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 第二章 农业生产文化的开发(第一节 种植业生产文化的开发 6)

发布日期:2020-08-06 16:43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五)稻作经典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娱乐

1.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文化”、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的传承

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稻鱼生态文明是我国首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农业中保留下来的历史经验都是巧夺天工的。新时期下创新和传承稻鱼、稻鸭共生生态农业技术,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农业的发展已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包括整个产业链的深化。在发展乡村农业文化旅游中,稻鱼农业文明是促进农业产业链深化的重要抓手,传承和发展文化创意农业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强调传统有机农业耕作法、地方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农业,是一个低投入而高效率的发展模式。以生产、加工、认证、创意设计、推广宣传与销售为产业链的有机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浙江青田、贵州从江的稻鱼文化节,其成功经验值得仿效与学习。两地以有机水稻为主业,以水产品(鱼、虾、鸭)为特色,再融合教育、实践、娱乐与销售,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

(1)文化传承

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稻鱼共生系统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稻鱼文化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建筑、饮食、民俗等有形和无形的方面。经典“稻鱼共生”一直传承着它的文化价值。以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为例,稻鱼文化与当地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至今那里的人们仍然有用田鱼干送礼、日常食用的习俗,民间艺术表演青田鱼灯,甚至用田鱼做嫁妆等,田鱼深深地融入了青田人生活中,成为日常饮食、待客之必不可少的水产品。2005年,浙江省青田县的“稻田养鱼”项目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展计划署及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列入“全球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稻鸭文化”也发挥着自身的文化价值。又如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同为中国首批19个重要生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GIAHS保护试点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其农业文化是“天地人协调共生”“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经典农学思想,对世界的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从江特有的建筑为鼓楼和风雨桥,在这些传统建筑上,很容易发现大量鱼的画像和雕刻,鱼文化是当地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江地区的饮食特色也渗透了鱼文化的影响,各种腌制、熏制的鱼,是当地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物;更为重要的是,当地的各种民俗都体现了稻鱼文化的影响。在从江,侗、苗、壮、瑶等少数民族的村村寨寨,人民群众的节庆和重要社会交往礼仪活动都离不开鱼。侗族民间有“侗不离鱼”的说法,更多反映的是侗家人各种节日、祭祀、宗教甚至迷信活动等传统文化习俗活动对鱼的需求。农业民俗与自然的山水风光紧密相连。在侗民族的传统农业民俗中,十分强调自然与人的协调,如“天人合一”观念。在广阔的乡村,山水风光构成了乡村的景观,农业民俗则主要构成了乡村的人文景观,自然与人文因素浑然一体,形成动静结合的乡村画卷。这些民族的农业民俗表现出质朴性和田园性特征。

浙江省青田县的“稻田养鱼”和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作为传统稻鱼(鸭)共生农业生产模式,具有生产、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重价值,蕴含了许多科学管理知识,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典型代表,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样的农业,秉承精耕细作的理念,也不用农药化肥,这有利于土壤的发育,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稻鱼、稻鸭文化成为全球人共同的财富,在生产中合理利用和弘扬,有利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稻鱼共生系统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历史的悠久性(时间吸引力)、分布的广泛性(空间吸引力)、文化的渗透性(体验吸引力)以及绿色生产(产品吸引力)等特点。

(2)娱乐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背后,有着对亲近自然的渴求。随着人们对闲暇的重视,休闲农业渐渐发展起来,而稻田养鱼可以作为其中的一项合理载体。稻鱼文化作为旅游文化,又伴随着体验经济的出现。

稻鱼基地探索生态大米、谷花鱼、稻花虾立体养殖系统,当水稻生长到一定阶段,将谷花鱼、雏鸭、小龙虾放入稻田内,它们以失去功能的稻叶为食,有利于水稻抽穗灌浆,而且它们的排泄物也是稻谷最好的生态肥料,遵循自然规律,形成稻田生物圈。根据不同季节、时期,开展不同的传统农耕文化体验,主要项目有:收割稻谷、喂鸭子、抓田鱼、捉泥鳅、钓小龙虾等农事竞赛系列活动,以及学习跳传统民俗“鱼灯”舞、参加摄影比赛等趣味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乐无穷;竞赛以家庭为单位,对前几名设立奖项,以资鼓励;亲子互动中迎来阵阵欢声笑语,游客们享受着乡村的美好与乐趣。活动突出游客群众主体,注重农事体验,展示农耕文化。通过实践、参观学习,还能对小孩进行自然科学教育,体会劳动的光荣与艰辛,培养良好的品德。同时,推动生态米、田鱼促销,实现富民惠民,让游客乐在其中。

图 2.36 稻田生态种养文化的传承与娱乐(a)

图 2.36 稻田生态种养文化的传承与娱乐(b)

图 2.36 稻田生态种养文化的传承与娱乐(c)

图 2.36 稻田生态种养文化的传承与娱乐(d)

图 2.36 稻田生态种养文化的传承与娱乐(e)

图 2.36 稻田生态种养文化的传承与娱乐(f)

图 2.36 稻田生态种养文化的传承与娱乐(g)

图 2.36 稻田生态种养文化的传承与娱乐(h)

图 2.36 稻田生态种养文化的传承与娱乐(i)

图 2.36 稻田生态种养文化的传承与娱乐(j)

图 2.36 稻田生态种养文化的传承与娱乐(k)

图 2.36 稻田生态种养文化的传承与娱乐(l)

稻鱼文化活动节的开展,应制订周密的宣传推荐计划,开发相关的活动内容,联系旅行社、学校或团体组织参观,举办学生夏令营、钓鱼节系列活动;采取政府支持、出面,与地市电视台相关栏目组协办,农事体验拓展训练等活动,达到广而告之、扩大影响的效果。活动注入文化元素,体现农业文化(类似的如茶乡、果乡、花乡等)内涵,并利用团队集体活动开展农业知识教育,达到认识农业、热爱农村、享受快乐、尊重农民的目的。科学合理的设计安排,有利于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例如,2016年9月5日,湖南凤凰古双云村举办了首届“稻花鱼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人前来参观休闲,反响良好;以后将继续举办“稻花鱼文化节”,以便进一步提升稻田生产效益,持续打响凤凰古双云村稻花鱼品牌,以带动村农业生态观光园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整个“稻花鱼文化节”活动定位,有苗家舞龙、舞狮子、苗家花鼓等民俗活动,组织稻花鱼养殖基地观光等亲鱼体验,开展几百人的徒手抓稻花鱼大赛,活动最后千人同桌,品尝苗家长龙宴,喜迎四方来客。古双云村位于凤凰县西部,是一个典型的纯苗族聚居贫困村。近年来,县委办驻村工作队坚持以脱贫致富为目标,立足村里资源,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在驻村帮扶单位的帮扶下,该村成功组建了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同时,大力发展“稻花鱼”特色养殖产业,并组建了“稻花鱼”专业合作社。古双云苗寨已打造完成“稻花鱼”连片工程150亩,以后其“稻鱼+”特色旅游将会取得更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四川都江堰石羊镇玩转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旅游

“既体验了农耕文化,也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简直太爽了!”游客们参观后都说。最近几年暑期长假,趣味十足的川西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体验活动在成都都江堰石羊镇金华社区热闹上演,采摘特色猕猴桃,尽赏多彩荷花,稻田里抓鱼、打谷……众多家长带着孩子,在百亩稻田间玩转农耕文化,热情高过“秋老虎”。

年复一年的丰收季,游客到达活动现场,浓浓的荷花清香和田野稻香便扑鼻而来。放眼望去,宽阔的田地错落有致,一旁盛开着娇艳美丽、品种丰富的荷花,一旁种植着色、香、味、形独具一格的食养药材——川芎。行至草木生态长廊,两边散发着果香的猕猴桃正诱人地挂在树上待游客采摘。而长廊尽头,热闹的拴谷草比赛、徒手稻田捉鱼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

图 2.37 快乐农趣活动(a)

图 2.37 快乐农趣活动(b)

趣味横生的稻田捕鱼比赛:活动由都江堰市石羊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举办。活动以“品农业文化遗产,观稻鱼共生系统,体禅养川芎技法,玩转农耕文化”为主题,围绕稻鱼共生开展体验活动,再现生态景观,用原生态稻草造型和乡土文化营造静态景观。

田间捕鱼:“稻鱼共生系统”和“川芎禅养技法”是川西最具特色的重要农耕文化,传承了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也充分体现出都江堰自流灌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气候和水系文化精髓。在“稻田共生系统”中,鱼儿在沟渠中自由进入稻田生长,并为水稻翻耕除草,水稻则为鱼儿供食供氧。经过长期共存环境,便形成了自然的稻鱼共生系统,而水稻收割后会进入和谐轮作共存——养川芎(川芎禅养技法系统)。

近年来,石羊镇生态农业发展迅速,稻田养鱼及种养川芎面积大幅增加,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农产品原生态品质不断提升。“对旅游业而言,这不仅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愁情结,也是不可复制的珍稀资源。”

3.乡村游乐的创意新方向——生态型农庄主题公园模式

借助稻鱼农业文化的方式,开设生态型农庄主题公园。伴随着休闲度假时代的来临,文化加休闲的乡村旅游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城市生活的人们在周末、节假日等闲暇时间,随同全家老小自驾到城市周边的乡村去呼吸野外的新鲜空气、亲近自然环境、露营、野餐、农家乐、采摘、研习、实践……以享受充裕的乡村生活气息,乡村生活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乡村旅游需求的不断升级,也催生了农业休闲模式的不断创新……

打造生态型农庄主题公园。生态型农庄主题公园与一般休息游乐园的区别在于生态型农庄主题公园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植被基础,具有山谷、溪流、树木、湿地等原生态的郊野环境,园区内有高含量的负氧离子,具备了供人们亲近自然和户外休闲的条件。环境是其本底资源,此类主题公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可以让人在游乐体验的同时,充分享受自然的野趣和乐趣。以良好的生态郊野环境为依托,结合露营、户外拓展、垂钓捉鱼体验、郊野漫步、郊野游乐、休闲露营等郊野休闲项目,形成生态型农庄主题公园的特色。生态型农庄主题公园针对家庭出游的人群结构,合理安排园内旅游产品和项目内容,在具备郊野生态休闲、农业休闲、度假、会议、娱乐、游乐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各类项目的合理搭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家庭旅游需求为核心,对休闲游憩模式进行创新,以新的创意方式组织吃、住、行、游、购、娱、康、体、疗、悟等功能,形成卖点,同时以“生态+游乐+农业民俗+农庄度假”的最佳组合,找到其自身发展的市场空间。休闲娱乐、游乐、民俗体验等功能,是一个完整的农庄型度假区接待系统。

生态型农庄主题公园模式的价值在于其旅游、休闲、游乐、娱乐、度假等多元化功能组合,和对城市家庭节假日休闲市场的准确定位,以及当地产物产与旅游项目的有效组合。生态型农庄主题公园模式,是一种具有生态与现代并存,既有乡土气息又不失时尚的都市田园,是都市人们工作之余的开心农场。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的生态型农庄主题公园模式,对旅游、游乐项目及游憩方式进行精心的创新设计,需要对商业运营模式、投融资模式进行系统的策划,只有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前期策划和论证,方能为项目后期的成功运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证:小辛码头村,依托水稻资源优势打造休闲旅游产业。

据北方网(http://www.enorth.com.cn)2013年05月29日报道: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以农村生态特色休闲旅游开发为核心,全面加强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新建休闲娱乐广场,植树、种花、铺草,形成了独特的水乡生态风情景观带。为深度挖掘水稻文化,小辛码头村先后启动了“黄庄DIY生态水稻公社”、插秧比赛、新米节等活动,让游客在观光之余,更能亲身体验农耕文化,品尝每年的第一批稻米(图2.38)。

图 2.38 小辛码头村水稻文化园(a)

图 2.38 小辛码头村水稻文化园(b)

黄庄镇小辛码头村借助休闲旅游平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先后与今晚传媒集团《渤海早报》、北京《法制晚报》共同主办了“DIY生态水稻公社”项目。小辛码头村把网络游戏“开心农场”搬进了村子。项目活动以“回自然怀抱,揽乡村胜景,种生态水稻,玩快乐游戏”为主题,全力打造都市人参与农事活动、体验乡村快乐、感受农村风情的特色游新路线。2010年,黄庄镇对外发起了“黄庄有我一分田,到开心农场,做快乐农民”的招募活动。DIY(自助)生态水稻园,也就是现实版的开心农场,让更多的城里人能亲自走进田里,体验一下田园生活。游客们在水稻公社认领土地,一分地要支付七百元的认领金,村民负责种植、管理、收割水稻。很多村民将部分稻田以认领的形式租给了“公社社员”。待稻子熟了之后,他们收走,比买米还合适呢!该村开发“自助生态水稻公社”和“特色旅游村”项目,广泛提供农家院、野钓、采摘、捉泥鳅、挖野菜、钓螃蟹、烧烤,乡村游戏等特色服务,已建成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农家院20余户。自2010年5月开发以来,游客的人数呈年年增加的趋势。

小辛码头村深度挖掘水稻文化,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入手,与天津水稻研究所、农业部环境保护监测所合作兴建了集旅游观光、生态种养、文化休闲、科普研究为一体的水稻文化园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既有人文生态景观,又可提高农业和旅游业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了本地区水稻产业的多功能性,将传统农业向第三产业延伸,提升水稻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小辛码头村启动农村生态特色休闲旅游项目几年来,先后建成了水稻文化园、水生植物园、采摘园等休闲游览设施,累计接待游客数十万人。其中,占地百亩的水稻文化园汇集了来自日本、泰国以及中国台湾、海南、黑龙江等地区的3000余种具有较强地域性和观赏性的水稻品种。夏末秋初,稻田边杨柳依依,稻田中满眼青绿,尽是成熟的希望。

由于小辛码头村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了周边村镇的发展。距离小辛码头村不远的八门城镇有着同样适宜水稻生长的自然环境,围绕着黄庄镇水稻资源,八门城镇大力发展稻田立体种养、稻米及水产品深加工,并利用稻田生态景观发展休闲农业。依托这一旅游资源,八门城镇在欢喜庄村南打造一座集餐饮、住宿、会议、展示、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并在欢喜庄内建设了十余户农家院,用于吸引游客感受农家生活。这些农家院里,摆放着农家桌椅、农用器具,在庭院及周围,遍布着鱼塘、果林和菜地,游客不仅可以现场采摘、任意点菜,更能参与耕种环节。如今,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开发水稻文化园,乡村旅游给他们看得到的实惠,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

作者:陈灿 黄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