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杏生产技术》 | 项目7 杏树主要病虫害及灾害的防控技术 任务7.1 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1)

发布日期:2020-06-13 12:01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知识目标

1.能够识别虫害的种类,并制订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案。

2.能够判断病害的种类,并制订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案。

3.能够判断其他灾害种类,并能够使用合理有效的防控技术。

技能目标

1.掌握杏树常见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2.掌握杏树常见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3.掌握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和防控技术。

素质目标

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知识目标

调查当地杏树常见虫害杏仁蜂、介壳虫类、蚜虫、梨小食心虫、小蠹虫类、天幕毛虫等的发生和为害情况,结合资料,制订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案。

能力目标

掌握杏树常见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基础知识

一、杏仁蜂

1.为害状识别

杏仁蜂属膜翅目,广肩小蜂科。又叫杏仁蛆。杏仁蜂以幼虫为害杏果,致果沟缝合线处呈黑褐色,严重时把杏仁吃光,造成大量落果,果实干缩后挂在树上,严重影响鲜杏及杏仁产量与品质。(如彩图32所示)

彩图32 杏仁蜂为害状

2.形态识别(如图7-1所示)

图7-1 杏仁蜂

卵:长约1mm,长圆形,上尖下圆,白色至乳黄色。

幼虫:体长6~12mm,乳白色,纺锤形,略向腹部弯曲,中部肥大,两头略尖,头部有一对黄褐色发达的上颚。无足型。

蛹:长5.5~7mm,裸蛹,奶油色至橘红色(雌蛹)或黑褐色(雄蛹)(如彩图33所示)。

彩图33 杏仁蜂蛹

成虫:体长约6mm,头大,黑色,复眼红色。触角9节,1~2节橙黄色,3~9节黑色,雄蜂触角3~9节上有长环毛,头部及胸部具网状刻纹(如彩图34所示)。胸足基节黑色,其余橙色。雌蜂腹部橘红色,有光泽,产卵管深褐色。雄蜂腹部黑色,腹部第1节细长,呈细腰状。

彩图34 杏仁蜂成虫

3.发生规律

杏仁蜂在新疆的南疆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果园落地杏内、遗弃的杏核中及树上干杏中越夏、越冬。翌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越冬幼虫化蛹,蛹期10天至1个月。杏花谢落时开始羽化(最早4月上旬),成虫羽化时,用上颚将杏核咬穿,从直径为1.6~1.8mm的小孔中钻出。杏果呈拇指大时,成虫大量出现,白天交尾产卵。成虫选择嫩杏把卵产入其中,多数是1杏产1粒卵,一雌蜂产卵120粒左右。卵期30多天,5月中旬孵化,初孵幼虫在杏核内取食,脱皮数次,6月老熟,留在杏核内越夏、越冬,幼虫期长达10个月。

4.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格控制疫区虫害通过杏实杏仁进行传播。

(2)果采收后至次年成虫羽化前,彻底清除落果及杏核,清除树上的干果,集中深埋或烧毁。

(3)有虫杏核比未被害杏核轻得多,在杏仁加工之前,用水选法淘汰有虫杏核并予以销毁。

(4)地膜覆盖。于成虫出土期,用地膜覆盖树盘,在落花后到杏果豌豆大小之前,进行覆盖,以阻止成虫出土产卵。也可在地膜覆盖之前,先在树盘内撒入毒土,防治效果更好。

(5)在加强调查、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实施化学防治,适时喷药是化学防治的关键。在虫口密度大的果园,杏树落花后即成虫羽化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25%杀虫畏乳油10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1500倍,5%来福灵乳油1000倍来防治成虫。

二、介壳虫类

介壳虫雌成虫、若虫用刺吸式口器大量吸取植物汁液,消耗树体营养,并破坏植物组织,使组织褪色、死亡。当介壳虫大量发生时,其介壳或所分泌的蜡质等物质覆盖在枝干表面,严重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造成枯枝或死树。

新疆为害杏树的介壳虫主要有4种,分别是杏球坚蚧、桑白盾蚧、糖槭蚧、吐伦球坚蚧。

1.杏球坚蚧

(1)为害状识别。

杏球坚蚧又叫朝鲜球坚蚧、桃球坚蚧。该虫在各地均有发生。为害杏、桃和李等树种。该虫主要以成群的成虫和若虫黏附在枝条上吸食树体汁液(如彩图35所示)。被害杏树树势衰弱,生长缓慢,叶小芽瘦,产量下降,严重时造成枝干枯死。

(2)形态识别(如图7-2所示)。

图7-2 杏球坚蚧

彩图35 杏球坚蚧为害状

卵:椭圆形,长3mm,宽0.2mm,初期白色后渐变粉红色(如彩图36所示)。

彩图36 杏球坚蚧卵

若虫:初孵若虫长椭圆形,长0.5mm,淡褐至粉红色,被白粉。若虫固着后分泌出弯曲的白蜡丝覆盖于体背,不易见到虫体(如彩图37所示)。

彩图37 杏球坚蚧若虫

成虫:雌成虫近球形,长4.5mm,宽3.8mm,高3.5mm,初期壳软,为黄褐色,后期变为硬壳,壳红紫褐色,表面有薄蜡粉。雄成虫体长1.52mm,翅展5.5mm,头胸赤褐,腹部呈淡黄褐色。

(3)发生规律。

在新疆库尔勒,一年发生一代,以若虫在被害枝条上越冬。第二年春四月中旬若虫开始活动,刺吸枝条汁液并分泌蜜状黏液,虫体膨大,分散开并固定一处吸食,体背分泌蜡质,雌、雄虫体开始分化,雌虫体迅速膨大,雄虫体外分泌蜡质层并在其中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雄虫羽化,可与数头雌虫交尾,交尾后不久即死去。发育较为后的雌虫迅速膨大,5月上旬产卵于介壳下,卵约1000粒左右。卵期25~28天。若虫初孵后从母体臂部裂处钻出,到处爬行,分散到枝条、叶背上。至秋末,若虫集中在枝条阴面和裂隙中越冬。

2.桑白盾蚧

(1)为害状识别。

桑白盾蚧别名桑白蚧、桑介壳虫。该虫在各地均有发生。在新疆的南疆地区主要为害桑、无花果、核桃、苹果、李、梨、杏、桃、樱桃、葡萄及巴旦木等果树。该虫以若虫和雌虫、虫群集体固着在3~4年生果树的主干、嫩枝、叶片上刺吸汁液,偶有为害果实者。2~3年生枝受害最重,发生严重时,整个枝条被虫体覆盖,并重叠成层,远看很像涂了一层白蜡。严重的造成树势减弱,产量下降,更严重者枯死。

(2)形态识别。

桑白盾蚧属同翅目,盾蚧科。

雌介壳呈圆形,直径2.0~2.5mm,乳白色或灰白色,中央略隆起,雌性介壳由第1龄和第2龄若虫的两层蜕皮和一层丝质分泌物重叠而成,表面有螺旋纹。若虫蜕皮壳点有两个:第一壳点淡黄色,有的介壳边缘突出;第二壳点红褐色或橘黄色。雌成虫淡黄或橘红色,宽卵圆形,扁平,臂板红褐色(如彩图38所示)。雄介壳长1.0mm左右,白色,长筒形,两侧平行,质地为丝蜡质或绒蜡质。雄虫体长0.7mm,橙色至橙红色,触角丝状,一般成虫有翅;腹丰无蜡质丝,交配器狭长(如彩图39所示)。

彩图38 桑白盾蚧(雌虫)

彩图39 桑白盾蚧(雄虫)

卵:卵为椭圆形,初呈淡粉色,渐变淡黄褐色,长径0.3mm,孵化前为杏黄色。若虫;初卵若虫淡黄褐色,头、触角和足明显;扁卵圆形,雄虫与雌虫相似,最后若虫被蜕皮和分泌物组成的白色或灰白色盾状介壳。

(3)发生规律。

桑白盾蚧一年发生两代,以第二代受精的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翌年春季,当寄主树木萌动之后越冬代雌成虫开始活动取食,虫体迅速膨大,在4月下旬产卵,产卵量较高。卵期9~15天。5月中旬孵化为第一代若虫,初孵若虫从母壳下爬出1天后就分散固定在2~5年生的枝条上为害,以分杈和阴面较多,5~7天后分泌绵毛状白色蜡粉覆盖于体上。若虫经2次蜕皮后形成介壳,为害严重时,介壳遍布枝条,重叠连成一片,似一层棉絮。第一代若虫期30~40天,7月上旬成虫产卵,卵期10天左右,单雌产卵150多粒。8月初第二代卵孵化。雄虫群聚排列整齐,集中数目比雌虫多,呈白色有光泽的虫块。9月中旬雌雄交尾后死亡。雌虫密集、重叠3~4层,受精的雌成虫在介壳下越冬。

3.糖槭蚧

(1)为害状识别。

糖槭蚧别名扁平球坚蚧、水木坚蚧。在新疆的南疆地区均有发生,主要寄主为巴旦木、杏、核桃、李、酸梅等核果类果树,以及梨、葡萄、苹果等浆果类果树。寄主较广泛,成虫主要为害枝条,刺吸果树养分造成树势衰弱,营养失衡,从而影响果实生长发育,严重时可造成减产,枝条常被流满蜜汁,对坐果影响很大,可致绝产,有时甚至污染果实。

(2)形态识别。

糖槭蚧属同翅目,蚧总科蚧科。

卵:长椭圆形,长为0.2~0.25mm。初产为乳白色,初孵化前变为黄褐色,卵粒上有少量蜡质白粉,位于雌成虫腹部下(如彩图40所示)。

彩图40 糖槭蚧卵

若虫:1~2龄若虫体长0.4~1.0mm,体扁平,长形或椭圆形,黄白色或黄褐色,头、触角和足明显,胸足3对,腹末生有2根白色细长的蜡丝。

成虫:雌虫体长4.0~6.5mm,宽3.0~5.5mm,椭圆形,黄褐色和红褐色(如彩图41所示)。体背面稍向上隆起,怀卵前期虫体稍软,微有弹性,腹面可见萎缩的胸足和触角;怀卵期足和触角逐渐退化成白色丝线状,体缘分泌少量白色蜡层,腹部末端有臀裂缝。雄虫体长1.2~1.5mm,翅展3.0~3.5mm,触角线状,1对翅,3对足,腹末有1对白色蜡线。

彩图41 糖槭蚧(雌虫)

(3)发生规律。

糖戚蚧在新疆一年多数发生2代,2~3龄若虫固定在嫩枝条上或不固定而隐藏于树皮裂缝处越冬,但以固定若虫占大多数。翌年4月上中旬,固定的越冬若虫开始为害吸食;头年不固定的2龄若虫,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当平均气温为10℃以上时,或中午气温较高时,就在嫩枝上爬行寻找适宜部位固定为害;越冬代雌成虫羽化后,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底6月初第一代卵开始孵化,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这时是当年喷药防治的有利时期。若虫于8月上旬由叶片转移到嫩枝上固定为害并羽化,8月下旬产卵,9月上中旬为第二代若虫孵化期,10月上中旬若虫开始转移到嫩枝条或树皮裂缝内越冬。

糖槭蚧虽然有雄成虫出现,但寿命短,平均18.4小时,绝大多数未行交尾就死亡,故本蚧以孤雌生殖为主。雌虫产卵于蚧体下,一雌虫可产卵800~2000粒,卵壳覆盖白色蜡粉,使卵粒粘结成块。卵约12~18天孵化成若虫,密集在母体躯壳下,经2~3天后才陆续从母壳臀裂缝爬出至叶背面或嫩枝条上吸食,若虫在叶片上为害7~10天之后,开始脱皮进入2龄,2龄若虫生活期长达60天以上。3龄若虫经短期活动后,绝大多数在嫩枝条上固定生活。

4.吐伦球坚蚧

(1)为害状识别。

吐伦球坚蚧为害杏、巴旦木、李、桃、梨、苹果等果树的枝梢、叶及果实,刺吸果树的营养,造成果树营养失衡、树势衰弱、枝枯、梢枯、品质下降、减产、绝产(如彩图42所示)。其在杏、巴旦木、桃、梨、苹果上发生比较重,是南疆目前为害最严重的果树害虫,各地州有分布。

彩图42 吐伦球坚蚧若虫为害叶片和枝条状

(2)形态识别。

吐伦球坚蚧属于同翅目,蚧总科蚧科。卵椭圆形,长0.3mm,初砖红色,后呈深色。

若虫椭圆形,红褐色。触角、胸足俱全,口针细长,卷曲于腹下。背面色深,腹面色浅,尾端臀叶两片,各着生尾片1根(如彩图43所示)。

彩图43 吐伦球坚蚧若虫

雌成虫雌介壳2~4mm,初呈黄褐色,后呈深褐色,有光泽,近球形,表面皱纹不显著(如彩图44所示)。

彩图44 吐伦球坚蚧雌成虫

(3)发生规律。

吐伦球坚蚧一年发生一代,以若虫固着在寄主向阳面的枝条上群集越冬,越冬若虫,背部有稀疏的蜡丝覆盖。翌年3月底4月初,树体液流动时,就在原处取食为寄。4月上旬雌雄个体开始分化,雌若虫在稀疏的蜡丝下脱1次皮,很快羽化为有1对翅的雄成虫,雌虫明显膨大排出蜜露,4月中旬体背硬化,卵产于母体下,产卵盛期在4月下旬,5月下旬为卵化盛期,初孵化的若虫从母体臀裂处爬出,经1~3天分散爬行,遍及树体全部的叶背取食。秋末,若虫皆转移到向阳面的枝条上越冬。据初步观察,吐伦球坚蚧虽有雄虫,但以孤雌生殖为主。

幼虫迁移前,虫体颜色变为灰褐色,膨大,十月中开始从叶片上往枝上迁移越冬。

5.蚧类害虫的综合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

在苗木、接穗、果品调出或调入时,必须严格检查检疫,发现为害严重的介壳虫,应及时处理,避免该虫类进一步传播蔓延。

(2)农业防治。

①结合冬季修剪,剔除虫板,集中处理,杜绝传播蔓延。在面积不大的局部发生区或介壳虫发源树,用硬毛刷蘸200倍洗衣粉液涂刷有蚧的虫枝。加强果园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杏树的抗虫能力。

②人工抹刷,消灭虫源。3月中、下旬,枝条上越冬虫体取食膨大后,用铁钩或戴胶皮手套人工破除虫体。对盾蚧类小型介虫,可于冬季休眠期涂刷10%柴油乳剂加洗衣粉少许或5°~7°Bx石硫合剂,减少越冬基数。

③休眠期防治。早春花芽萌动期或秋季杏树落叶后,枝条喷施5%的柴油乳剂或5°Bx石硫合剂。

(3)生物防治。对效果已明确的天敌,应加以保护利用或人工饲养释放,当天敌寄生率达50%或羽化率达到60%时严禁化学防治。如孪斑唇瓢虫、隐斑瓢虫、普通草蛉等天敌繁殖季节禁止喷药防治。

(4)化学防治。

①喷药:吐伦球坚蚧、糖槭蚧、桑白盾蚧的若虫大量从母体壳内爬出,分散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该时期是防治的关键期。对杏树而言,5~6月份是杏子膨大、成熟期,当地老百姓有吃青杏子的嗜好。因此,该时期不宜采用化学防治,杏子收获后立即进行化学防治效果亦很好。球坚蚧可在5月下旬外壳变软流水(卵孵化)时喷洒杀虫剂;盾蚧可于雄虫羽化盛期(5月中下旬)和各代雌虫产卵分散期(6月中下旬、9月上中下旬)分别喷布1~2次药剂。可用48%乐斯本乳油1000~2000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对严重危害的果园,可用40%速扑杀乳油1500倍,安全间隔期15天,25%蚧死净乳油1000倍液或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800~1000倍液、螨蚧净2000~3000倍液等药剂防治若虫和成虫。分2次进行喷雾防治,每次间隔10~15天。在5月中下旬检查蚧壳下卵孵化情况,孵化完毕后及时喷药,用98.8%机油乳剂100倍液,或45%马拉硫磷800倍液,40%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对于早熟品种最好在果实采收后进行喷药,喷洒药剂时注意保护天敌。天敌主要有黑缘红瓢虫、红点唇瓢虫、隐斑瓢虫、普猎蝽、普通草蛉等。这些天敌对于介壳虫的为害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

②涂干:3月初树液开始流动时,在树干基部刮1个宽20~30cm的闭合环,老皮见白,嫩皮见绿,然后涂上10%吡虫啉乳油10倍液。

③注射:为害期用10%吡虫啉乳油10倍液打孔注入受害株基部,即在受害树树干钻深3cm,直径0.5~0.7mm,45°斜度的孔,按胸径10~20cm注4mL,21~30cm注8mL,31~40cm注10mL,50cm以上注12mL,注药后用黄泥封住。

作者:亚合甫·木沙 席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