖的是其耕种和生产的能力。在现阶段,农户的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差,可支配和控制能力低。很多维度直接导致农户生产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
农村信息化程度有着比较有趣的现象,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县级人口的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较高,但是村镇耕种人口的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非常低,县村之间存在严重的断层,这个断层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村镇人口主要是在土地上耕种,对于信息化需求不高,县级人口反而对信息获取需求要求高。二是村镇人口年龄主要分布在45~55岁,其信息化培养成本较高,学习能力有限;县级人口年龄分布均匀,新老人交叉带来信息化推进速度快。
针对目前农村互联网面向人群来看,2C互联网产品依旧存在较大困难,其主要原因是2C面向的用户信息化低,购买力低,人口分散等问题。反而,农村人口针对2B小商家产业则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作者:戴小鹏 陈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