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无心菜
【别名】蚤缀、鹅不食、雀儿菜、鸡肠子草、小无心菜。
【拉丁学名】Arenaria serpyllifolia L.
【分类地位】石竹科,无心菜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5~30cm,全体有短柔毛。茎基部多分枝,直立或斜升。叶对生,无柄,叶片小,卵圆形,长3~8mm,宽2~6mm,先端锐尖,边缘具睫毛,背面有3条显著叶脉,两面均具乳头状腺点。顶生聚伞花序,花小,白色,花梗纤细,密生柔毛或腺毛;萼片5片,披针形,具3脉,被短柔毛,边缘膜质;花瓣5,白色,倒卵状长椭圆形,全缘;雄蕊10枚,着生于环状花盘上,短于萼片;子房上位,卵形,花柱3个。蒴果卵圆形,成熟时6瓣开裂;种子肾形,具疣状小凸。花期4~5月,果期6~8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附近各处荒草地或农耕地。重庆各区县广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用。
【采集期】秋季采集。
【药性功能】苦、凉。清热明目,解毒止咳。
【主治病症】治肺结核,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咽喉痛,肝热目赤,翳膜遮睛。
【用量用法】9~30g,水煎服。
【附方】①治肺结核:全草120g,白酒1kg,浸泡7天,每次3mL,每日服3次。
②治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咽喉肿痛:全草15~30g,水煎服。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眼生星翳:小无心菜加韭菜根捣烂,用纱布包住,塞入鼻孔内。(出自《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无心菜
119.箐姑草
【别名】石生繁缕、抽筋草、石灰草、接筋草、大鹅肠草、被单草、接根草。
【拉丁学名】Stellaria vestita Kurz
【分类地位】石竹科,繁缕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蔓生草本,长1~1.5m,全株密被星状柔毛。茎基部匍匐状,上部半直立,灰绿色,质脆易断,分枝稀疏,节膨大,有不定根。叶对生,叶片卵状椭圆形或窄卵形,长1~2.5cm,宽0.6~1.2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两面被白色星状毛,下面较密,叶柄极短或近于无柄。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梗长1.2~2cm,与花序梗均被星状毛;萼片5片,狭披针形,被星状毛;花瓣5片,白色,2深裂到基部;雄蕊10枚,短于萼片,子房上位,花柱3~4个。蒴果长卵形,与宿萼等长;种子多粒,黑色,有瘤状突起。花期4~7月,果期7~8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杉木园等地路旁灌丛中。黔江、南川、江津、綦江、主城区各区县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秋采集。
【药性功能】辛、凉,有小毒。祛风利湿,活血止痛。
【主治病症】主治黄疸型肝炎,浮肿,白带,肢体麻木,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疼痛。外用治骨折。
【用量用法】3~9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酒调敷患处。
【附方】①治肢体麻木抽筋:接根草120g,猪肉500g,加水共炖,分2次吃肉喝汤。(出自《陕西中草药》)
②治脾虚浮肿:被单草9~15g,水煎服或煮小肠吃。(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箐姑草
120.雀舌草
【别名】滨繁缕、天蓬草、雪里花。
【拉丁学名】Stellaria uliginosa Murr.
【分类地位】石竹科,繁缕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5~30cm。茎纤细,丛生,下部平卧,上部斜升或直立,有多数疏散的分枝,绿色或带紫色,无毛。叶对生,无柄;叶片矩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0~17mm,宽2~4m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边缘微波状,两面均无毛,叶脉显著;聚伞状花序,顶生,花较少,通常3朵或单朵腋生。花梗细,长8~10mm;萼片5片,披针形,长约2mm,边缘淡黄色,膜质,外被细毛;花瓣5瓣,白色,比花萼略短,2深裂,几达底部;雄蕊5枚,有时6~7枚,稍短于花瓣;子房卵形,花柱3个。短蒴果椭圆形,先端6瓣裂;种子多数,肾形,微扁,有疣状凸起。花期4~11月,果期6~12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各地路边、荒地或潮湿林缘、石缝中,海拔250~750m。巫山、綦江、主城区各区县,海拔2000m以下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8~9月采挖。
【药性功能】平、辛。归肝、脾经。祛风散寒、续筋接骨、活血止痛,解毒止血。
【主治病症】主治伤风感冒,风湿骨痛,疮痈肿毒,跌打损伤,骨折,蛇咬伤,痔疮、流鼻血。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外用,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伤风感冒、跌打损伤:全草15~30g,水煎冲黄酒服。
②治毒蛇咬伤:全草15~30g,水煎服。另取鲜全草适量,捣烂外敷。
③治疔疮:鲜全草适量,加盐少许,捣烂外敷。
(①~③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④治小儿腹泻:天蓬草30g,马齿苋60g,水煎服。(出自《湖南药物志》)
雀舌草
121.繁缕
【别名】鹅儿肠、鸡肠菜、合筋草。
【拉丁学名】Stellaria media(L.)Cyr.
【分类地位】石竹科,繁缕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cm。茎基部匍匐状,节上长出直立枝,枝、茎的一侧有一行短柔毛,其余部分无毛。单叶对生,叶片卵圆形或卵形,长1.5~4cm,宽1~3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至圆形或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两面均光滑无毛。中、下部叶柄长1.5~2cm,向上叶柄渐短。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梗细长,一侧有毛;萼片5片,边缘膜质,外面有毛;花瓣5,白色,2深裂,比萼片略短,雄蕊10枚,短于花瓣;子房卵形,花柱3~4。蒴果卵形,先端6~8裂;种子黑色,圆形,表面密生疣状小凸点。花期2~5月,果期4~6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各地。重庆各区县广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
【药性功能】甘、酸、凉。归肝、大肠经。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催乳。
【主治病症】主治肠炎,痢疾,肝炎,阑尾炎,产后瘀血腹痛,乳腺炎,乳汁不下,牙痛,头发早白,跌打损伤,疮痈肿痛。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炎:将鲜繁缕洗净,切碎捣烂绞汁,每次约1杯,用温黄酒冲服,一日2~3次,或干草120~180g,水煎去渣,以甜酒少许和服。
②治痢疾:鲜繁缕60g,水煎去渣,以红糖调服。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痢疾、痔疮、肛裂便血:鹅儿肠30g,水煎服。(出自《四川中药志》)
繁缕
122.球序卷耳
【别名】婆婆指甲菜、瓜子草、山马齿苋、大鹅儿肠。
【拉丁学名】Corasitiumglomeratum Thuill.
【分类地位】石竹科,卷耳属。
【形态特征】二年生草本,高可达30cm。全株被灰黄色柔毛,根状茎倾斜,簇生多数直立茎枝,枝带紫红色,上部有腺毛。单叶对生,基生叶匙形或广披针形,基部狭窄成柄;茎生叶狭长椭圆形至宽卵形,长1~2cm,宽0.5~1.2cm,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无柄,全缘,主脉明显,两面密被长柔毛。聚伞花序顶生,常紧缩呈头状,花序下有叶状苞片,花序梗较短,花甚密,簇生成头状;花萼5片,披针形,被腺毛,有膜质狭边;花瓣5,白色,先端2裂;雄蕊10枚,2轮;子房上位,卵圆形,1室,花柱4~5条。蒴果圆柱形,直立,熟时先端10齿裂。种子褐色,有瘤状突起。花期3~5月,果期4~6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农耕旱地、荒地草坡。巫山等县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鲜用洗净晒干。
【药性功能】甘、微苦、凉。归肺、胃、肝经。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病症】主治感冒发热,湿热泄泻,肠风下血,乳痈、疔疮、高血压病。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汤洗。
【附方】①治肠风下血:大鹅儿肠30g,无花果30g,仙鹤草15g,虎杖15g,炖猪大肠服。(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②治小儿风寒咳嗽、身热、鼻塞等症:婆婆指甲菜、芫荽各15~18g,胡颓子叶6~9g,水煎,冲红糖,每日早晚饭前各1次。(出自《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球序卷耳
123.丛生卷耳
【别名】簇生卷耳、高脚鼠耳草、婆婆指甲草。
【拉丁学名】Cerastium caespitosum Gilib.
【分类地位】石竹科,卷耳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或一、二年生草本,高10~30cm,多分枝,密被柔毛。茎基部叶近匙形或狭倒卵形,基部渐狭,中、上部的叶近无柄,狭卵形至披针形,长1~3cm,宽0.3~1cm,两面都有贴生短柔毛,睫毛密而明显,中脉上面下凹,下面凸起,聚伞花序,花梗密生长腺毛,花开后顶端下弯;萼片5,披针形,边缘膜质,背面密生腺毛;花瓣5片,白色,倒卵状矩圆形,微短于萼片,顶端2裂,基部无毛或有睫毛;雄蕊10枚;花柱5个,蒴果圆柱形,微弯曲,长为萼片的2倍;种子褐色,有瘤状突起。花期2~3月,果期3~5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各地荒山、草坡、苗圃、菜地及农耕地。城口、巫山、巫溪及主城区各区县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冬、春采集。
【药性功能】苦、微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病症】主治感冒,乳痛初起,疔疽肿痛。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感冒:(丛草卷耳)全草15g,芫荽15g,胡颓子叶9g,水煎服。
②治乳痈:(丛草卷耳)全草、酢浆草、过路黄各30g,水煎服。渣敷患处。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丛生卷耳
124.漆姑草
【别名】牛毛毡、羊儿草、地松、珍珠草。
【拉丁学名】Sagina japonica(Sw.)Ohwi.
【分类地位】石竹科,漆姑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5~25cm。基部多分枝,丛生状,下部平卧,无毛,上部直立,疏生腺毛。叶对生,无柄,叶片线形,长5~20mm,宽1~3mm,基部有膜鞘抱茎,先端渐尖。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花梗细小,直立,长1~2cm,疏生腺毛;萼片5,长圆形至椭圆形,先端钝圆,背面疏生腺毛或无毛;花瓣5,白色,卵形,先端圆,长约为萼片的三分之二;雄蕊5,花丝比花瓣短;子房卵形,花柱5条,丝状。蒴果广卵形,成熟后5瓣裂;种子多数,微小,密生瘤状突起。花期3~8月,果期4~9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阔叶林缘、耕地边、路旁、苗圃地。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采集。
【药性功能】辛、苦、凉。归肝,胃经。凉血解毒,散结消肿,镇痛止痒。
【主治病症】主治漆疮,秃疮,湿疹,丹毒,无名肿毒,淋巴结核,龋齿痛,毒蛇咬伤,跌打内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或取汁涂患处。
【附方】①治漆疮:取漆姑草捣汁二分,和芒硝一分,涂之。(出自《中药大辞典》)
②治白血病:鲜漆姑草9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漆姑草
125.石竹
【别名】十样景花、石竹子花、洛阳花。
【拉丁学名】Dianthus chinensis L.
【分类地位】石竹科,石竹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簇生,直立,高20~40cm,粉绿色,光滑无毛,下部节间较短,不分枝,上部节间较长,有分枝。单叶对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3~5cm,宽3~5mm,主脉3~5条,先端渐尖,基部呈短鞘状,围抱茎节上,边缘有细锯齿或全缘。花单生或数朵集生成聚伞花序;苞片4~6片,宽卵形,先端长尖,长约为萼筒之半;萼筒长2~2.5cm,上端齿裂;花瓣5,鲜红、粉红或白色,瓣片扇状倒卵形,先端浅裂成锯齿状,喉部具深色斑纹和须毛,基部有长爪;雄蕊10;子房上位,1室,花柱2。蒴果包于宿存的萼筒内;种子灰黑色,卵形微扁,边缘具狭翅。花期4~8月,果期5~9月。
【分布生境】缙云寺、北温泉有栽培。重庆各地有栽培。
【药用部分】全草或根入药。
【采集期】开花期割取地上部分。
【药性功能】苦、寒。归心、肝、小肠、膀胱经。清热利尿,破血通经。
【主治病症】主治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小便不利,尿血,闭经,皮肤湿疹。根:治肿瘤。
【用量用法】全草3~9g,根24~30g,水煎服。
石竹
(作者: 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