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落地生根
【别名】打不死、叶生根、天灯笼。
【拉丁学名】Bryophyllum pinnatum(L.f.)Oken
【分类地位】景天科,落地生根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150cm。茎圆柱状,中空,有分枝,节明显,上部紫红色,密生椭圆形皮孔,下部灰色,有时呈木质;叶对生,单叶或羽状复叶,叶片肉质,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小叶长6~8cm,宽3~5cm,先端钝,边缘有圆齿,齿凹部分易生不定芽,芽长大后,落地即形成新苗;叶柄粗壮,紫红色。圆锥花序顶生,长10~40cm,花梗细,花下垂;花萼筒状,长达4cm,具4浅裂;花冠管状,长达5cm,4浅裂,紫红色;雄蕊8枚,着生于花冠基部;心皮4个,分离,各有1细长的花柱。蓇葖果包于花萼及花冠内;种子多数,细小,有条纹。花期3~5月,果期4~6月。
【分布生境】北温泉有栽培。重庆各区县常有栽培。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区有栽培。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鲜用。
【药性功能】淡、微涩、寒。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拔毒生肌,止血止痛。
【主治病症】主治痈疮肿毒,乳腺炎,丹毒,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烧烫伤,中耳炎。
【用量用法】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绞汁滴耳。
【附方】①治疔疮痈疽、无名肿毒:鲜落地生根30~60g,捣烂绞汁,调蜜饮服,渣敷患处。(出自《泉州本草》)
②治中耳炎:落地生根绞汁,洗耳。(出自《陆川本草》)
落地生根
215.伽蓝菜
【别名】裂叶落地生根、青背天葵、鸡爪三七。
【拉丁学名】Kalanchoe laciniata(L.)DC.
【分类地位】景天科,伽蓝菜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肉质草本,高0.2~1m,全株蓝绿色,无毛。茎直立,粗壮,少分枝,老枝常由蓝绿色变为红色。叶对生,叶片肥厚多汁,质脆易折,中部叶羽状条裂,长8~18cm,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全缘或有钝锯齿或为浅裂状;叶柄长2.5~4cm。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状,顶生,长10~20cm,苞片条形;萼片4片,披针形;花冠高脚碟状,长1.5~2cm,裂片4,卵形,长5~6mm,雄蕊8枚,着花冠筒喉部;心皮4个,披针形;蓇葖果,有种子多数。花期3月。
【分布生境】北温泉有栽培。南川、北碚有栽培。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及台湾等省区有栽培。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鲜用。
【药性功能】甘、微苦、寒。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病症】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疮疡脓肿,烧烫伤,湿疹,外伤出血。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或捣烂取汁冲酒服,渣敷患处。外用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痈肿初期:伽蓝菜、榔榆叶各等量,捣烂敷患处。(出自《福建药物志》)
②治毒蛇咬伤:伽蓝菜鲜叶30~60g,捣烂取汁冲酒服,渣敷伤口周围。(出自《广西本草选编》)
③治急性中耳炎:鲜叶适量,捣烂绞汁,滴耳。
④治关节肿痛:鲜全草30g,水煎服。
(③④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伽蓝菜
216.费菜
【别名】土三七、景天三七、见血散、破血丹、墙头三七。
【拉丁学名】Sedum aizoon L.
【分类地位】景天科,景天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肉质草本,全株无毛。根状茎粗短,近木质化。茎从根状茎生出,有1~3条,直立,粗壮,圆柱形,高20~80cm,一般不分枝,少数在上部分枝。叶互生,狭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至窄倒披针形,长3.5~8cm,宽1.2~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整齐锯齿,几无柄。聚伞花序顶生,具花多数,花无梗,密集,平展;萼片5片,条形,不等长,长3~5mm,顶端钝;花瓣5瓣,黄色,椭圆状披针形,长6~10mm;雄蕊10个,较花瓣短;心皮5个,卵状矩圆形,基部合生,腹面凸起。蓇葖果芒状排列。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北温泉有栽培。城口、巫山、巫溪、奉节、南川,海拔300~1100m处有分布。我国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鲜用。
【药性功能】甘、平、微酸。归心、肝经。散瘀止血,安神镇痛,解毒。
【主治病症】主治吐血、衄血、咯血、牙龈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心悸,烦躁,失眠。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烧烫伤。
【用量用法】9~30g,水煎服,或鲜品60~90g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吐血、咳血、鼻衄、牙龈出血、内伤出血:鲜土三七60~90g,水煎或捣汁服,服数日。(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消化道出血:全草30~60g,水煎服,或制成糖浆服。(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费菜
217.齿叶景天
【别名】打不死、红三七、石风丹、红胡豆三七。
【拉丁学名】Sedum odontophyllum Fröd.
【分类地位】景天科,景天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肉质草本,高5~30cm,全株无毛。茎下部匍匐,节上生多数不定根并发出新株,茎上部斜升,粗壮,淡绿色带紫色纹。基生叶丛生,莲座状,茎生叶互生或对生;叶柄长5~10mm;叶片卵圆形至椭圆形,长2~4cm,宽2~2.5cm,先端钝,基部楔形或窄下延,边缘具不规则小圆齿。聚伞花序顶生,分枝成蝎尾状;花无梗;花萼5裂,裂片条状披针形;花瓣5瓣,黄色,披针状长圆形或卵形;雄蕊10枚,5长5短;心皮5个,近直立,卵状长圆形,基部合生。蓇葖果横展,基部合生,腹面囊状隆起,种子多数。花期4~6月,果期6~7月。
【分布生境】产于青龙寨等地,海拔760m左右山坡湿岩石上。城口、南川、北碚,海拔300~11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性功能】酸、凉。止血、消肿、止痛。
【主治病症】主治咳嗽吐血,腰痛。外用治疮疖肿毒。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齿叶景天
218.佛甲草
【别名】佛指甲、指甲草、尖叶石指甲、打不死、鼠牙半支。
【拉丁学名】Sedum lineare Thunb.
【分类地位】景天科,景天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20cm,无毛,茎多丛生,斜卧地面,着地处常生不定根。叶多数为3叶轮生,也有4叶轮生或对生的;叶柱状线形,长2~2.5cm,宽约2mm。基部有短距,无柄。聚伞状花序顶生,有2~3分枝,中央有1花具短梗,其余花无梗,疏生;萼片5片,线状披针形,不等长;花瓣5瓣,黄色,披针形,长4~6mm;雄蕊10枚,较花瓣短,鳞片5片,宽楔形至四方形;心皮5个,开展。蓇葖果,成熟时叉开成五角星状。种子细小,卵圆形。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生境】各地生于山坡岩石上。我国山东、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鲜用或沸水透过晒干。
【药性功能】甘、平、凉,微毒。清热解毒,消肿止血。
【主治病症】肝炎、胆囊炎,咽喉炎,乳腺炎。外用治烧烫伤,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30~60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草捣敷患处。
【附方】①治痈肿疔疖:鲜全草适量,食盐少许,捣烂外敷。
②治鸡眼:鲜全草浸醋中1昼夜,取出捣烂贴患处。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佛甲草
219.垂盆草
【别名】石指甲、半支莲、狗牙半支、瓜子草、养鸡草。
【拉丁学名】Sedum sarmentosum Bunge
【分类地位】景天科,景天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20cm,全株无毛。茎平卧或上部直立,近地面部分的节处易生不定根。叶为3叶轮生,无叶柄,叶片倒披针形至矩圆形,长15~25mm,宽3~5mm,先端近急尖,基部有距,全缘。顶生聚伞状花序,直径5~6cm,有3~5个分枝,花小,无花梗;萼片5片,披针形至矩圆形,长3.5~5mm,基部无距,顶部稍钝;花瓣5瓣,淡黄色,披针形至矩圆形,长5~8mm;雄蕊10枚,排成2轮;鳞片10片,楔状四方形,先端有微齿;心皮5个,长圆形,略叉开。花期5~7月,果期8月。
【分布生境】生于缙云山山坡阴处或岩石上。开州、云阳、涪陵、武隆、南川、万盛、北碚,海拔1600m以下有分布。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四川等省区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甘、微酸、凉。归肝、肺、大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肝炎,痢疾。外用治烧烫伤,痈肿疮疡,带状疱疹,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30~120g,捣汁服,干草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急性传染性肝炎:鲜全草30g,水煎服。每天2次。(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②治肠炎、痢疾:垂盆草30g,马齿苋30g,水煎服,每日1剂。(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③治咽喉肿痛:垂盆草15g,山豆根9g,水煎服。(出自《青岛中草药手册》)
垂盆草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