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 第四章 农业娱乐文化的开发(第一节 以庙会、集市、节庆为纽带的乡村旅游开发 2)

发布日期:2020-08-28 10:45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二、乡村民俗节族、农业节庆文化的开发

我国乡村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加上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活动,更是不胜枚举;它们都是中国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们了解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节等,另外还有独特的农耕文化节(清明谷雨采茶节、芒种节、四月八、倒稿节等)。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二十四节气的应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二十四节气注重农耕文化与传统节庆的衔接;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我国传统节日都起源于农耕时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是自然法则与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俗文化特点,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一些乡村节日体现了乡村特定地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土人情,这些都是乡村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汉族传统节日;湖南汉族的节日习俗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汉族基本相同,比较有特色的是端午节。端午节在湖南是相当盛大的传统节日,此时湖南各地都要举行龙舟竞渡,其中以“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节”的规模和影响最大。湖南少数民族的节会特别多,除部分与汉族相似外,大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如苗族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等歌舞会,还有“清明”歌会、“赶秋”歌会等;土家族也有“四月八”“六月六”的节日,并有“大摆手”“大端午”“小端午”“大重阳”“小重阳”等节会或活动;侗族有“上大雾梁”“赶坳”、“尝新节”等;瑶族则有“吃新节”“坦勤贵”“柏嘎节”“盘王节”等节日。在这些节会中,以苗家的“三月三”“四月八”“赶秋”,土家的“大摆手”等最具旅游价值。这些节会一般活动规模大、参加人数多、内容丰富,有跳舞、赛歌、演戏、舞龙、耍狮、演奏民间乐器,也有“上刀梯”“八人秋千”等文体节目,可说是有歌有舞有技有艺,颇具观赏性,现已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不同的节日里,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深受游客喜爱。特殊时间开展的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是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利用节庆机会,乡村旅游可举办富有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和农事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是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如果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利用好节庆文化资源,并适应时代变化,将当代人的情感、欲求融进其中,就会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深层次挖掘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才能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满足旅游市场日益发展的需求,才能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无论是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建设、农副产品的包装营销,还是对乡村节庆旅游活动的策划实施,都应深度开发乡村特有的文化,开发一些乡村土特名优工艺品,例如木器、剪纸、泥塑、竹器、藤器、草编等,并就特色文化产品组织农民进行加工生产和经营;还要组织具有乡村特色的表演和竞赛活动,如乡村歌舞、乡村耕织、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喂养等;积极挖掘和展示,使众多乡村艺术走进乡村旅游市场,通过提供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来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

例如,湖南省湘西民俗奇观,神秘宗教文化,“傩舞”表演,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被称为“民族奇葩”的我国古代原始宗教文化的“傩舞”意为“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神域世界,令人肃穆。其雕刻精美的面具曾出展西欧十多个国家地区。土家族快乐的“打溜子”表演,仅以头钹、二钹、马锣、大锣4件铜乐器,外加一支唢呐配合而成的吹打乐,就能模拟风泉之声,或仿效虫鸟之鸣以及飞禽走兽呼啸声、行动声,声声入耳,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又如居住在吉首的苗族人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除了与汉族共有的节日外,每年还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苗年、斗牛节、姊妹节、吃新节、赶秋节等。三月三又叫清明歌会,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苗族男女会到野外对歌,同时也进行农副产品交换;四月八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吃猪”、上刀梯、苗歌对唱等;赶秋节在立秋的时候举行,是一种庆贺丰收的活动。苗族有很多祭祀活动,目的多为向神灵祈福,主要仪式有“接龙”、“椎牛”、“跳香会”等。“接龙”是祈祷家乡兴旺的一种祭祀活动,每年秋收之后,苗家都要在水井和河边设祭坛,插上彩旗,摆放祭品,祈求真龙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参加者可达数千人,气氛热烈。跳香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主要是祭五谷神。人们点燃香火,边跳舞边撒稻谷、粟、麦、豆等五谷杂粮,请五谷神享用丰收果实,感谢它们的保佑。椎牛是一种祭祖活动,也在秋后举行,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农耕文化旅游资源中带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特色,还有大庸太阳戏、苗族清明节歌会、土家摆手舞、侗族大歌等等。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互动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图 4.1 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a(傩舞)

图 4.1 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b(打溜子)

图 4.1 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c(赶秋节)

随着乡村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的开发,节庆活动应该突出少数民族的传统歌舞元素。民族歌谣作为开发的一大部分,宏观上,力求发展本地特色民族元素品牌建设,例如壮族“三月三歌圩”“苗族四月八节”“土家摆手舞、打溜子”等活动的创办;微观上,发展民族工艺品,开发与山歌有关的“绣球”“芦笙”“纸伞”“花灯”“敬酒用具”等。不仅让远方的来客感觉到听觉上的享受,更通过开发设计各种产品,让这种感染力变成浓浓的爱意,向四方传播。

(一)案例1:民俗游体验

农业文化旅游者最强烈的旅游动机是异质文化,他们对异质文化具有猎奇心理,希望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中,也愿意以主角的身份去体验这一过程,以获得新奇感受,满足好奇心。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应采取体验参与型开发模式,让旅游者亲身体验其民俗风情、社会活动,如湘西土家摆手舞、打溜子、撒叶儿嗬、哭嫁、女儿会等,游客可参与其中,甚至成为婚庆仪式的主角,去体验土家族、苗族传统的祭祀文化、婚庆文化、节庆文化、礼仪习俗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寓于其中。让欢乐、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魅力,以深化文化内涵、拓展乡村旅游形式。

图 4.2 湘西保靖的土家摆手舞

图 4.3 湘西永顺原生态摆手舞

武陵山片区有30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湖北片区有6个,湖南片区有13个,贵州片区有7个,重庆片区有4个。以湖南为例,民俗类文化艺术类型有:保靖县葫芦镇古丈县默戎镇苗族鼓舞,慈利县龙潭河镇板板龙灯,凤凰县柳薄乡苗族银饰锻制,龙山县土家族摆手舞,张家界高花灯,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花瑶挑花,石门县罗坪乡山歌,永顺县大坝乡毛古斯舞,苗族摊歌等。此外,“土家族过赶年”“土家族舍巴日”“苗族赶秋节”“乾州春会”“古丈跳马节”“一猫族跳香”“苗族四月八节”等,都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省武陵山区相关县域的乡村旅游开发,应以地方民俗为特色开展专题服务。风俗习惯、民俗风情、民间演艺等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缩影,由于民族文化发展环境迥异,其文化内涵、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湖南省少数民族集中地武陵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有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技艺等,许多风俗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例如,作为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影响较大的是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中的《摆手歌》是土家族历史的史诗,它是反映土家生产生活的生动材料;作为典型农事劳动的《摆手歌》再现了平坝农业的真实情况,从歌词中的“做秧田、下种、施肥、插秧、吃新、打谷子”看,表明当时武陵山区农耕文化的发展的文明。将民俗类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在旅游者面前,直观形象,又能与游客互动参与,能让游客对该区域的文化有较深刻的印象。民俗游可采用节庆化营销的方式,吸引游客,扩大影响。此外,湖南的地方戏曲有悠久的历史,全省各地都有乡土气息很浓的地方戏曲,如湘剧、祁剧、常德汉剧、湘昆、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师道戏及各路花鼓戏、花灯戏、阳戏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和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

以农业主题开发的节庆活动,是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支点。目前,一些乡镇农业园区的采摘节、桃花节、金花节、梨花节、油菜花节、杜鹃花节等各种各样的农业节庆风起云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农业旅游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它的缺点是旅游时间短。节庆旅游活动是一种投入少,参与性强,同时具有主题形象传播作用的旅游产品。它是现代旅游较时尚的旅游产品。例如,素有“中国香蕉之乡”之称的海南乐东县,自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香蕉节,通过开展“香蕉文化节”活动,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充分发挥节庆活动为经济发展、旅游宣传的平台作用,不断扩大乐东香蕉品牌的知名度。

(二)案例2:文化体验游

在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中,对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应以游客体验项目为主,规划中根据农事季节,合理安排一些经典农事生产活动,让游客在零距离的参观、学习和品味中得到升华。体验游强调的是旅游者的切身体验,因此,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强化参与性环节是一种必须且非常有效的旅游产品设计。例如,湖南安化千两茶制作工艺,展示了古老的黑茶传统工艺。其茶文化体验游是一条以茶文化体验为主,集制茶、观艺、品茶、悟道为一体的文化主题旅游专线。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中,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茶道精神”,乡村旅游者所探究的对象是人们在进行一切茶事活动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的行为准则,通过这种亲力亲为来强化对茶文化的深层体验。在类似“乡村农场旅游中心”有以农村传统习俗、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农业旅游活动,如每年的清明谷雨节、端午节、中秋节、黄金周及重要的农业节气等节庆日,定期举办各种民俗活动或农事体验活动,吸引各地的游客。在各种趣味农事活动中,通过村民与游客的频繁交流与相互促进,游客把先进的理念与意识、市场信息等通过自己的言行带到乡村,而村民则通过旅游活动把淳朴的乡情传遍四方,从而促进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

图 4.4 安化黑茶制作与品鉴a(杀青)

图 4.4 安化黑茶制作与品鉴b(拣梗)

图 4.4 安化黑茶制作与品鉴c(烘培)

图 4.4 安化黑茶制作与品鉴d(灌装)

图 4.4 安化黑茶制作与品鉴e(紧压)

图 4.4 安化黑茶制作与品鉴f(凉置)

图 4.4 安化黑茶制作与品鉴g(发酵,出现金花)

图 4.4 安化黑茶制作与品鉴h(冲泡)

图 4.4 安化黑茶制作与品鉴i(品鉴)

乡村庙会、集市、礼仪、节庆、民俗活动等是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联系的传统“交汇点”,也是反映当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我国乡村拥有独特而又丰富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乡村庙会、集市、节庆等休闲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在我国多数农村地区,乡村庙会与乡村集市都是当地百姓一年中重要的习俗活动,都沉淀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乡村集市、庙会中的祭祀活动、买卖景象、当地文化习俗、街头杂耍表演、各地风味小吃、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等,都是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能够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扩大当地人口就业,繁荣地方经济、社会,同时,对于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地区民俗多样性,以及促进区域交流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灿 黄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