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 | 夏至阴生景渐催(夏至、伏日)(3)

发布日期:2020-06-29 11:17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三·夏天的食俗和禁忌

炎炎夏日,酷暑熏蒸,对于人体健康,既有精神的消耗,又有疾病的威胁,故《礼记·月令》称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为了安全度过夏天,特别是夏至后的三伏天,古人形成了一套消夏的养生习俗。

据《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仲夏之月“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就是作为君子,夏天要斋戒,居处不要怕热就赤身露体,谨防着凉;不要浮躁骚动;要禁声色,把握住自己;饮食要清淡,不要刻意追求多味;要节制嗜好和欲望,平心静气,有条不紊从事工作。简而言之,消夏的秘诀就是:清心寡欲,少安毋躁。正如唐代诗人杜荀鹤《夏日题悟空上人院》诗所言:“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本着“薄滋味,毋致和”的原则,夏天的食俗,自以清淡、保健为主。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饼。”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则伏日汤饼自魏以来有之。”明蒋一葵著《长安客话》卷二《皇都杂记·饼》载:“水瀹(yuè)而食者皆为汤饼。今蝴蝶面、水滑面、托掌面、切面、挂面、馎饦(bó tuō)、馄饨、合络、拨鱼、冷淘、温淘、秃秃麻失之类是也。水滑面、切面、挂面亦名索饼。”

明清两代北京夏天食俗。明吕毖辑《明宫史》火集《饮食好尚》曰:“夏至伏日,戴萆麻子叶。吃‘长命菜’,即马齿苋也。”“初伏、中伏、末伏日,亦吃过水面。吃‘银苗菜’,即藕之新嫩秧也。初伏日造曲,惟以白面用菉豆黄加料和成晒之。立秋日,戴楸叶,吃莲蓬、藕,晒伏姜,赏茉莉、栀子兰、芙蓉等花。先帝爱鲜莲子汤,又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六月·时品》又曰:“盛暑食饮,最喜清新,是以公子调冰,佳人雪藕。京师莲实种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河藕亦种二:御河者为果藕,外河者多菜藕。总以白莲为上,不但果菜皆宜,晒粉尤为佳品也。且有鲜菱、芡实、茨姑、桃仁,冰湃下酒,鲜美无比。”清代北京亦盛行食西瓜解暑。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黄沙瓤、红沙瓤各种。沿街切卖者,如莲瓣,如驼峯,冒暑而行,随地可食。既能清暑,又可解酲,故予尝呼为清凉饮。”

民国二十年刊《天津志略》:“入伏,有饮食期,初伏面饺,二伏面条,三伏则为饼,而佐以鸡蛋。谚云:‘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乡村农民,则初伏种萝卜,二伏种菜,三伏种荞麦。”

清光绪七年刊山西《翼城县志》:“六月初六日,邑人多以酵面为蒸食,剁碎肉于中,而开其口,谓之‘张口馒头’。姻亲家率相馈送焉。”民国十八年刊山西《翼城县志》:“六月初六日,凡女新适人者,母家多以酵面为蒸食,剁碎肉或芝麻糖于中,而开其口,谓之‘张口馒头’。新妇怀孕临产时,母家馈送之食物,亦然。盖取夫开怀之义焉。”民国九年刊山西《虞乡县(虞乡县:今为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新志》:“六月六日,号‘天贶节’。家家俱吃煎饼,晒衣服。”民国六年刊山西《万泉县志》:“六月六日,人家食煎饼,曰‘补天’。”

作者:江玉祥 牛会娟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