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电子商务》(完) > 正文

《农村电子商务》 | 第一章 农村电子商务基础(第一节 农村电子商务的概念 2)

发布日期:2020-07-23 14:18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二、农村电子商务的概念

1.定义

农村电子商务,简称“农村电商”,是指利用因特网、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从事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交易的过程。这种新的电子模式能推动农业的生产和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

电商,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就是网上购物,但实际上它并不局限于此。

电商更倾向于运用数字信息化技术对旧有的商务活动进行持续优化。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农村电商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县、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

显而易见,那些将农村电商简单定义为向农村卖货的平台在一开始就理解错了概念。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电商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商同样需要运用互联网,但更重要的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农村,推动农村建设的信息化进程,推动互联互通三农大战略的持续发展。

首先,农村电商要让农民受益,不是简单地让农民进行网购,更多的是要提供各种生活上的便利,例如缴费、贷款、医疗等,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互联网时代的方便与快捷。其次,农村电商需要考察落地区域的经济现状,因地制宜地推动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双向流通,促进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让农民能够增收减负,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最后,农村电商还应当响应国家号召,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协助县级政府开展电商扶贫事业,让更多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能够受益。

总而言之,发展农村电商并不是简简单单拉根网线,租台电脑就行了的,它涉及县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要在当地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总量。只有理解了这一点,农村电商的发展才能够持久。

2016年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阿里巴巴集团在京签署结合返乡创业试点发展农村电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双方将共同支持300余试点县(市、区)结合返乡创业试点发展农村电商。

根据协议,未来三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规划、综合协调,不断改善试点地区创业环境,并组织试点地区对接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则提供包括农村淘宝在内的农村电商项目落地支持,对接试点地区,实现项目落地生根。对于国家级贫困县,阿里巴巴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辅以重点资源倾斜。

协议约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整合资源,推动、引导试点地区先行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合作。同时,鼓励试点地区开展针对政府相关服务人员、农村淘宝合伙人、淘帮手等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参与人员的培训活动,做好宣传引导等相关工作。

另据介绍,此次合作一方面助力试点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发展农村电商进一步吸纳更多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届时,随着生态链和生态圈的发展,将会吸纳更多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2006年商务部实施了13项重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以促进农村信息化和流通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此项工程被列入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后,在全国各地各级农业部门的引导下,涉及农业的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涉农网站已超过3万家。但是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还刚刚起步,商务模式、体制等仍不完善,因此我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在现阶段不可能实现全部取代传统的商务模式,我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1)国外的发展历程

农村电子商务是伴随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兴起而产生的。从“电子”到“电子商务”,人类经历了近百年历程。从时间的逻辑性看,最早在人类之间交往是“信息”概念,人类通过传递“信息”表达若干意义。后来发现了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子”,电子是在1897年由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提出了葡萄干模型(枣糕模型)。有了电子才有了后来的电子信息,1945年,被誉为“计算机之父”的美国科学家冯•诺伊曼发明了计算机,计算机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计算机的发明促进了电子信息的推广和传播。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电子交易应用于农产品时,便有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才有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研究农村电子商务还得从农产品电子商务说起。

电子商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互联网(Internet)和电子数据交换的出现。前者为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后者是电子商务的初始应用方式。至今仍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国防部高级项目管理处建立了连接美国各大学与国防工业合同商之间的电脑网络,继而开发了该网络的标准通信协议TCP/IP。这个互联网通信协议一直沿用至今。

“电子商务(EC)”一词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这也是农产品电子市场的起步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走向整合并引起人们的注意。1972年,美国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门•阿尔奇安(ArmenAlbert Alchian,1914-2013)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论文《生产、信息成本与经济组织》,应是电子商务思想的启蒙性论文。阿门论述到,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源的拥有与分配是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的,如公司、家庭和市场。市场信息在各要素之间的流动使得公司更能采取有效的生产行动,这使得以快速信息传递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成为可能。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丹尼斯等(Dennis R.Henderson)发表论文《电子商品市场》(Electronic Commodity Markets),论述了农产品电子市场的可能性,这可以认为是农村电子商务的最早的论文之一。1980年3月,丹尼斯在美国农产品电子市场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电子市场的发展与表现》(The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of Electronic Markets)的演讲。以得克萨斯州农业实验平台为例,进一步分享了以农产品为基础的农村电子商务的经验。后来,美国农业部发布了有农村电子商务内容的相关报告。如,1980年12月,美国农业部发布经济与统计白皮书《农业部门的经济指标:收入和资产负债表的统计》(Economic Indicators of Farm Sector:Income and Balance Sheet Statistics),紧接着又在1981年1月发布了《时间选择:农业结构总结报告》(A Time to Choose:Summary Report on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同年8月,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委员会成员威斯格伯•帕特和妮娜•斯旺(Weisgerber Pat and Nina Swann)撰写报告《加拿大和美国经营农场比较》(Canadian and U.S.Farm Sector Comparisons)。1982年1月,丹尼斯参加加拿大温尼伯农业研讨会,发表论文《农业产品电子市场:潜力和陷阱》(Electronic Markets for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Potentials and Pitfalls),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的农村经济正在从传统农业走向以电子市场为导向的工业化组织阶段,在过去的30年中,美国在农场从事务农的人员减少了62%,也就是说,62%的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已经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了,但与农业相关的非农的农业机械化产业却增加了75%以上,而以农产品为基础的电子市场得到迅猛发展。丹尼斯归纳了农业电子商务市场的几个比较公认的特征:①有组织的交易。电子市场是一个有组织的贸易和(或)交接商品所有权的系统,贸易者知道市场规则,同时也希望系统里其他人能够了解这些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②集中性的销售谈判。在一个单一的交易实体中,众多买家与卖家彼此相互进行交易。③远程市场的参与。电子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买家与卖家都不必亲临现场进行交易。④描述性的产品销售。同买家与卖家都不必亲临现场进行交易一样,商品也不必运到现场给众多买家进行现货供应,只需对商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清晰的、有意义的描述,只要买卖双方对商品都没有歧义,都能明白就行,这也是目前产品标准化的问题。⑤售后发货。因为产品并非现场销售,因此需要在下订单后进行事后发货。这涉及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现在看来,目前的电子商务(包括农村电子商务)这五大特征仍然是电子商务市场的明显属性。

2013年,卡洛斯(Carlos E.Carpio)等在食品、农业和资源问题的杂志《选择》上发表论文《电子商务有助于农业市场吗?——基于做市商的实例分析》(Does Ecommerce Help Agricultural Markets?The Case of Market Maker)。MarketMaker是一个互动的电子商务平台,它能向食品企业提供食品营销信息,如农业生产者、购买者、加工企业、批发商、食品零售商、餐馆以及他们的客户。过去几十年里,农业电子商务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电子商务对经济到底有多大影响,世界上目前都没有一个好的度量。卡洛斯的MarketMaker实际上是一个农业电子商务的绩效测量平台。MarketMaker的重点是生产者和农村市场的影响,由调查分析和薪酬分析两者构成。并对电子商务网站作用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为将来农业电子商务支持平台的发展及这些平台的作用评估提供帮助。

(2)国内的发展历程

1987年9月20日,时任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的钱天白教授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简短的一句话标志着中国开始通过网络和世界沟通,揭开了中国人民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在国内,从中国学术知网数据库上查阅文献,“电子商务”一词最早出现在1994年3月15日出版的《信息与电脑》第3期。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发布的一个会议信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地区交流——亚太电子商务大会在紧张筹备中》和《海外信息产业界关注亚太电子商务大会》,当时会议研讨的内容有:电子商务在商业结构性变革中的作用,亚太各国和地区电子商务应用现状,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和前景,电子商务的市场机会与国际合作,电子商务的应用范例,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问题,电子商务的职业培训和管理。会议于10月14日在上海闭幕。来自国内外的代表共30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期间共有13位代表就电子商务的现状和未来、电子商务与信息基础结构以及积极开拓应用EDI市场等在大会上做了演讲。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K.B.Alien就《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韩国信息产业联合会会长Y.T.I.ee就《亚太地区的信息产业》以及加拿大EDI推进协会主席Mashall A.Spence就《北美电子商务的现状》在大会上做了发言。在1994年《信息与电脑》第5期上王可发表《电子商务与新时代的生意经》一文,认为电子商务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概念,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概念,而是一个关于过程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新的业务流程和作业方式,这可以是一笔买卖的全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特定的行政业务过程,如申报所得税。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基于纸介质的数据和资料的处理、传递和存贮作业方式,被电子方式或者说被无纸技术替代。在1994年《信息与电脑》第6期上侯自强在《日常商务电子化新技术》中从个人电脑助手PDA、皮包办公室和移动数据通信、电子演示和多媒体数据库、群体网络通信四个方面论述了随着微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进展,电子技术已进入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商务活动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存储、检索、传送、交换、分析和处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被用于上述每一个环节。《信息与电脑》连续多期进行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载文,可以认为是我国早期研究电子商务的重要学术文献。

1999年,郝小红在《电子支付的新纪元》中首次分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支付系统供应商惠普公司下属部门VeriFone宣布的互联网支付战略Electronic Payment 2000,认为在物理与虚拟两方面集成解决了电子商务支付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包括销售终端机、支付应用系统、网络管理程序及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及其他便携式计算机设备的支付处理程序及嵌入式验证应用系统,功能还包括信用卡授权、借记卡授权、汇款信息收集与结算、信用卡发卡界面、借记卡发卡界面及个人标号信用卡模拟软件等,这应是电子支付系统的新纪元。我国的阿里巴巴于2003年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划时代意义的支付宝,只比美国晚了几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相继出现流通不畅、价格下跌。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产品结构不合理,同质性强,品质差,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农产品流通渠道过长,交易成本过高,利益被中间商截留等。但从根本上讲,这是由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引起的,我国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已日渐突出。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种既能适应我国农业现阶段以户生产经营的特点又能适应全球大市场信息传递和交换需要的现代农业市场服务体系。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和流通活动。它消除了传统商务活动的时空障碍,使买卖双方直接在网上见面,减少了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相关宣传等费用。

自1994年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以来,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入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建立了部分农业综合数据库,并研制开发了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三分之一。农业部还利用网络协议、信息通信、数据库及查询等技术,建成了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及处理和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及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超过3000家。我国大陆涉农网站已有6000多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十名以内。

我国农业信息化还处于人才缺乏、体系不健全的状况。虽然一般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都有网站,但网站提供信息的时效性差,针对性不强,发布的内容以生产信息、实用科技信息居多,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偏少,缺乏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贮存、加工的动态分析、监测和预警预报等。

3.农村电子商务的优势

(1)电子商务有利于削减过多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环节,缩短产品流通链

传统的中介组织本质上是凭借其发达的信息网络和购销网络,将规模小、经营分散、自销能力弱的生产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增加农户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然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动摇了传统中介的存在基础。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生产者能直接和消费者进行交流,迅速地了解市场信息,自主地进行交易。其信息获取能力、产品自销能力和风险抵抗能力大大加强,对传统中介的依赖性也大大降低。电子商务可以减少中介环节,但不能完全消除市场中介,社会分工的必然性仍需要有专门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组织。我们可以通过电子商务,选择和保留附加值高的流通环节,合并或去除附加值低的渠道。例如,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批发市场因规模大,商品集散、价格形成及供需调节功能强,附加值较大。而产销地的中间商规模较小,信息传递、产品集散、价格调节功能较弱,附加值较小。因此,我们可以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现实载体,去除中间商环节,构建新型的电子商务流通链:生产者-电子批发市场-(网上)零售商-消费者,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加速商品和信息的流动。

(2)电子商务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

前面我们已论述过,电子商务可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缩短流通链。这不仅能降低农产品流通的运输保鲜成本和时间成本,也能减少交易中介的运营费用及抽取的利润。另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生产者能直接、迅速、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适量的农产品,避免因产品过剩而导致超额的运输、储藏、加工及损耗成本。再者,以电子商务中介代替传统中介能节约包括信息搜寻成本、摊位费、产品陈列费用、询价议价成本等在内的交易成本和因信息不通畅而带来的风险成本。

(3)电子商务有利于健全农产品市场机制和功能

1)有利于健全市场价格机制。市场分割、信息不对称、缺乏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的主导因素。通过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能相互连通,形成全国性的农产品流通大市场。另外,农产品虚拟市场可以容纳大量的交易者,实现交易的集约化和市场的规模化。再者,电子商务的自动化也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和人为干预,不仅使交易的边际成本接近零,而且让每个交易者都享有平等的信息获取和交易机会,保证了市场高度的透明性和公平性。一言以蔽之,电子商务可以打破信息闭塞、市场割据的局面,构建规模大、信息流畅、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全国农产品统一市场,建立反应灵敏、健全有效的公平价格形成机制。

2)有利于改进市场交易方式。高成本、低效率的对手交易已经难以适应农产品流通发展的要求,市场呼唤更加先进、高效的交易方式,如拍卖交易方式。拍卖交易是指在公开的场合对农产品的所有权进行竞价转让的交易方式,具有价格信号灵敏、交易规模化、市场透明度高、中介环节少、竞争充分等特点。然而,传统的招标拍卖因受地理位置、物理空间和通信手段的限制,交易者数量有限、手工操作的交易效率低。电子商务的自动化和空间可扩展性为传统的拍卖交易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通过电子商务拍卖平台,大量分布广泛的交易者可以进行网上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易,构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另外,虚拟拍卖市场能提供从拍卖申请、招标竞价、电子支付、配送服务等一条龙的自动化服务,既提高了交易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了市场的公开、公正、公平。

3)有利于完善市场的信息服务功能。天津已建立和开发了许多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主要从各农产品市场中获取最新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它们可作为服务后台,提供原始的或经过分析处理的有用信息。而电子商务网站可作为信息发布前台,将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发布,并与其他农产品市场进行信息联网,使用户能从同一平台上获得即时、全面、有价值的信息。另外,电子商务网站还能提供各类信息增值服务,如信息的搜索、查询,同类产品销量、价格等的汇总、比较等,帮助用户减少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信息利用率,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4.农村电子商务的作用

电子商务能够缩短生产和消费的距离,既发挥迂回经济的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又缩短迂回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的距离,被称为“直接经济”“零距离经济”。电子商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依赖的24小时无间隔的商业运作等,因此能够有效地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对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农业的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准确性差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所造成的。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减少乃至消除农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农户和企业及时地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和农户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使农业的生产行为变得智能、快捷。

(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农业产业化中导入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处理订单、安排生产、分配资源,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从互联网上获得所需信息,减少了中间商环节,缩短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成本降低、环节减少、交易速度加快,从而节省费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电子商务疏通了信息的传输,既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又拓宽了信息的传输范围,便于买卖双方联系,降低了买卖双方的搜寻费用。

(3)打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农村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交易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限制,依赖互联网的交易网络,使农业企业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进入跨地区乃至跨国的网络销售,有利于形成统一有序的大市场,使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

(4)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在农村电子商务中采用网络交易平台,能够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能并不是以单个农户或合作社出现,而是将农产品委托给配送中心而由其统一组织销售,交易的一方是农民群体,另一方是企业,双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保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统一质检、分级,采取明码标价,保证了流通规模化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

(5)方便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农村电子商务将使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变得更为快捷、方便,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让农户了解最新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不断深入。

5.农村电子商务的前景

我国农民约占全国人口的2/3,长期以来,农产品流通主要是通过农贸市场来进行交易,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与供应。随着科技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脑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网络同样也渗透到各行各业,不少农民通过互联网查找农产品信息,进行网上贸易。这种方式与传统交易形式相比,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其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及时、丰富,图文声像并茂,并有良好的交互性,逐渐被农民朋友所认可。

如今,互联网上农业信息四通八达,应有尽有,三分钟开设一个网上商店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也已不再是梦想;网上在线文字、语音、视频谈生意也已成为现实。新一代的农产品网上贸易市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产品的流通。

互联网进入中国已有20多年,今天,农村电子商务仍然是互联网界最敏感的话题。农业行业的电子商务也在随着农民对其认知度的提高而逐步发展。电子商务的春天已经到来,农业行业的电子商务已走进农民的生活中,即时通信、网上支付、虚拟社区农盟通、支付角、农贸通、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些以前农民听似神话的现代高科技,都已经不再是神话与梦想。随着农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电子商务逐渐以简单直观的方式深入广大农民中去,足不出户进行农产品贸易流通,将在十指弹动一瞬间!

6.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

无论是农业技术的支持、农用物资的购买或农产品的订货、销售、运输、加工、广告促销及付款等,无不伴随着信息的流动,信息实际上是整个农业大市场体系的纽带。为加速电子商务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实现现代农业大市场有效运作,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给予广泛而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电话等多种通信手段,建立起覆盖郊区县、乡镇、村的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各级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引导和培训农民使用各类信息设施,掌握电子商务的各项技能。

(2)建设高质量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多元化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农业产业化的资源、市场、生产、政策法规、实用科技、人才、减灾防灾等信息;同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网上交易的平台,支持B2B(企业对企业)、B2C(商对客)、C2C(个人对个人)等多种交易模式,降低企业和农户从事电子商务的资金门槛,培育、扶持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农产品出口平台兴起,国内的ECVV(深圳伊西威威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主要的农产品外贸出口平台之一。

(3)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应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库资源的拥有量和开发利用水平。同时,应在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设各具特色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交换的及时通畅,共享信息资源。

(4)尽快解决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农产品难以标准化一直是制约着农产品流通的瓶颈,也是实现农村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应加快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标准化工作,制订标准和规范,实现各类产品标准化,并提供相应标准描述,使农村电子商务顺利开展。

(5)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逐步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农作物种子、家禽畜种的培育、繁殖、加工、销售及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等一系列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村电子商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完整的产业链。

(6)建立相应的供应链系统及物流配送系统。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的特点,要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农产品联系起来,需要在农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供应链系统以及为农业供应链服务的农业物流系统;还要利用现有的配送企业,充分发挥分工的优势,实现客户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品种、农业物资的及时配送。

(7)选择适合的电子商务切入模式。应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切入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接洽、合同和货款支付的电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网上进行,以真正体现电子商务的优势。不发达地区可以采用通过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布供销信息,线下完成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

(8)开展农业信息化知识培训,大力培养信息人才。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结合其他通信手段,大力实施远程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农民信息意识,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另外,还应把懂业务的各种专业人才充实到农业信息化队伍中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

7.农村电子商务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低、流通成本高,农民没有从流通领域享受到应得的比较利益。其中,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与现代科技的相关性联系较低,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优质农产品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安全信誉,也难以确认生态农业基地生产的优质农产品的质量,很多特色农产品局限在生产地,无法进入大市场参与大流通,消费引导生产的功能不能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困难重重。基于此现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市场的需求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应运而生。

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仅可以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农产品不再因为地域原因而滞销,还可以简化中间环节,增加农户收益。被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影响的不仅仅是距离和收益问题,还有对农业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的发展不仅要求提升其经销的农产品的档次,同时还“倒逼”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户去控制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行业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这个“大家庭”,实现了买卖双方的互利共赢,也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

(1)电子商务平台的特征

这些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交易平台一般具备以下几种特征:

1)向客户提供农产品的供应和求购信息、商家认证、特产商城、农产品价格等全程电子商务服务。

2)支持网上挂牌、网上洽谈、竞价等交易模式,涵盖交易系统、资讯系统、办公系统和充值系统等。

3)农户及企业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双通道访问该平台实现农产品信息发布、农产品在线交易以及农产品企业信息化管理。

4)农产品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管理企业及发布指令等。

(2)服务范畴

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农村商业领域,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获利者,使商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

按照商务部发布的《2012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截至2012年底,正常经营的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数量为163.26万个,其中注册地在村镇的为59.57万个。

2012年互联网方面“两会”代表的提案,多数与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及前景关系密切。某权威机构整理了2012年两会代表涉及电子商务的提案并进行了部分解读。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言称,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要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降低流通成本。

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包含网上农贸市场、特色旅游、特色经济、数字农家乐和招商引资等内容。

1)网上农贸市场

迅速传递农林渔牧业供求信息,帮助外商出入属地市场和属地农民开拓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动态快递、商业机会撮合、产品信息发布等内容。

2)特色旅游

依托当地旅游资源,通过宣传推介来扩大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全方位介绍属地旅游线路和旅游特色产品及企业等信息,发展属地旅游经济。

3)特色经济

通过宣传、介绍各个地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和相关的名优企业、产品等,扩大产品销售通路,加快地区特色经济、名优企业的迅猛发展。

4)数字农家乐

为属地的农家乐(有地方风情的各种餐饮娱乐设施或单元)提供网上展示和宣传的渠道。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全市农家乐分布情况的电子地图,同时采集农家乐基本信息,使其风景、饮食、娱乐等各方面的特色尽在其中,一目了然。既方便城市百姓的出行,又让农家乐获得广泛的客源,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5)招商引资

搭建各级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平台,介绍政府规划发展的开发区、生产基地、投资环境和招商信息,更好地吸引投资者到各地区进行投资生产经营活动。

(作者:戴小鹏 陈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