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支部工作实务》 | 第六章 以党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2)

发布日期:2020-09-18 19:37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二、加强文化引导,提升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1.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科学性、革命性的特点,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共同的理想和价值信念。在建设新农村的历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于农村发展的实际,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合理借鉴和吸收,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能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本土文化。

其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其中包括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强调仁爱、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在新时期,这些传统美德又表现为诚实守信、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等品质。但同时也存在封建小农思想固执守旧、好逸恶劳的残留糟粕。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端正态度,始终坚持用辩证的角度来看待,既要发现其推动历史前进的部分,也要发现封建思想的烙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得以延续,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发展。

最后,正确处理坚持先进文化主导性和农村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不断增强先进文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扩大先进文化在整个农村的影响力。中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政治水准差别很大,导致了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在农村也大量存在。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要求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正确地处理坚持先进文化的主导性和目前农村文化多样性的关系。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引领、整合多样文化的作用。一是要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不断创新先进文化,增强先进文化自身的魅力,使先进文化与时俱进;二是要改进先进文化的宣传教育方式,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增强先进文化的亲和力、说服力和凝聚力;三是要把传播先进文化和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农村不同地区文化的协调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文化扶持力度。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不但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而且文化建设也停滞不前。要协调农村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就必须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实施文化扶贫工程,促进不同地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2.夯实基础教育,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基础手段,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确保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如今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差、教师数量少、教学设施简陋等诸多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让更多适龄农村儿童走进课堂。其次,壮大农村的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鼓励更多优秀的师范专业毕业生走进农村,让一些优秀的中小学城镇教师轮流走进农村学校教学,以平衡城乡之间的师资水平,为新农村的建设储备更多的人才。与城镇相比,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原本就没有城镇学校的师资队伍强,再加上各种原因,乡村一些教师不断流向城镇学校,这又进一步弱化了乡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客观上也就恶化了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为了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使农民的子女能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党和政府、特别是地方党委政府,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优秀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地方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城镇学校的优秀教师轮流到乡村学校任教一段时间,以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这些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还可以对农村学校的教师实行传帮带,促进乡村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再如,每年都有大量大学生毕业,我们的各级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这些大学生到农村、尤其是到那些边远的乡村学校从教。不限从教年限,并且对于那些积极到乡村学校从教的大学生,在他们今后考公务员、考研究生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乡村从教。我们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学生为教师打分,指出教师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对不合格者给予警告等处分;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最后要加大农村的教育体制改革,促使农村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确保农民子女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

3.大力开展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成年农民是目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都不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作物,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改善他们的生活。首先各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既有的教育资源,开办短期的文化教育培训班和农业技术培训班,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动当地各类学校(包括高校、党校、电大和技术学校等)的教师资源其他教育资源,形成一支针对本地农民实际的职业培训队伍,利用寒暑假或农闲时间举办各类短期的职业培训班对农民进行全面辅导,将三农的实际情况与农民教育的内容相结合,向农民传授种植业或养殖业方面的系统知识。加强对农民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与经营,从而学会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科学致富意识,鼓励农民走进职业技能学校,学习专业的技能常识,以促进农业知识和技术在全民中推广和普及。其次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为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服务。各地的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以及含有农业专业的高校,应在推进农村农民教育、提升成年农民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业院校以及含有农业专业的高校,应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把先进的农业科技或新的科研成果传递到农村、传授给农民,另一方面可以将在农村发现的问题带回高校进行攻关研究,既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又为提升农民的素质服务。

三、夯实文化阵地,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宣传、教育、组织、发动群众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下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状况,不仅反映着当前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今后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因此,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就必须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文化设施。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因此,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公益性、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与党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策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广大农民新建和改造文化大院、健身广场、农家书屋等各类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并配备电教设备健身器材、图书杂志等各项文化资源。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做的工作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