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支部工作实务》 | 第六章 以党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3)

发布日期:2020-09-15 17:14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三、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的作用

党的引领方式即政党率领、引导人民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实现特定目标的形式、方法、途径的总称。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使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和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带来了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随着基层民主从村民自治、乡镇自治到社区自治的发展,党的领导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过去党政不分的一元化领导转化为对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引导监督.上来。借助社区这一有效载体并借鉴城市社区党建有效经验,把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有机链接统一起来,提出以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经济组织发展的新构想,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的创新,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经济组织引领方式

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按照“党委引导、双方自愿”的原则,利用现有农村党组织之间在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互补性,重新整合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实行以强带弱,促进共同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

1.横向联合

针对邻村或者邻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势利导,利用彼此之间的特点进行互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达到共同富裕。在组织上形成统,使得建立的关系得到稳定,形成一种新格局。

2.合并设置

彻底冲破了以往的党支部的框架,将经济强村和经济弱村共同组成一个组织,这样就可以发挥强者的优势,带动后者的发展。其负责人主要由原来强村的骨干人员担任,起到统一领导、以强带弱的作用。

3.龙头带动

将原材料基地的党组织和企业合二为一,或者建立,上下级隶属关系,形成集团化经营,这样便于充分发挥整体功能。拓展新区,确保覆盖。对新分化、新出现的农村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及时跟进党的工作,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的办法,在其中适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促进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从组织规模、党员人数、构成差别的实际出发,采取“建、挂、联、调”四种形式,从动态上寻求党的组织设置的最佳切入点。“建”,即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挂”即指规模较小、仅有个别党员的单位,把党员挂靠到附近单位的党支部,让其过正常组织生活;“联”,即同一区域内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但行业、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单位,将其联合起来组建党组织,如采用“支部协会”模式或组建产业党支部;“调”,即对属于整体转变原单位性质的新社会组织或新经济组织,在原有基础上相应调整和完善党组织设置,保持党建工作的连续性。以静制动,避免断线。

加强对常年在本地务工的农民党员进行组织化教育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的跟踪管理,确保“放飞风筝不断线”,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建立流动党支部

对于那些常年在外的党员,比较集中的地区要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建立相应的流动性党支部,对这些流动性的党员实行双管机制,并且要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在各个方面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2.落实“六包责任制”

对务工经商地点不固定、个体较为分散、组织关系仍在流出地党组织的外出流动党员,由所在党总支(支部)指定常年在家的班子成员、党员行政领导和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在职在岗正式党员与其建立以“包查访联系、包理顺关系、包沟通教育、包通报反馈、包帮扶解困、包督促履责”为主要内容的“六包责任制”,使所在党支部与流动党员保持沟通联系,动态掌握相互间的有关情况,切实解决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

(二)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农村党组织的政策,倘若不能付诸实施、无法执行到位,终究是纸上谈兵。只有出实招、求实效,一步一步去干,一项一项突破,方能积跬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胜。邓小平同志强调“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能不能抓住政策叠加的历史机遇,顺利实现与全国同步进人小康的既定目标,关键在于落实。只有比别人更加努力抓落实,只有比别人更加善于抓落实,才能提高效率,加快步伐,赶超跨越。每一项工作,必须一抓到底,绝不能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持之以恒抓落实,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思想境界。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绝不能求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否则,贪功近利,急于求成,只会欲速则不达。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领导干部应切实加强理论修养,坚持用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与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开拓进取的前提。只有主动汲取新的知识和营养,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切实增强马列主义辨析力,才能为坚定政治信仰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学习力,把学习当成一种自觉、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和一种习惯,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思想、指导实践、引领发展。

(三)完善监督激励机制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经济组织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不仅需要外界源源不断地供应养分作为动力来源,同时自身也需要一个完备的免疫系统,以抗御各种疾病的侵袭,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前者,生命体将会停止生长;没有后者,生命体将会在众多疾病侵袭中迅速死亡。一些涣散软弱甚至垮掉的基层支部,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动力不足缺乏激励,使一些人无所作为;二是免疫力弱约束不严,致使一些人恣意妄为。因此,加强监督和激励是促使农村基层支部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对农村党员干部,除继续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教育外,应着力在建立和完善约束机制上下功夫,切实加强监督。此外,应强化债权债务的管理。村级组织设立债权债务登记簿,由报账员负责管理,定期对债权债务进行一次清查核实,及时调整变更数目,切实做到账实相符。

四、重视并合理运用互联网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具有广泛的普及性和应用性,包括常见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在解决我国农村发展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一经提出就在各行各业引起反响,随之被应用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之中。

1.“互联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提出及内涵

2006年10月中央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定义为“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互联网+”这一概念正式传播开来是源于2015年3月5日的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式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关于“互联网+”的含义众说纷纭,国家信息中心的规范定义是: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行业的本质化、数据化。传统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依照自愿加入、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组建,按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活动,以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经济组织。当前比较兴盛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技术协会都属于这个范畴。

2.构建“互联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

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进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整合信息、分析数据和预测趋势的功能,突破时空局限,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克服资金不足、盲目生产、资源浪费等症结,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规避市场风险,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为合作组织成员和顾客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适应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要求,进而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由单一的技术或者工具直接构建而成,而是融合了多种技术手段,由多个功能子系统复合构建而成。根据各个组成子系统重点功能上的差异,将“互联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划分为内部模式和外部模式两大组成部分。其中,自动化、精准化的智能生产控制子系统和传播快、针对性强的现代农技农资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主要针对合作组织内部发挥作用。

3.互联网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为技术、信息等;要想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不单单需要投人足够的农业资源,还需要科学运用现代技术。相较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具有较大的差异,其将--系列高新技术运用过来,改造传统农业,促使农业现代化步伐得到加快。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加速知识型农业的转化,提升农业现代化程度。具体来讲,互联网+农业指的是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运用过来,对农业现代化模式有效创建,促使农业经济得到有效的改造与提升。以调整农业结构为切入点发展县域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难以形成知名品牌、难以提高附加价值,农村经济难以实现外向化的“四难”问题,使农民既可以通过劳动力的跨区转移分享区域之外的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劳动力的区内转移分享区域内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农民就业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农村居民的转移选择更加理性。市场经济模式下,要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而农民掌握足够的市场信息是重要基础。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大部分农民并不能准确了解该种什么,这样农副产品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无法构建现代农业机构。而通过农业网络化建设,则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有机联系起生产与市场需求,共享信息资源,将足够丰富的市场信息提供给农民,顺利调整农业结构,农业成本可以得到降低。相较于其他产业,农业信息更加复杂和分散,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气象信息、政策信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农民往往无法对这些信息及时有效地获取,且具有较高的信息获取成本。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农民只需要进入信息系统,就可以对需求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获取,信息获取成本得到降低,可以更加科学地生产和销售产品。此外,流通费用得到减少,通过使用农网,买卖双方的距离得到缩短,流通环节得到减少,交易程序得到简化,商品流通速度得到加快,交易费用得到节约。通过应用互联网,农民可以扩大供应商及顾客的选择范围,获得更加理想的交易价格。

4.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经济的策略措施

网络化布局农资供应。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都属于农资供应范畴,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构建,不管是农民、销售企业,还是农资生产企业,都可以获取需求的信息内容,促使交易成本得到降低,交易效率得到提升。农资类网站平台的构建,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发展需求,科学合理的网络布局,促使供求对接效率得到提升,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如果农资类网站平台没有准确定位,或者提供雷同的产品服务,持续经营目标将得不到实现。对智慧农业大力发展。通过有机结合农业生产与互联网,可以加快智慧农业的发展速度。在具体实践中,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智慧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将我国各户家庭经营的特点充分纳入考虑范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智慧农业,充分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小范围的试点,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扩大推广范围。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深入分析智慧农业的成本、收益、风险等问题,借助于农业物联网,精准控制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加快实现。我国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粮安工程,在本工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为粮情监测预警。要大力建设核心业务信息系统,促使行业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有机提升。通过有机结合互联网与农产品流通,可以促使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逐步实现在网上批发及零售农产品,促使供求双方的搜寻成本得到降低,交易便利化程度得到提升。同时,因为易腐性、易碎性为农产品的特点,对农产品的网上交易规模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制约作用,那么就需要创新技术与营销方式,积极克服这些弊端和负面影响。农村电商包括下行的电商进村、上行的农产品电商、乡村聚集的“淘宝村”现象和电商要素集成的县域电商等层次。农产品加工智能制造逐步实现。通过结合互联网与农产品加工,可以促使农产品加工生产方式、质量管理方式等得到有机改变。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要将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贯彻实施于食品等行业中,构建质量自我声明及质量追溯制度。要智能化改造行业生产设备,促使精准制造与敏捷制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大力建设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促使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有效指导了农产品的加工发展思路。

(1)农产品消费实现可追溯化。有机结合互联网与农产品消费,在网上购物得到实现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农产品可追溯体系进行构建,科学监控农产品质量,促使消费者权益、食品质量安全得到维护。经过不断的努力,现阶段我国已经将农产品可追溯体系构建起来,但是需要进一步扩大产品的覆盖范围。

(2)农产品价格实现大数据化。有机结合互联网与农产品价格,可以对农产品价格数据有效整合,借助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科学预测调控农产品价格。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产品价格是核心和关键。现阶段农产品具有较多的种类,有较广泛的地域分布,价格出现频繁的波动问题,通过对农产品价格数据库有效的收集和汇总,将大数据分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可以帮助相关人员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陈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