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支部工作实务》 | 第六章 以党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建设(3)

发布日期:2020-09-21 15:22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3.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又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通过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农用资料或者用新型生产资料、技术来替代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以达到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数量,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再者是废物资源化和再利用。主要是指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比如将秸秆等废弃物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或高效的有机肥料。农业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具有天然的适用性,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的根本保证。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型。综合分析农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逐步建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引导广大农民科学种植、合理养殖,逐步走上新型农业化道路;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要促进高功能、无污染、易降解农膜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促进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固化气化发电技术的应用,加快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4.开展立法规范,推动农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

当前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大多是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需要而制定的,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特点的立法几乎没有。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调研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一部能反映农村生态环境客观规律、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预防农村污染以及有效处理农村污染的综合性法律。其包括农村污染防治措施、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规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以及各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等方面内容,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村发展规划中,防治农药、化肥以及大棚农业、禽畜养殖业的污染,强化企业的管理以及解决工业“三废”问题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问题,建立健全生态农业和农业环境检测制度,促进农业向清洁生产方向转变。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特殊性,制定包括农村垃圾污染防治在内的专项污染治理法律。

5.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

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建立“绿色”GDP 绩效考核体系,将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及其主要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并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制定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尽快设立农业污染防治专项财政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优先解决重点区域的污染问题。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公众的广泛参与,政府强有力的管控手段,科学的垃圾处理方法,更要有完善的法律来对一系列的治理防范措施进行规范。认清我国当前农村生态建设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与防治力度,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新农村的建设,才能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坚持保护、建设、利用相统一,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美丽”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乡村关键要实现四个层面的“美”,即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自然之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发展之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文化之美)、管理民主乡村社会美(和谐之美)。也就是说,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1.生态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有些人曲解美丽乡村建设目的,盲目地将现代城市中的道路、建筑不加选择地搬到农村,使村落失去了古朴自然的街道.及具有特色的建筑,却不断涌现出一条条水泥铺设的马路、一栋栋现代化的多层建筑。这种建设不仅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改变了原有的规划布局,还逐渐遗失了传统村落中延续至今的民俗文化、耕读文化,对传统村落的历史研究与生态保护非常不利。每一个传统村落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庄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都是活着的文化与自然遗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村落消失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投人大量资金。没有资金或资金不足,根本不可能开展好此类文化遗产保护。第一,政府应加大传统村落保护的投入,设立专项保护基金,以用于老化建筑的修缮维护、文化遗产的普查建档、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的奖励与补助和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等工作,同时要加强行政监督,做到专款专用和专款配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费用真正用于文化事业。第二,除政府投人专项保护资金外,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的投人,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模式,可以适当通过市场竞争和股份参与的形式来吸引企业和民间资本的投人与赞助,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乡村传统的保护与传承中来。第三,应对那些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乡村文化产业给予金融机构的支持,把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信贷范围之内,在银行现有年度信贷计划外,适当增加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贷款的指标,实行低息、无息、贴息等优惠政策,使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资本市场的支持。

2.生态建设与建设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实践。“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按照农村的内在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实现自然之美,又要实现社会之美;既要给农民创造“安居、乐业、增收”的生活环境,又要为农民提供“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环境,从而不断推进农村“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创建美丽乡村”必须加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不断地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用生态文明理念来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与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创建“天蓝、地绿、水静,安居、乐业、增收”的新农村景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所以可以说,“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落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3.生态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旅游业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创新思路和举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力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重点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靠山生财、靠山致富,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开发山区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一批以山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将渔业生产与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娱乐餐饮、度假购物结合起来,发展赛龙舟民俗水上运动、休闲垂钓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闲乡村旅游项目。注重开发湿地资源,走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打造高质量湿地旅游产品,让游客在观赏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原生态美景的同时,了解自然生物知识,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传承和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打造各地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绚丽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体现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力度,让古建筑融入“美丽乡村”,并挖掘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特色线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发展如介绍民风民俗、品尝农家菜、体验农家生活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旅游。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的花卉、林果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入创意农业,对花卉、林果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园,形成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独特乡村美景。通过发展花卉和蔬果采摘体验项目,让游人漫步其中观花品果,享受其中的美感和乐趣。

五是做好“农耕文章”。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车灌农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农民主人翁意识,通过保护—建设—保护相统一,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作者:陈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