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养密度
鱼苗的放养密度对鱼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有很大影响。密度过大鱼苗生长缓慢或成活率较低,发塘时间过长,影响下一步鱼种饲养的时间;密度过小,虽然鱼苗生长较快,成活率较高,但浪费池塘水面,肥料和饵料的利用率也低,使成本增高。放养密度对鱼苗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实质上是饵料、活动空间和水质对鱼苗的影响。鱼苗密度过大,饵料往往不足,活动空间小,水质条件较差、溶氧量低,因此鱼苗的生长就较慢、体质较弱,致使成活率降低。
在确定放养密度时,应根据鱼苗、水源、鱼池条件、肥料和饵料来源、放养时间和饲养管理水平等情况灵活掌握。各种家鱼在鱼苗阶段都以浮游动物为食,食性相同,为防止争食及便于生产操作,鱼苗培育大都采用单养的形式。由鱼苗直接养成夏花,一般放养10万~20万尾/亩,青鱼、草鱼苗宜稀,鲢鱼、鳙鱼苗可较密,采用一次性投放方式,一般投放量分别为鲢鱼、鳙鱼10万~15万尾/亩,草鱼、青鱼8万~15万尾/亩,鲤鱼鲂鱼15万~20万尾/亩。由鱼苗养成乌子,一般初放15万~20万尾/亩,视饲养管理水平和池塘条件而定,长至5~6厘米后,分池拔稀;由乌于养到夏花时,一般放养密度为3万~5万尾/亩。
放养过程中为了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应对培育池提前进行清塘消毒,并清除蛙卵、蝌蚪、水生昆虫和野杂鱼等敌害生物。鱼苗下塘前应先用蛋黄开食,以提高鱼苗下塘后的觅食能力和成活率。鱼苗下塘前要先用池塘底层水,放几尾鱼苗试养一天左右,如鱼苗活动正常,证明池内消毒药物已无毒性。且放苗时温差不超过29℃,超过59℃时鱼开始死亡,鱼苗下塘前应调节鱼苗容器中的水温,使其逐渐接近于池塘水温。下塘时应将盛鱼苗的容器放在避风处倾斜于水中,让鱼苗自己游出,有风天则应在上风处放苗,否则鱼苗易被风浪推至岸边或岸上。
(二)鱼苗饵料
鱼苗下池时能吃到适口的食物是鱼苗培育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重要一环。在生产实践中应引起重视。具体操作是在清塘后,在鱼苗下池前一周左右注水50~60厘米,并立即向池中施放有机肥料以繁殖适量的天然饵料,鱼苗下池后便可吃到足够的适口食物,这种方法也称“肥水下塘”。它的技术要点在于掌握合适的施肥时间,使施肥后浮游物的繁殖正好适合下塘鱼苗摄食的需要。池塘施肥后,各类浮游动物出现,首先是原生动物,其次是轮虫,再次是枝角类,最后为桡足类。这是由于它的成熟时间和繁殖速度不同所致。鱼苗从下塘到全长15~20毫米,吃食食物变化一般是:轮虫和无节幼虫一小型枝角类一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而鱼苗下池时的适口饵料是轮虫,因此池中出现轮虫繁殖的高峰期正是鱼苗下池之时。
这样刚下塘的鱼苗不但有充足的适口饵料,而且以后各个发育阶段也都有丰富的适口食物。这样有利于鱼苗的生长而且成活率高。所以,适时施基肥和鱼苗适时下塘是养好鱼苗的关键。
鱼苗的饲喂可采用有机肥料与豆浆混合饲养法。鱼苗下塘后,隔5~6小时就应投喂第一次豆浆,如下午下塘,下午就应投喂。一般每天2次,8:00~9:00和14:00~15:00。最晚不超过16:00。在鱼苗下塘10天内,每天每亩投喂1.5~2千克黄豆浸泡后磨成的浆,10天后根据水质的肥瘦,酌情增减,如天雨低温须酌加豆浆的用量,豆浆应均匀全池泼洒。如结合施肥,可减少黄豆的用量,一般可在鱼苗下塘后4~5天进行施肥。
(三)日常管理
鱼苗池必须精细管理,勤巡塘,每天应早、中、晚三次巡塘,经常观察鱼苗活动和吃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注意调节水质、水位等,每隔3~5天加水一次,每次注水深度10~15厘米,将水深保持在60厘米左右。早晨鱼苗易出现成群浮头现象,受惊后就下沉,稍停后浮上来,日出后停止,这种情况属轻微浮头,是正常现象,则表明水质肥瘦适中;若9:00点左右仍浮头,受惊后反应迟钝,则表明水质过肥,应立即注新水或泼洒增氧剂直至浮头停止,可适当减少当天投饲量,不应再施肥。同时,要做好鱼病防治工作,发现鱼苗活动不正常,立即采取防治措施,平时需注意鱼塘卫生,及时清除敌害以及杂物。
鱼苗养殖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拉网锻炼,目的是增强夏花体质,提高运输成活率。拉网过程使鱼苗受惊吓,运动量增加,黏液大量分泌,粪便排出,可以使鱼苗鳞片紧密,肌肉结实。同时拉网过程也是密集过程,增强了鱼苗耐低氧的能力。拉网时速度要慢,尽量与鱼苗前进速度一致,不可使鱼苗贴网受伤。具体方法是:先将鱼苗围集于网箱短暂停留之后拆除,让鱼苗自由游出。如果天气晴好,第二天再进行第二次拉网,这次可以在网箱中时间长一点,持续1小时左右。密集过程中要观察鱼苗活动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将鱼苗放出。另外,拉网前应停食为宜。当鱼苗成长到夏花阶段需进行分塘,一般先将夏花集中拦在网箱中一端,用鱼筛舀鱼并不停摇动,使小鱼迅速游出鱼筛,将不同规格鱼苗分开。鱼筛规格有许多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筛完后计数出筛,按不同规格分塘饲养。
(作者: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