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鱼体质
鱼体状态是影响运输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物流各环节的持续作业。实践证明,良好体态的活鱼对水环境恶化具备较强的抵御能力,而处于受损害、生病或亚健康状态的活鱼则相反。因此,在活鱼流通前,应根据其体表是否出血发红、鳞片脱落、黏膜损伤等现象鉴别健康程度。通常情况下,异常活鱼会出现体表发白、眼珠白浊、皮肤充血、脱鳞、有伤口或鱼鳍破损等状况,而健康活鱼则体表光滑、色泽光亮。其次,可借助鱼体游动情况判定健康程度,异常活鱼会沉于池底或浮头,游动时鱼鳍异常、离群或独处一角等,反之则游动轻松平稳,鱼鳍舒展。此外,观察应激反应亦可确定活鱼体态,健康活鱼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而病鱼或体表受伤的活鱼无明显反应。
综上所述,通过对活鱼进行有效挑选,可保证其活体运输的质量。活鱼运输前,除鱼苗外,都必须按要求进行锻炼,以提高运输成活率。夏花和鱼种一般需要经过2~3次拉网锻炼,长途运输的鱼类还要在清水池中“吊养”一晚方可起运。食用鱼和亲鱼在运输前7~10天要停止施肥,运输前1~2天停止投饵,并经拉网密集锻炼或蓄养后方可运输。
不同种类的鱼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反应不同,存活率也不同。如链鱼性情急躁,受惊即跃开激烈挣扎,因此在运输时容易受伤,鲤鱼等性情温顺受惊不跳跃,运输时则不易受伤。同种鱼类,其大小不同,耗氧率也存在差异,个体越小,单位体重的耗氧率越大。
(二)运输工具
运输工具是实现活鱼流通的重要设施装备,对其运输距离、运输时间和运输品种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实际运输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长距离、大批量的活鱼运输均选择中型或大型运输货车,短距离、小批量的活鱼运输均选择小型水产专用运输三轮车;以家庭、酒店、零售商等为单元采购或同城配送均选择使用塑料袋、泡沫箱等包装运输。活鱼运输工具呈现出多样化、灵活性强等特征。运输工具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活鱼的流通成本,并影响到其销售价格。与国外相比,我国活鱼的运输工具仍处于落后状态。
目前,现代化活鱼运输专用车包括增氧、制冷、加温、过滤等设备。我国所采用的活鱼运输车,无论是用于长距离运输还是短距离配送,均是通过对普通货车改造而成的运输车,而用于活鱼运输的专用车数量甚少。调查发现,形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有:①采用改装的货车运输可大大降低运输成本;②普通的养殖场无法承担专用车巨额购置费;③用户早已形成惯性思维,不愿接受其他高成本的新型运输;④国家缺乏统一的水产品活体运输标准。上述原因是制约我国活鱼运输工具,以及冷链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保证运输专用车的优势及先进性的前提下,降低其生产成本,使之一次性投人长年受益,加强推广,建立健全国家水产品活体运输标准,以及第三方物流辅助作用。
(三)运输环境
运输环境是活鱼运输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决定运输时间及存活率。对有水运输而言,运输环境即水环境,主要包括水温、水质、溶氧、密度等。虽然鱼类是变温生物,可随水温变化而变化,但是当温差>3℃时,鱼体会产生应激反应,不利于运输。因此,在运输前后应始终保持水温的稳定性,避免活鱼遭遇温差产生的应激。研究表明,春秋两季,冷水性鱼类为3~5℃,温水性鱼类为5~6℃。夏季运输时,冷水性鱼类为6~8℃,温水性鱼类为10~12℃。冬季运输是均为1~2℃。运输鱼苗时,温水性鱼类为15~20℃,水温不宜低于15℃,冷水性鱼类为10℃,不宜高于15℃。低温可明显降低呼吸频率和体内新陈代谢,同时减少由于震荡引起的相互碰撞。
在开放式运输鱼类中,活鱼运输的密度取决于水中溶氧量大小。几种主要养殖鱼类耗氧率的高低顺序为:继>缩>草鱼>青鱼>鲤鱼>鲤鱼。鱼类生存的最低含氧量则为1.5~2毫克/升。
水质主要影响因素包括pH值、氨氮、二氧化氮、悬浮物、尿酸和尿素等,在运输过程中,无论上述任一因素超标均易导致鱼体死亡。水体溶氧量与密度成反比,运输密度增加会降低水中溶氧量,因此,在增加运输密度时,相应增加增氧措施,以满足水中溶氧要求。传统的活鱼运输方式并未对运输环境进行有效控制,所以导致运输存活率低,尤其是长距离运输,存活率更低。在夏季运输时,为了保证水温不超过最高上限,只是简单地添加冰块进行降温,而水质、溶氧、密度等无法调控。采用落后的运输工具进行活鱼运输的传统方法限制了运输环境的优化改良,也制约了活鱼运输行业的发展。运输环境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准监控系统的建立是未来活鱼运输的发展方向,通过创新设计新型的运输工具,实现运输环境的有效调控。
(作者: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