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科学养鱼实用技术》 | 第一章 池塘规划设计 一、目标定位

发布日期:2020-07-20 18:04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一、目标定位

遍及我国水产养殖主产区的大规模池塘设施建设工程,涉及渔业生产、渔民增收和区域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不同养殖生产方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池塘规划设计提出了价值多元的目标定位。改善池塘水质、提高生产效率是池塘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有些是出于整体考虑,如工厂化繁育、设施养殖与池塘养殖有效配置,养殖系统节水减排等;有些是功能兼顾,如渔—农复合、渔—光—体、休闲渔业、区域环境与生态修复等;还有一些是考虑长远发展,如现代技术与发展理念的融合与示范等。在具体的建设与改造工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整体考虑。

(一)基本定位

根据“健康养殖、高效生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发展要求,从生产实际、产业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出发,依靠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和规范化建设,推进养殖池塘工程建设。

池塘工程建设需要明确有关的基本事项:

1.主养品种与养殖方式

养殖池塘的建设与改造工程需要依据养殖产品的市场价值、工程所在地的环境条件、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等来确定。市场是决定性因素,养殖产品的价格具有波动性,其中的效益与风险要慎重考虑。气候条件决定了养殖场的水质条件,对养殖品种适宜生长水温及范围具有决定作用。生产者技术与经验的积累以及资本投入能力,决定了养殖过程苗种的投放、集约化程度和管理方式。

2.基本功能

规模化养殖场可以融合多种功能,应当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农业生产需求预先确定。不同的功能定位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对养殖场的布局、设施系统构建、设施配备等有直接的影响。养殖场的功能一般分为生产功能、兼业功能、复合功能和休闲生态功能四种。生产功能主要有池塘养殖(包括鱼类、虾蟹类养殖等)、设施化养殖,通过构建保温大棚和良好的排污系统,延长养殖周期,提高集约化程度。工厂化养殖摆脱了气候条件的限制,开展苗种繁育与名优品种集约化养殖。兼业功能包括共生性栽培水生蔬菜、花卉等。复合功能指养殖系统与农业水田种植、旱田灌溉复合。休闲生态功能包括垂钓、农家乐、度假村等。

3.水源条件与环境要求

优良的水质和充沛的水源是养殖场构建的基本前提。

水源水质应符合水产养殖用水的相关标准,全年各时期可供水量需要评估,水源水质与可供水量决定了养殖系统的规模及基本的生产方式。需要评估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对养规模及基本的生产方式。需要评估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对养殖生产用水、排水的政策与相应的规费,如水资源占用、养殖废水排放等费用。

4.组织化程度

养殖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与养殖场构建的养殖生产方式、功能区划、设施与设备配置、水系及物流通道构建密切相关。组织化程度越高,养殖系统运行效率也越高。集中养殖环境监控、饲料投喂、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养殖废水处理等要素在管理中将发挥显著作用。现代化水产养殖要达到“高效、安全、生态”的建设目标,实现规模化生产与规范化管理极为重要。建设养殖场,应预先确定开展养殖生产的组织方式,推进建立养殖合作社甚至专业化企业。

(二)基本功能

养殖池塘是模拟自然水体中水生生物生长条件,以养殖品种为对象,进行人工构筑已达到集约化生产目的的设施工程。水产养殖池塘养殖工程建设应满足养殖池塘的七大主要功能。

1.蓄水功能

水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工开挖的养殖池塘需要足够的蓄水能力,以提供相对稳定的养殖水体。影响池塘设施蓄水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水源、池塘构筑体渗水、水面蒸发和周边地表水落差等。

2.隔离功能

隔离是生产系统与自然环境的边界,为集约化养殖环境提供基本条件。有效的隔离可以保证稳定的养殖环境,防止养殖品种逃逸、有害物质进入、疾病传染和敌对生物入侵。塘埂是养殖池塘主要的隔离体,在其之上还可设置围隔等。

3.净化功能

养殖品种对饲料等外源性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有限,约70%的氮和60%的磷富集于池塘中,污染水质。养殖池塘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在好氧环境下,池塘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微生物,分解养殖排泄物、残饵等有机质。

池塘底泥作为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汇”,可以矿化沉淀的有机质。池塘底层的好氧条件,能控制底泥向水体释放硫酸盐,而不是有害的硫化氢。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氨氮、磷酸盐等营养物质。在富氧和高碳氮比(C/N>15)条件下,嗜氧细菌可以将有机质直接转化,形成可用作饵料的生物絮团。

4.增氧功能

在养殖池塘中,养殖对象、微生物、藻类等是氧的主要需求者,保持池塘净化功能的必要条件是氧环境。养殖池塘的增氧功能分为自然能增氧与机械能增氧。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产生溶解氧是养殖池塘自然能增氧的主要形式,利用风力促进上下层水体的流动,增强空气与水面的接触及氧的传递,也具有明显的增氧效果。各种类型的增氧机利用机械能增加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增氧的效果,是集约化养殖池塘的标配设备。养殖池塘白昼的氧输入依靠自然能增氧,在阴雨天或者高密度精养池塘,增氧机的作用更加重要,夜间增氧则完全依赖增氧机。

5.营养功能

养殖池塘利用光照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并作为生物饵料,以提高碳、氮、磷等外源营养物质的利用效果与效率。在鲤科鱼类的鱼种养殖与成鱼混养模式中,池塘的营养功能尤为重要。影响养殖池塘营养功能的主要因素是水中的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量与比例以及池塘水体的受光程度,包括光照面积,光照度、水体透光度等。下层水体参与光合作用的程度以及池塘底泥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释放,对池塘的营养功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6.换水功能

控制池塘水质需要采取部分换水的方法,一般每次换水5%~10%,同时还需补充由于蒸发与渗漏损失的水量。换水时池塘需要排水,收获时更需要将水排空。养殖池塘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合适的进排水设施或装置,以及对水源和环境无影响的废水排放净化设置。在水资源有限、水域环境劣化、养殖排放受限的情况下,养殖池塘的换水更要注重其内在的科学性与外在的合理性。

7.作业功能

围绕着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池塘需要配置便于生产的池埂、便于货物流通的道路、便于操控的养殖设备(增氧机、投饲机、水泵等)以及能监控水质与养殖环境,设施精准管理的系统化、信息化装置。围绕生产作业与管理,还需配套必备的库房、泵房、配电房、实验室和办公室等。

(三)主要模式

根据水产养殖场的规划目的、要求、规模、生产特点、投资大小、管理水平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养殖池塘工程建设可分为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等四种类型。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养殖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在满足养殖规范规程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相关模式具体内容作适度调整。

1.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

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是指具备符合无公害养殖要求设施设备条件的池塘养殖模式,具有“经济、灵活”的特点。

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是目前池塘养殖生产所必须达到的基本模式要求。须满足以下要求:养殖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塘符合生产要求,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养殖场有保障正常生产运行的水电、通讯、道路、办公值班等基础条件,养殖场配备生产所需要的增氧、投饲、运输等设备,养殖生产管理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要求等。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适合于规模较小的水产养殖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池塘改造建设和管理需要。

2.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

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是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池塘标准化建设规范”进行改造建设的池塘养殖模式,其特点为“系统完备、设施设备配套齐全,管理规范”。标准化池塘养殖场应包括标准化的池塘、道路、供水、供电、办公等基础设施,还有配套完备的生产设备,养殖用水要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养殖排放水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应有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有苗种、饲料、肥料、鱼药、化学品等养殖投入品管理制度,以及养殖技术、计划、人员、设备设施、质量销售等生产管理制度。

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是目前集约化池塘养殖推行的模式,适合大型水产养殖场的改造建设。

3.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

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是在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基础上,利用养殖场及周边的沟渠、稻田、藕池等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排放或回用的池塘养殖模式,具有“节水再用,达标排放,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的特点。养殖场一般有比较大的排水渠道,可以通过改造建设生态渠道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闲置的农田可以改造成生态塘,用于养殖源水和排放水的净化处理;对于养殖场周边排灌方便的稻田、藕田,可以通过进排水系统改造,作为养殖排放水的处理区,甚至可以以此构建有机农作物的耕作区。

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的生态化处理区要有一定的面积比例,一般应根据养殖特点和养殖场的条件,设计建造生态化水处理设施。

4.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

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是一种复合型的池塘养殖模式,它具有标准化的设施设备条件,并通过人工湿地、高效生物净化塘、水处理设施设备等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后循环使用。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一般由池塘、渠道、水处理系统、动力设备等组成。

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的鱼池进排水有多种形式,比较常见的为串联形式(如图1-1所示),也有采用进排水并联结构(如图1-2所示)。池塘串联进排水的优点是水流量大,有利于水层交换,可以形成梯级养殖,充分利用食物资源;缺点是池塘间水质差异大,容易引起病害交叉感染。池塘串联进排水结构的过水管道在多个池塘间呈“之”字形排列,相邻池塘过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水体上层,出水端位于池塘底部,有利于池塘间上下水层交换。

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的水处理设施一般为人工湿地或生物净化塘。人工湿地有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等形式。

潜流湿地以基料(砺石或卵石)与植物构成,水从基料缝隙及植物根系中流过,具有较好的水处理效果,但建设成本较高,主要取决于当地获得砺石的成本。在平原地区,潜流湿地的造价偏高,但在山区,砺石(或卵石)的成本就低得很多;表面流湿地如同水稻田,让水流从挺水性植物丛中流过,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其建设成本低,但占地面积较大。目前,一般采取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相结合的方法。植物选择也很重要,并需要专门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在处理养殖排放水方面,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的人工湿地或生物氧化塘一般通过生态渠道与池塘相连。生态渠道有多种构建形式,其水体净化效果也不相。目前,一般是利用回水渠道通过布置水生植物、放置滤食或杂食性动物构建而成,也有通过安装生物刷、人工水草等生物净化装置以及安装物理过滤设备等进行构建的。人工湿地在循环系统内所占的比例取决于养殖方式、养殖排放水量、湿地结构等因素,湿地面积一般为养殖水面的10%~20%。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设施化的系统配置设计,并有相应的管理规程,是一种“节水、安全、高效”的养殖模式,具有“循环用水,配套优化,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