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集科技正能量,凸显资源集群效应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会有很多瓶颈的问题,其中之一是人才的问题;科技服务、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都是有这方面的问题。科技解放生产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成为土地升值的又一诱因。为了开发乡村旅游,一些农场主、农业示范园的老板们对科技情有独钟。他们的成功和事迹曾被电视或报刊报道,这些人被誉为“追赶太阳的人”。他们聘请科技特派员,与省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建设自己的科技示范区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技术力量投入到农村的经济建设当中,专家团队聚集到来,将众多的成果、信息、企业、资源汇集到一起,产生了强劲的资源集群效应。合作以后,为乡村旅游、都市农业的发展聚集了众多优势科技资源,导入科技、导入人才、导入资金及多种现代农业技术,他们通过集成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在有机农业、设施农业、观光果业和畜禽养殖业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凸显“资源集群效应”,被专家称之为乡村休闲、都市农业发展创新模式。
新技术、新装备集成乡村农业亮点。科技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涵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来武装农业、改造农业的技术体系。对农业旅游而言,农业科技创新就是创造新的旅游资源。目前,我国大量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都顺利开发了农业旅游,取得了显著效果,主要因为它们有雄厚的农业科技作为支撑。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对农业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如上海崇明三岛现代农业园区的无土栽培技术,就吸引了全国非常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深圳太空作物园里通过太空育种而结出的大番茄、大黄瓜、大丝瓜、大辣椒、大西瓜等是正常的好几倍,吸引了无数父母带着小孩前来观赏和学习。由于我国太空技术正飞速发展,转化民用空间越来越大,太空农业技术将大大推动农业旅游发展。发展精准农业,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推广作物轻简栽培技术、生态栽培技术、设施越冬越夏栽培技术、节水栽培技术等新技术。依托科技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稻田种养+”创新模式、水果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动物休闲农场等。推广作物、果蔬,禽畜、鱼类新品种,科研成果直接在农业园试验、推广,使新品种、新技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促进农民增收。
一些地方扶贫办、农委、农广校以资源共享为纽带,连接起了教育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文化娱乐等学习活动,贫困户、示范户和农场主均可以在同一平台上查询农业科技、市场行情、政策法规等信息,可以点播课件开展培训,可以网上读书、看报、浏览农业实用技术杂志,这种集成化的服务,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首都现代农业技术普及的一种新模式,也成为新型农民培养的一种新途径、好方法。农民专家双向视频诊断系统,轻松实现了专家和农户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现场互动答疑。在乡村有远程双向视频咨询诊断站点,为农民提供了网上实时专家技术咨询、病虫害诊断和技术培训等服务。专家定期集聚到村镇科技服务站,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专家与农民零距离接触,种粮、种菜、种果、养殖遇到问题专家在地头解决。此外,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和利用,为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智力保障。通过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合作组织发展。通过整合信息、资本、人才、技术、管理优势资源,分享发展经验。产业联盟模式能打破产业链延伸模式下的单体资源各自为战的状态,多家单体资源形成联盟,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如协会、合作社等),将品种培育研发、技术培训推广、专用物资供应、组织营销贸易活动、培训科普、网络一体化、金融服务等交由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形成产—供—销—农—工—贸—旅一体化,甚至建立标准化体系。
经典案例:2016年12月2日《长沙晚报》第8版报道;“休闲农庄抱成一团,喜了农家醉了游客”;本着“建好一个农庄,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宗旨,2016年12月1日,湖南省首个现代农庄协会在长沙县挂牌成立,搭建休闲农业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首批48家现代休闲农庄“抱团”创业致富,逐浪休闲农业;分别有蘑菇主题开心农场、“美人鱼”观赏基地、小花猪农乐园、锦绣江南生态农庄等集亲子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特色农庄呼之欲出,将为市民提供休闲游乐好去处;产业联盟抱团闯市场是大势所趋。又如,2016年12月12日《长沙晚报》第6版报道:“浏阳家庭农场超1000家”。湖南浏阳市农民走农业专业合作道路,专业合作社总数达3989家,参与合作社农户总数11.1万户,带动农户7.3万户,占浏阳务农户数的70%以上。今年有10家企业参展18届中国中部农博会,获得7个金奖,比不少市州所获金奖还多。浏阳农业产业门类齐全,涌现了不少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已成为浏阳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二、文化点亮世界,逐梦农业生产
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一样,是在巨大的社会需求的拉动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与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相伴而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地生命力的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乡村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积淀,是一种活生生的、充满吸引力的资源形式,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依赖文化的深入挖掘。湖南省文化资源类型多样,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将分散的文化元素转化成为参与性强的文化休闲娱乐产品,把文化元素贯穿于乡村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把文化元素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让文化真正扎根于乡村旅游中,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近年来,湖南省许多农场、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生产基地、私人农家乐等不断开发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抓手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农业旅游作为“旅游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也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因此搞农业旅游不只是在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还要“种植”和“培养”文化,让文化扎根在农业旅游土壤上。总结各地农业文化旅游的实际情况,至少有四类文化可以融入农业旅游开发中,以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一是节庆文化。目前我国农业园区的采摘节、桃花节、油菜花节、梨花节、杜鹃花节等各种各样的农业节庆风起云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农业旅游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的缺点也是旅游时间短。二是农耕文化。我国长期以来是个农业社会,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如果很好地把它融入农业旅游开发中,必将产生有良好的旅游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国内一些农业园区就把农耕文化通过景观、展示、农事体验等方式呈现在游客面前,增强了农业园区的旅游吸引力。例如,当人们把城市文化视作“现代”的标志时,乡村文化的“原始性”就成为吸引着城市游客,发展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乡村文化的“原始”,主要体现在农耕文化的神韵上。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时,可以考虑在室内摆放雕花木架床、花木窗、八仙桌、长条凳、藤椅、竹凳、单绳直拉的布帘等过去的生活物件和拌桶、斗笠、蓑衣、升子、木纺车、斗等农家器具;在室外的庭院中,放置现已少用或不用的水磨、石磨、风车、手推车、脚踏水车、石阳、犁、耙、锄、镐等农业生产工具。也可以在实物展示之外再布置一些相关的照片、图片,配上详尽的解说词。其次,在强化农家特有的韵味,增添乡土气息的基础上,还原农家人文生活的本真;乡村旅游的开发,要保护乡村原有的自然古朴风貌,同时还应意识到非农忙时一些村民随心所欲地做着农事的“慢节奏”生活方式本身,也是一种乡间独有的休闲文化。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和真情,乡村文化的这种率真及闲适的生活情调,正好可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愿望。三是地域文化。融入地域文化,将会使农业旅游园区形成地方特色,如辽宁葫芦岛市的葫芦山庄,融入了东北的民俗文化,开发出系列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使景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再如宁夏黄河横城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以黄河文化为主线,规划了一个黄河流域形状的水上观光线路。这些都是地域文化与农业旅游有机结合的典范。四是主题文化。挖掘某种农作物的历史文化或通过文化创意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形成农业主题文化。如北京通州南瓜园,以南瓜文化为主题,建设南瓜万圣广场、南瓜雕塑广场、南瓜山庄等,让游客仿佛进入了南瓜的童话艺术世界。再如江西庐山西海旅游区周边的建滔农业生态园,是以橘文化为主题,策划一系列的橘文化景观、橘文化活动、橘文化旅游产品等,打造“西海橘乐谷,天下吉祥地”。乡村文化并非虚无缥缈、不可捕捉,它有其生存发展的地域根基。挖掘乡村文化,需要仔细探索,提炼乡村的原真性和独特性。关注乡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以点扩面,通过原生态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体验等方式,将挖掘到的乡村文化融入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中去全面体现。
随着中央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文件,乡村文化旅游、休闲创意农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国家“大农业”、“大旅游”、“大文化”等政策倡导背景下,创造性地将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在推进农、旅、文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创造休闲农业未来之路,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和趋势。丰富和传承独特的乡村文化,不仅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也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所在。
作者:陈灿 黄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