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 | 夏至阴生景渐催(夏至、伏日)(2)

发布日期:2020-06-28 17:56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二·伏日习俗

伏日,也叫伏天,三伏(三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或头伏、二伏和三伏。)的总称。《汉书·郊祀志上》载秦德公“用三百牢于鄜畤,作伏祠”。孟康注:“六月伏日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颜师古注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臧伏,因名伏日也。”《艺文类聚》卷五《岁时下·伏》引《历忌释》曰:“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头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初伏、末伏皆为十天,唯中伏有十天或二十天,因为末伏之起必在“立秋”后之庚日的缘故。于是每年的伏天就有三十或四十天。如2014年6月21日(农历五月二十四日)是夏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公历7月18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庚寅)进入初伏,十天后进入中伏(公历7月28日,农历七月初二,庚子),再过十天进入末伏(公历8月7日,农历七月十二日,庚戌,立秋),再过十天(公历8月17,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庚申),末伏结束,老百姓叫出伏。三伏天正好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江南水乡特别潮湿、闷热。炎天白日,路断人稀,人们四处寻阴凉地避暑。晋程晓《伏日》诗曰:“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北宋张耒《初伏大雨呈无咎》诗云:“初伏炎炎坐汤釜,长安行人汗沾土。”宋白子仪《初伏后偶书呈仰之》诗:“炎天三伏经初伏,火烈石焚疑此时。”又《暑伏偶书呈端祖仰之》曰:“岁时三伏每相承,雨汗居人困不胜。”三十天暑退出伏,早晚始有凉意。宋张耒《出伏后风雨顿凉有感》诗:“三伏如汤釜,熏煮理亦足。西风半夜雨,窗户一清肃。那能惜摇落,可喜过炎燠(yù)。老人亦晨起,稍进杯中醁。”

三伏节起于春秋时代的秦国,最初为夏日祭祀社神(社神:指土地神。),禳却热毒气。《史记》卷五《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又《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秦德公二年,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记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御蛊災。”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又曰:“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按:磔,禳也。狗,阳畜也,以狗张磔于郭四门,禳却热毒气也。”

《汉旧仪》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班固撰《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上(上:指汉武帝。)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久之,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早归,请受赐。’即怀肉去。”汉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亨(烹)羊炰羔,斗酒自劳。”(汉班固《汉书》卷六十六《杨恽传》。)颜师古注:“炰,毛炙肉也,即今所谓爊(āo)也。”伏腊,伏即伏日,腊即腊日。意思即:田家一年四季劳作辛苦,逢年过节,伏日腊日,均要烹羊炰(炰:音páo,古同“炮”,指把带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烧烤。)羔,喝酒庆贺,过个闹闹热热的节日。看来,汉代官民都要过伏日节。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赐禁卫殿直观从,以解暑气。”六月初六,“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为翫(wán),姑借此以行乐耳。”

清顾禄撰《清嘉录》卷六《六月》:苏州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茶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苧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土人剪纸为方圆六八角灯,及画舫宝塔舟车伞扇诸式,或以鸭卵空其中,粘五色楮,彩画成鱼,穴孔纳萤,谓之萤火虫灯,供小儿嬉玩。浴堂亦暂停爨火。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面肆添卖半汤大面,日未午已散市。早晚卖者,则有臊子面,以猪肉切成小方块为浇头,又谓之卤子肉面,配以黄鳝丝,俗呼鳝鸳鸯。”“土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冰。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鲜鱼肆以之护鱼,谓之冰鲜。”“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舟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宇,水窗冰榭,随意留连。作牙牌、叶格、马吊诸戏,以为酒食东道,谓之斗牌。习清唱为避暑计者,白堤青舫,争相斗曲,夜以继日,谓之曲局。或招盲女瞽(gǔ)男弹唱新声绮调,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谓之说书。置酒属客,递为消暑之宴。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消遣,借乘凉为行乐也。”

清代北京三伏日,主要有皇家浴象浴马,都人酌酒赏莲,商铺攒聚香会等活动。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六月”条载:“銮仪卫驯象所,于三伏日,仪官具履服,设仪仗鼓吹,导象出宣武门西牐(zhá)水滨浴之。城下结彩棚,设仪官公廨监浴,都人于两岸观望,环聚如堵。”“帝京莲花盛处,内则太液池金海;外则城西北隅之积水潭,植莲极多,名莲花池。或因水阳有净业寺,名为净业湖。三伏日,上驷苑官校于潭中浴马。岸边柳槐垂荫,芳草为茵,都人结侣携觞,酌酒赏花,遍集其下。六月朔日,各行铺户攒聚香会,于右安门外中顶进香,廻集祖家庄廻香亭,一路河池赏莲,箫鼓弦歌,喧呼竟日。”

以上所言,基本是古代阔人、文人,最多也不过是市民过伏天的习俗。至于广大劳苦大众,伏天照常顶烈日劳作生产,生活异常艰苦。正如《水浒传》上白胜唱的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民国二十六年刊《滦县志》描述河北农民伏天的生活:“六月六日,早禾已含秀,冒暑锄田,挥汗如雨,为农夫最苦时期。治田略暇,始与家人尝麦。麦于五月登场,至是始治面食,俗谓‘过麦收’。月之下旬,早糜即有熟者,黍必交处暑始熟。田野陂陀之上,多童稚牧牛马者,盖是时草盛畜闲也。”

六月初六是个特殊的日子,宋代定为“天贶节”(天贶节:指天赐节。),明清以后民间叫“洗晒节”,也是制曲做酱的好日子。

先说洗。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风俗·六月六日》:“至于时俗,妇女多于是日沐发,谓沐之则不䐈(䐈:音zhí,黏着。)不垢。至于猫犬之属亦俾浴于河。”清潘荣陛著《帝京岁时纪胜·六月六日》:“妇女多于是日沐发,谓沐之不腻不垢。至于骡马猫犬牲畜之属,亦沐于河。”乾隆三十九年刊河北《永平府志》:“初伏洗头去风,以杏仁炒麦子,食数粒,一年头不痛、心无呕。”康熙五十七年刊山西《临县志》:“初伏,浴于河,谓之‘洗百病’。”清同治二年刊山西《榆次县志》:“伏日,采樗实煮汤浴儿,云不病热。”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卷十一载,六月初六“洗六畜,去疾却虫”。

其次说晒。六月初六,为佛寺晒经日。因之,文人曝书籍,妇女曝衣衾,谓可不生蛀虫。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风俗·六月六日》载:“六月六日本非令节,但内府皇史宬晒曝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诸大函,则每岁故事也。”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曰:“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清顾禄《清嘉录》卷六《六月·晒书》:“六日故事:人家曝书籍图书于庭,云蠧鱼不生。”

再说制曲做酱。伏天,也是制曲做酱的季节,单以华北地区为例:乾隆三十九年刊河北《永平府志》:“六月六日,晨汲井水贮之,经年不坏,可以造曲渍醯(醯:音xī,即醋。)。伏日宜造麦曲。”清嘉庆十五年刊河北《滦州志》:“六月六日,晨汲井水贮之,可以造曲渍醯。”清光绪元年刊河北《元氏县志》:“六月六日,汲水和面作曲,水味经久不恶。”清光绪三年刊河北《蔚州志》:“六月初六日、初伏日储水,用以造酱、躧(躧:音xǐ,踩、踏。)曲、酝酒。”清光绪三年刊河北《乐亭县志》:“六月六日,清晨汲井水贮之,经年不坏,可以造面曲、渍醋,又以水煎盐,擦牙洗目。伏日,折木棉蔓,造麦曲。”清光绪二十一年刊河北《涞水县志》:“六月六日凌晨,汲水注瓮,合酱,造曲。”清光绪二十五年刊《天津府志》庆云县:“三伏,作豆豉、面酱。”清康熙五十七年刊山西《临县志》:“六月六日,取水踏曲,独佳。”清同治十一年刊山西《洪洞县志》:“六月六日,五更初各家汲井水,以需作面醋之用。”清同治十三年刊山西《阳城县志》:“六月六日,乡村各具蒸食,牧童陈脯击鼓,竞祀山神。城市每于立伏日合酱,造曲,较常佳甚。”

南方亦盛行伏日造酱醋豉的风俗。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卷十一《六月令》记三伏日制曲做酱的项目有:“酓(酓:音yǎn,指用柞桑叶、黄荆叶等覆盖。)酱,麦醋,米醋,莲花醋,大曲,豆豉,麸豉,淡豉,法豉。晒麸茄。晒腌瓜,以紫苏叶或樱桃叶或薄荷叶捲收。伏中造三黄醋。六月造糯米醋,大麦酱醋。”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四引《治生先务》:“闽人以六月六日造谷醋,合酱豉,云其日水好。”清顾禄《清嘉录》卷六《六月·合酱》说:苏州“谓造酱馅曰罨(罨:音yǎn,同“酓”。)酱黄,馅成之后,择上下火日合酱,俗忌雷鸣。谚云:‘雷鸣不合酱。’”清宣统三年傅崇矩编《成都通览·成都之民情风俗》:“六月伏日,做胡豆瓣。”

(作者:江玉祥 牛会娟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