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 第二章 农业生产文化的开发(第一节 种植业生产文化的开发 12)

发布日期:2020-08-12 17:00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六)案例六:90后辣妹子回家,辣椒村涅磐重生

据“中国蔬菜网”(http://www.vegnet.com.cn/News/1079286.html)报道:浙江金华市武义县新宅镇柘坑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晒着辣椒,老年人正边剁辣椒边闲聊;山地里,红的、青的辣椒泛着油亮的光泽,不少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辣椒村”里一片繁忙的景象。

“今天这个喜人的场面,缘于村里一位90后的‘辣妹子’。”今年65岁的村委会主任徐凯源告诉大家,柘坑村素以产辣椒闻名,后来因为劳动力流失、产品与市场脱节等原因,这个村的辣椒产业一度进入低谷。2015年,90后“辣妹子”吕虹霏回到老家,鼓励大家借助网上销售,使得大家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辣椒村也因此重拾往日盛景,吕虹霏更是成了村里的红人”(图2.48)

图 2.48 90后辣妹子回家,辣椒村涅磐重生(a)

图 2.48 90后辣妹子回家,辣椒村涅磐重生(b)

图 2.48 90后辣妹子回家,辣椒村涅磐重生(c)

徐凯源介绍,柘坑村种植辣椒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村里山多田少,当时一个户口仅有五六分地可以种。一些有生意经的村民便把辣椒做成辣椒酱拿到村外换米,1千克辣椒能换1千克大米。20世纪80年代初,稻谷的亩产量达400千克已经算不错了,100千克稻谷也只能磨出六七十千克的米,而辣椒的亩产量基本能达到500千克以上,因此大家种辣椒的积极性很高,只有800左右人口的村庄种有百来亩的辣椒,形成了柘坑村家家户户都做辣椒酱的景象。渐渐地,柘坑辣椒酱开始有了知名度,吃饭时加点柘坑辣椒酱成了很多武义人的习惯,吃粉干、面条时稍加点,更是味道鲜美。“那时生活不富裕,柘坑辣椒酱成了很多学生的一道家常菜。”徐凯源说。有意思的是,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常用不多的荤菜来换辣椒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10多年来,村里已经难以留住年轻人,现在村里常住人口只剩下300余人。老人们一直采用传统的辣椒酱制作工艺和销售方式,收入越来越少,前几年开始,村里种辣椒的也越来越少,村里种植的辣椒已经从原来的百来亩到只剩下二三十亩,甚至于到外面卖辣椒酱的盛景也已绝迹,而想吃柘坑辣椒的人却难以买到,柘坑辣椒处于“有名无物”的尴尬境地。

2015年9月,90后姑娘吕虹霏回到柘坑村,创办了“虹禾谷”农产品。为了使村里一蹶不振的辣椒产业恢复生机,她一方面承诺以比市场价更高的价格收购村民们的辣椒,鼓励村民们增加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向村里的老人请教制作辣椒酱的方法,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销售方式上,增加了包装后的辣椒酱通过微信、淘宝等网上渠道进行销售。仅一年,柘坑村已经售出2万多瓶辣椒酱,全村辣椒种植面积也已恢复到100多亩。

现在,“辣妹子”吕虹霏在柘坑村的辣椒酱生产厂房已经正式投产,除了原料就地取材,还雇用本地村民制作辣椒酱,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的道路。辣椒村将真正做到“柘坑辣椒酱柘坑产”。吕虹霏介绍,柘坑村远离工业区和城市污染,地处山区,早晚温差大,土壤肥沃,种出来的辣椒不但个头大,而且皮薄肉厚,辣味足却又带有一种滑润。所做的辣椒酱全用人力手工剁椒,以土蒜、土姜和盐来调味,不加任何添加剂腌制,正迎合了当下的市场需求,“销路不是问题,就怕村民们种得少!”吕虹霏说。吕虹霏念通了辣椒经,并将最能反映南方人口味特色的食物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者:陈灿 黄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