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是池塘养殖最主要的鱼种,随着配合饲料的开发生产、饲养管理技术的进步,鲤、鲫、鲂等鱼的养殖量大幅增长,已成为除四大家鱼外主要的池塘养殖鱼种。这些鱼种养殖成本低、生长快、肉味美、适应性强,并且饲料容易获得,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已逐渐成为池塘养殖的主要鱼类。
1.形态特征与分布
青鱼俗称青棒、螺蛳青、钢青、黑鲩、青鲩、乌青、青鲲、黑鲲、乌鲩、青根鱼等,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青鱼属。青鱼体延长,略呈圆筒形,头稍尖,顶部较平,口端位,呈弧形无须,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腹部平圆,无腹棱,尾部稍侧扁,其外形见图4-1。眼间隔约为眼径的3.5倍,鳃耙15~21个,短小,乳突状。咽齿一行,4(5)/5(4),左右一般不对称,齿面宽大,臼状。
体色呈青灰色,背部较深,腹部呈灰白色,各鳍均为灰黑色,偶鳍尤深。背鳍由3枚硬棘、7~9枚软条组成,臀鳍由3枚硬棘、8~12枚软条组成。鳞大,圆形,侧线鳞39~45。
青鱼是我国传统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肉味鲜美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青鱼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长江以北较稀少;它是长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要渔业资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养殖对象,尽管其产量不及草鱼、鲤鱼、鲫鱼等,但其养殖生产发展十分迅速。
2.食性
青鱼习性不活泼,通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青鱼属肉食性鱼类,食物以螺蛳、蚌、蚬、蛤等为主,亦捕食少量水生昆虫和节肢动物。青鱼日摄食量通常为体重的40%左右,环境条件适宜时可达60%~70%。仔鱼体长7~9毫米时进入混合性营养期,此时一面继续利用自身的卵黄,一面开始摄食轮虫和无节幼虫等;10~12毫米时,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等;体长达30毫米左右时食性渐渐分化,开始摄食小螺类。
3.生长特性
青鱼在四大家鱼中生长速度最快,体长生长最快为1~2龄,3~4龄开始减缓,5龄开始急剧下降。体重增长在3~4龄最快,以后仍然持续增长,一般2~3冬龄可达3~5千克,最大个体可达70千克。一般雌性生长比雄性快,雌性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均大于雄性。青鱼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8℃,在0.5~40℃水温范围内均能存活。喜微碱性清瘦水质。
4.繁殖特性
青鱼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4~5龄,雄鱼提早1~2龄。
雌鱼成熟个体一般长约1米,重约15千克,雄鱼成熟个体一般长约0.9米,重约11千克。繁殖季节为5~7月,生殖期间,雄鱼的胸鳍内侧、鳃盖及头部出现珠星,雌鱼的胸鳍则光滑无珠星。绝对怀卵量每千克体重平均为10万粒(成熟系数14%左右);经人工催产每千克体重约可获卵5万粒。卵漂流性,卵膜透明,卵径1.5~1.7毫米,吸水膨胀后可达5.0~7.0毫米。胚胎发育最适温度范围为18~30℃,最适温度为26℃左右,低于18℃或高于30℃容易引起发育停滞或畸形。在水温为21~249C时约35小时可孵出仔鱼。初孵仔鱼淡黄色,长6.4~7.4毫米,略弯曲。
5.鱼种放养
鱼种宜在2月底前后放养结束,因此时水温较低,鱼的鳞片较紧,拉网、搬运等操作鱼种不易受伤。放养前2周用生石灰清塘,干水清塘亩用生石灰约100千克,带水清塘亩用生石灰约150千克,挖除过多的淤泥和螺蛳壳。鱼种放养前1周,池塘进水1米深,后逐步加水。鱼种放养前需要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用浓度2%~4%食盐水,浸洗5~10分钟,主要防治白头白嘴病、烂鳃病。用浓度8克每立方米的硫酸铜,浸洗20分钟,主要预防鱼波豆虫病、车轮虫病等,杀灭寄生体表的原生动物病原体。用浓度10~20克/米的漂白粉,浸洗10分钟左右,或用16000万单位每立方米的青霉素浸泡5~10分钟,能防治各类细菌性疾病。
鱼种放养前必须试水,即将准备放鱼的池水用桶或盆子装好,再将小鱼苗放入此容器中,4~8小时后,鱼苗正常生活,证明放鱼安全。鱼种下池前,必须将其装运鱼的水体温度与池水温度进行调整,使其水温一致。其方法是:把池水逐步舀入装鱼的容器中,慢慢地将温度调节到一致,两种水体温度相差不超过29C,此时方可将鱼苗鱼种放入池内。
(作者: 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