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成云,张淑梅,窦瑞木.植物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袁锋.农业昆虫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叶恭银.植物保护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丁锦华,苏建亚.农业昆虫学(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洪晓月,丁锦华.农业昆虫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刘宗亮.农业昆虫[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7]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8]陈啸寅,马成云.植物保护(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9]周小刚,张辉.四川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刘乾开.农田鼠害及其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1]强胜.杂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2]陈嘉恒,吴国杰,陈宗发等.白僵茵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2,25(4):66-69.
[13]余德亿,张艳璇,唐建阳等.捕食螨在我国农林害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昆虫知识,2008,45(4):537-541.
[14]叶华芬.对农药的认识及其使用方法[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4):36-37.
[15]周晓梅,刘强,王瑛璐.拮抗菌生物防治农作物病害的研究进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36-39.
[16]朱玉坤.昆虫拒食剂研究进展[J].世界农药,2012,34(3):28-30.
[17]赵作朋,袁滢,王能东等.农药安全使用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1,(6):7-9.
[18]段志坤,黄楚国.农药的科学配制及其用量计算[J].现代园艺,2006,(7):25-26.
[19]宋仲容,何家洪,高志强等.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712-14713.
[20]邱式邦,杨怀文.生物防治——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J].植物保护,2007,33(5):1-6.
[21]古德祥,张古忍,张润杰等.中国南方害虫生物防治50周年回顾[J].昆虫学报,2000,43(3):327-335.
[22]邱德文.我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植物保护,2010,36(4):15-18.
[23]叶光禄.我国杂草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J].台湾农业探索,2013,(1):81-84.
[24]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43-347.
[25]何忠全,张志涛,陈志谊.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1):110-114.
[26]刘占山,刘爱中,肖启明等.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种业,2009,(2):22-24.
[27]唐世江.水稻苗期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2009,(9):25-27.
[28]刘彦德,姚守礼.水稻常见病害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2004,(5):22-23.
[29]王旭補,彭洪江,高明泉等.重庆稻区稻瘟病控制技术研究[J].植物保护,2003,23(4):35-37.
[30]勾治琴,韩海波,邸仕忠.重庆市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J].种子世界,2009,(2):32-34.
[31]王凤云,周红军.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90-92.
[32]戴明丽.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J].中国农业信息,2012,(1):33-34.
[33]杨章华.水稻白叶枯病流行原因及治理对策[J].植物医生,2010,23(3):4-5.
[34]王洪凯,林福呈.稻曲病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08,20(5):385-390.
[35]黄珊.水稻稻曲病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2,7(4):452-456.
[36]肖晓华.秀山县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93-95.
[37]王泽乐,王梓英,刘祥贵等.重庆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2009年重发生的特点及原因[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83-87.
[38]盛承发,宣维健,焦晓国等.我国稻螟暴发成灾的原因、趋势及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103-108.
[39]陈善利,王朝伟,冯春刚.三峡库区水稻二化螟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12,25(3):5-6.
[40]刘春.秀山县水稻螟虫种群数量动态及治理对策[J].植物医生,2012,25(5):4-5.
[41]肖晓华.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策略[J].湖南农业科学,2008,(1):79-81.
[42]余守武,杨长登,李西明.我国稻水象甲的发生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06,(6):10-12.
[43]许德稳.稻水象甲与稻象甲的形态及为害特征鉴别[J].农技服务,2010,27(6):723-724.
[44]付承瑜.丰都县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控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2,6(10):39-41.
[45]沈丽,罗林明,陈万权等.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划及菌源传播路径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08,35(3):220-226.
[46]陈芳.武隆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南方农业,2012,6(10):43-44.
[47]沈丽,叶香萍,廖华明等.小麦多品种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及稳产作用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4):615-619.
[48]曾娟,姜玉英,霍治国.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的气候影响评价[J].科技导报,2011,29(20):68-72.
[49]龚一飞,姜玉英.2010年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8):34-39.
[50]江俊起,王向阳,董猛等.Bt制剂防治玉米螟的田间效果[J].植物保护,2011,37(4):173-175.
[51]丁伟,王进军,赵志模等.春玉米田蚜虫种群的数量消长及空间动态[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1):13-16.
[52]曹怀明.东亚飞蝗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2011,28(4):567-572.
[53]刘烨钰,张敏.四川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4):20-21.
[54]肖晓华,刘春,吴洪华.秀山县玉米螟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湖南农业科学,2007,(5):114-115.
[55]王晓鸣.玉米病虫害知识系列讲座(I)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苗期病虫害鉴别与防治[J].作物杂志,2005,(2):35-36.
[56]王晓鸣.玉米病虫害知识系列讲座(II)玉米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鉴别与防治[J].作物杂志,2005,(3):38-40.
[57]王晓鸣.玉米病虫害知识系列讲座(III)玉米抗病虫性鉴定与调查技术[J].作物杂志,2005,(6):53-55.
[58]唐海涛,荣延昭,杨俊品.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4,12(1):93-96.
[59]潘彩霞,徐立,李兵等.玉米小斑病的危害和防治[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2):54-55.
[60]喻健.玉米黏虫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治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68-69.
[61]向玉勇,杨茂发.小地老虎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636-14639.
[62]谢逸萍,孙厚俊,邢继英.中国各大薯区甘薯病虫害分布及危害程度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121-122.
[63]张勇跃,刘志坚.甘薯黑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97-5998.
[64]贾赵东,郭小丁,尹晴红等.甘薯黑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11,(1):144-147.
[65]郑霞林,王攀.甘薯麦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J].长江蔬菜,2009,(21):35-36.
[66]蒋红梅.甘薯麦蛾生物学习性及其发生规律[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8):1880-1882.
[67]刘玲玲.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J].福建农业科技,2012,(7):90-92.
[68]黄中红.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中国种业,2011,(6):79-80.
[69]沈云树,周疆.马铃薯晚疫病特大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176-177.
[70]李永国,王志伟.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方法及改进措施[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9):1781-1783.
[71]黄振霖,李建华,欧建龙等.重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08,21(6):11.
[72]徐国强.棉花主要病害的症状表现与防治措施[J].棉花科学,2012,34(2):59-62.
[73]朱荷琴.棉花主要病害研究概要[J].棉花学报,2007,19(5):391-398.
[74]张修金.棉铃虫和烟青虫的识别与防治[J].农技服务,2007,24(2):57-58.
[75]陆宴辉,梁革梅,吴孔明.棉盲蝽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7,33(6):10-15.
[76]胡欣民,张兆冬.棉叶螨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J].农技服务,2008,25(6):53-72.
[77]彭军,马艳,崔金杰.棉叶螨综合防治技术概述[J].中国棉花,2007,34(6):11-13.
[78]彭丽年,蒋凡.四川棉区棉叶螨对哒螨灵的抗药性汰选[J].中国棉花,2011,38(3):17-19.
[79]马存,简桂良,郑传临.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50年[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5):508-513.
[80]罗定棋,张永辉,何余勇等.泸州市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与防治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0):106-108.
[81]王刚.我国烟草病虫害防治研究策略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03,(4):37-39.
[82]马国胜,何博如.烟草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5,(2):42-46.
[83]王凤龙.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J].烟草科技,2002,(4):43-46.
[84]王志愿,姜清治,霍沁建.烟草黑胫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250-255.
[85]陈勇,金晨钟.烟草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92-93.
[86]徐辉.熊霞烟草青枯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4):91-94.
[87]霍沁建,张深,王若焱.烟草青枯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364-368.
[88]辛海军,王刚,王开运等.烟青虫的发生及防治[J].农药,2005,44(1):42-44.
[89]高岩,王人民.烟青虫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J].河南农业科学,2005,(5):46-48.
[90]刘志明.重庆烟草病虫害防治研究策略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3):120-121.
[91]陈海涛.重庆市烟区主要烟草病害及综防技术[J].植物医生,2007,20(5):28-29.
[92]卢文洁,徐宏,李文凤等.甘蔗病虫害防治技术及高效低毒农药应用[J].中国糖料,2011,(3):64-67.
[93]黄涛生.甘蔗二点螟发生规律、预测方法和防治技术[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18-19.
[94]熊国如,张树珍.甘蔗黑穗病的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2,2(4):8-10.
[95]卢文洁,李文凤,黄应昆.甘蔗黑穗病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糖料,2008,(3):64-66.
[96]张亦诚,易代勇,雷朝云等.甘蔗螟虫的形态特征、习性及防治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95-96.
[97]商显坤,黄诚华.甘蔗螟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64-20066,20069.
[98]杨彩宏,田兴山,岳茂峰等.农田杂草抗药性概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236-240.
[99]梁巧玲,马德英.农田杂草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杂草科学,2007,(2):14-15,26.
[100]万良珍.水稻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J].农技服务,2011,28(7):997-998.
[101]熊祖达,钱月霞,熊水平等.水稻田杂草种类的调查及防除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65-167.
[102]周小刚,张辉,陈庆华等.四川省杂草的发生为害及治理[C].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103]涂鹤龄.我国农田杂草研究和防治进展[J].农药,2001,40(3):1-3.
[104]张泽溥.我国农田杂草治理技术的发展[J].植物保护,2004,30(2):28-33.
[105]张昌伦,阳元坤,胥荻等.重庆市农田杂草发生现状及治理对策[J].植物医生,2008,21(4):47-49.
[106]王朝霞,徐学明.小麦田除草剂的使用技术[J].湖北植保,2006,(6):40.
[107]马小艳,马艳,彭军等.我国棉田杂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棉花学报,2010,22(4):372-380.
[108]陈庆华,周小刚,郑仕军等.四川省玉米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研究[J].杂草科学,2010,(3):38-39.
[109]刘玉芹,赵国芳,温永秀.除草剂概述及玉米田综合除草技术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8):127-128.
[110]王亚红,刘万锋,曹颖等.冬小麦田阔叶杂草化学防除技术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7,(4):10-12,15.
[111]王穿才.灰巴蜗牛发生规律和习性观察[J].中国蔬菜,2008,(6):27-29.
[112]赵虎,胡长效,张艳秋.灰巴蜗牛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4,24(4):73-76.
[113]张文斌,任丽,杨慧平等.农田蜗牛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5):267-269.
[114]胡坚.农田烟草上2种蜗牛的识别和防治[J].植物医生,2006,19(6):25.
[115]王治明.四川农田蜗牛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0):33-34,40.
[116]田红萍.野蛞蝓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园艺文摘,2013,29(2):151-152.
[117]林伟群,周锡跃.稻田福寿螺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中国稻米,2005,(2):27-28.
[118]湛美容,张天才,李晶.垫江县福寿螺发生及防治对策[J].河北渔业,2008,(1):43-44,56.
[119]张义君.福寿螺在荣昌区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初探[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6):42-44.
[120]沈光斌,任翠龙,姚俊等.农区鼠害的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47-1148.
[121]任军荣.农田鼠害的发生及其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1,(3):15.
[122]邵育娟.农田鼠害的防治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1,(3):279-280.
[123]陈再平.我国鼠害初步调查及治理对策若干[J].农家之友(理论版),2011,(3):59-60.
[124]黄秀清,冯志勇.我国农田鼠害防治现状及今后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5):71-75.
[125]中国农业有害生物信息系统 http://www.agripests.cn/index.asp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26]中国农业信息网 http://www.agri.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27]中国农药网 http://www.agrichem.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主办.
[128]中国网络电视台(农业频道) http://cctv7.cntv.cn/.
[129]重庆市种子植保信息网 http://www.cqzzb.cn 重庆市种子管理和植保植检总站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