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其起源于欧美,始于工业生产活动,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设计中去。人体工程学联系到户型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
2.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有哪些应用?
(1)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2)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3)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在做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4)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什么是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4.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有哪些应用?
了解了环境心理学后,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思考怎样应用在室内设计中。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2)了解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在设计中掌握合理的分寸。
(4)色彩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人们总是用视觉来最先感受环境,而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闯入人们视线的是色彩,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的情绪及工作生活效率。
(5)材料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表现和各具特色的构造细部,可以渲染及强化室内的环境气氛以影响人的心理。在创造空间时应对表层选材和处理十分重视,强调素材的肌理,暗示功能性。
(6)光影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现代居室光环境的设计中,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成为现代装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5.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有何特点?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虽然人与动物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例如,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例如,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