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 学习情境六 棉、烟及糖料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任务1 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

发布日期:2020-06-01 17:39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五、棉叶螨

1.发生及为害情况

棉叶螨俗称棉红蜘蛛、火蜘蛛或火龙,是世界性棉花害虫。棉叶螨种类较多,我国为害棉花的螨类主要有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tarinus(Boisduval)、截形叶螨Ttruncatus Ehara、二斑叶螨T.urticae Koch、土耳其斯坦叶螨T.turkestani Ugarov et Nikolski和敦煌叶螨T.dunhuangensis Wang 5种,均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目前,除了土耳其斯坦叶螨分布在新疆棉区、敦煌叶螨分布于甘肃外,朱砂叶螨和截形叶螨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多数棉区是由朱砂叶螨、截形叶螨和二斑叶螨组成的复合种群,以朱砂叶螨为优势种群。

棉叶螨是多食性害虫,除为害棉花外,还可以为害高粱、玉米、甘蔗、豆类、芝麻、茄类、辣椒、烟草、果树及益母草、马鞭草、风轮草、小旋花、车前草和小蓟等。

以成螨、若螨和幼螨群集在棉叶背面刺吸汁液为害。受害叶片出现黄白斑点,后变为红色。受害严重时,叶片干枯、铃脱落,对棉花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朱砂叶螨为害叶片后出现小红点,为害严重时红叶面积扩大,棉叶和蕾铃大量焦枯脱落,状如火烧;截形叶螨为害后叶片较长时间为黄白点,最后变为枯黄斑而脱落,对产量影响很大。

2.形态识别

朱砂叶螨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如下(见图6-1-4):

...

(1)成螨。雌成螨呈梨形,体长0.42~0.56mm,宽约0.32mm,深红色或锈红色,体两侧各有黑褐色长斑1块,从头、胸末端起延伸至腹部后端,有时分隔为前后2块,前块斑略大。雄成螨体长0.26~0.36mm,宽0.19mm,头、胸部前端近圆形,腹部末端稍尖。

(2)卵。圆球形,直径0.13mm,初产时无色透明,渐变为淡黄色至深黄色,略带红色。

(3)幼螨。卵初孵的幼螨,体近圆形,长约0.15mm,浅红色,稍透明,足3对。

(4)若螨。体椭圆形,体色较幼螨深,体侧出现深色斑点,足4对。

3.发生规律

棉叶螨在黄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12~15代,长江流域棉区18~20代,华南棉区20代以上。黄河流域6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发生2~3次高峰。长江流域棉区4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生3~5次高峰,高峰期常常卵、若螨、成螨同时出现,呈现世代交替现象。10月中下旬由棉田迁至干枯的棉叶、棉秆、杂草根际、土块、树皮缝隙等处,雌成螨开始吐絮结网,聚集成块越冬。

翌春日平均气温达到6℃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取食,当气温达10℃以上,开始大量繁殖。先在杂草或其他寄主上取食,后随着作物的生长,陆续迁入棉田为害,到6月上旬至8月中旬进入棉田盛发期。成螨羽化后即交配,第2d就可产卵,每雌能产50~110粒,多产于叶背。可孤雌生殖,其后代多为雄性。幼螨和若螨共蜕皮2~3次,每次蜕皮前要经16~19h的静伏,不食不动。蜕皮后即可活动和取食。后期若螨则活泼贪食,有向上爬的习性。其扩散和迁移主要靠爬行、吐丝下垂或借风力传播,也可随水流扩散。在繁殖数量过多食料不足时常在叶端群集成团,滚落地面,被风刮走,向四周爬行扩散。

棉叶螨喜高温干燥条件,在26℃~30℃时发育速度最快,繁殖力最强,发育上限温度为42℃,相对湿度75%以下,尤其是35%~55%的相对湿度对其发育更加有利。暴雨对棉叶螨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棉田间作或邻近田种植玉米、豆类、瓜类、茄子、芝麻和苜蓿等,受害较重。施肥水平较差的棉田,由于棉株瘦小、郁闭度差,植株体内及外来水分易蒸发,从而造成高温低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棉叶螨的生存和繁殖,受害严重。

棉田捕食棉叶螨的天敌,主要有食卵赤螨、拟长毛钝绥螨、塔六点蓟马、深点食螨瓢虫、黑襟毛瓢虫、七星瓢虫、食螨瘿蚊、南方小花蝽、大眼长蝽、草间小黑蛛和中华草蛉等,分别对棉叶螨的种群数量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

4.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棉花收获后,及时将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晚秋早春清除田间地头、路边杂草,进行秋耕冬灌,消灭越冬虫源。合理轮作、间作、套作,避免连作及与大豆、芝麻、玉米、瓜类等棉叶螨寄主作物间作套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水。

(2)化学防治。①药剂拌种:先把棉籽在55℃~60℃温水中预浸30min,捞出后晾至种毛发白,用种子重量1.5%的70%灭蚜松粉剂拌种,再堆闷4~5h后播种。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60g拌棉种100kg,堆闷12h后翻动1次,24h后播种。②喷药防治:当棉叶螨点片发生时,或当棉叶出现黄白斑株率达20%时,选用药剂喷雾防治。常用的药剂有73%克螨特乳油3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1500倍液、20%速螨酮乳油3000倍液、15%哒螨灵(扫螨净、牵牛星)乳油2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此外还可用80%敌敌畏乳油与20%三氯杀螨矾分别稀释后按4:1混合成1000倍液,对抗性叶螨防效也很好。

六、棉铃虫

1.发生及为害情况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各棉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大发生时,使棉花大幅度减产,造成损失惨重。

该虫系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200余种。除棉花外,还为害玉米、小麦、高粱、豌豆、苕子、苜蓿、番茄、向日葵等多种栽培作物及野生植物。棉铃虫通常发生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主要蛀食蕾铃。初孵幼虫取食卵壳后,先为害嫩头上未展开的嫩叶,1d后转而为害幼蕾;4龄后为害大蕾、花和青铃,造成蕾、花和铃的大量脱落和烂铃。1头幼虫在整个幼虫期可为害10~20个蕾铃。

2.形态识别(见图6-1-5)

...

(1)成虫。体长15~20mm,翅展31~40mm,复眼球形,绿色;雌蛾前翅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多为灰绿色或青灰色;前翅中部靠前缘有一暗褐色环行或肾形斑,雄蛾的较明显;中横线斜且末端达翅后缘,位于环状斑的正下方;亚外缘线波幅较小,与外横线之间呈褐色宽带;外缘有7个红褐色小点排列于翅脉间。后翅灰白色,翅脉褐色,中室末端有一条褐色斜纹,外缘有1条茶褐色宽带纹,带纹中有两个牙形白斑。

(2)卵。近半球形,直径约0.5mm,顶部稍隆起,卵孔不明显;初产卵黄白色或翠绿色,近孵化时变为红褐色或紫褐色。

(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0~50mm,各节上均有毛片12个。体色变化大,可分为4种类型:①体淡红色,背线、亚背线为淡褐色,气门线白色,毛片黑色;②体黄白色,背线、亚背线浅绿色,气门线白色,毛片与体色同;③体淡绿色,背线、亚背线同色,但不明显,气门线白色,毛片与体色同;④体绿色,背线与亚背线绿色,气门线淡黄色。幼虫5~7龄,多数为6龄。

(4)蛹。长17~20mm,纺锤形,赤褐色,第5~7腹节前缘密布比体色略深的刻点。尾端有臀棘两枚。

3.发生规律

棉铃虫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由北向南逐渐增多。黄河流域棉区一年3~4代,长江流域棉区4~5代,华南棉区6~8代。除华南棉区外,均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越冬蛹在翌年4月底至5月上旬,当气温回升到15℃以上时开始羽化,并在早春寄主上产卵。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豌豆、苕子、苜蓿等,为害盛期在5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一般在6月盛发,时值棉花现蕾盛期,成虫迁入棉田产卵。卵多产在棉株嫩头和嫩叶正面,现蕾早、长势好的棉田卵量大,受害重。第二代成虫一般7月至8月上旬盛发,世代重叠明显,盛发期常出现2~3个峰次。第三代成虫发生期长,峰次多,一般在8月中下旬盛发,发生量大。第四代成虫发生在9~10月,由于棉株衰老,大部分成虫迁移至秋玉米、高粱、向日葵、晚秋蔬菜及其他寄主上产卵。各棉区棉铃虫主要为害世代常不一致。辽河和新疆棉区以第二代为主;黄河流域棉区一般以第二代为害最重,第三代次之;长江流域棉区以第三至四代为害重;华南棉区则以第三至五代为害重。

棉铃虫羽化后需吸食花蜜、蚜虫分泌物等补充营养。成虫飞翔力强,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每头雌蛾可产卵500~1000粒,有的超过1200粒,产卵有明显的趋嫩性和趋表性,即喜产在棉株的幼嫩部位和嫩叶的表面或苞叶的外表面。

一般来说,在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90%时,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有利。另外雨量也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蛹处于浸水状态时常大量死亡。降雨对卵和初孵幼虫有冲刷作用,尤其是暴雨的影响更大,但阴雨高湿天气适于棉铃虫卵孵化和幼虫为害。

棉铃虫的天敌种类繁多,有寄生蜂、草蛉、瓢虫、食虫蝽和杂食性的蜘蛛、两栖类、鸟类及微生物病原菌等。一般年份主要以寄生卵的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及寄生幼虫的棉铃虫齿唇姬蜂、棉铃虫中红侧沟茧蜂和伞裙追寄蝇等的数量大,控制作用明显。

4.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清洁田园,秋耕冬灌,压低越冬蛹基数;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加强棉田管理,推广促早栽培,在棉花生育期,根据其长势,合理进行化学调控,使之早发、早熟;结合农事操作,人工灭虫,棉铃虫第二代卵盛期人工抹卵1次,可灭卵60%~70%;第三、四代棉铃虫产卵分散且多分布于嫩头群尖和幼蕾,可整枝打杈,摘除无效花蕾。结合棉花生长发育需要,在蛹期适时灌水、中耕培土灭蛹。

(2)诱杀防治。利用棉铃虫成虫具有趋光和趋化等特点,进行诱集杀灭。种植诱集作物诱杀,如种植芹菜、胡萝卜和洋葱等蜜源植物诱集杀灭第一代棉铃虫;种植玉米、高粱等诱集带诱杀第二、三代成虫。利用杨树枝把和黑光灯连片诱蛾以及使用性诱剂诱蛾,降低卵量。杨树枝把诱蛾要在发蛾高峰期,用杨、柳、紫穗槐等树枝扎成把,每把5~7枝,每亩插10把,每隔4~5d换1次,每天用塑料袋套蛾捕杀。

(3)生物防治。保护与利用棉田自然天敌,改进施药技术,如采用涂茎、滴心和拌种浸种等,减少对棉田天敌的杀伤;科学使用生物农药防治棉铃虫。目前棉花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是Bt制剂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NPV)。在卵高峰期至幼虫孵化盛期,喷施Bt乳剂(含100亿伴孢晶体/毫升)100~200倍液;卵高峰期喷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500~800倍药液,防效在70%以上;此外在产卵盛期田间释放赤眼蜂,以降低卵的孵化率。

(4)化学防治。第二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棉铃虫卵150~200粒,或百株低龄幼虫15~20头;第三代棉铃虫防治指标为百株棉铃虫卵100~150粒,或百株幼虫10头。成虫产卵盛期为防治适期,当百株卵量达80粒时就需防治。每亩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80~100mL、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60~90mL、40%辛硫磷乳油50~100mL、40%丙溴磷乳油80~120mL、2.5%功夫乳油40~60mL,于棉铃虫卵孵化盛期或低龄幼虫高峰期按每亩兑水40~60kg进行喷施。生产上应注意科学轮换用药,对抗药性较高的棉花品种,最好不要用于后期棉铃虫的防治。

七、棉红铃虫

1.发生及为害情况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ypiella(Saunders)属于鳞翅目,麦蛾科,别名红虫子、棉花虫,是世界性重要害虫,亦是国内外重要检疫对象之一。全世界各产棉国家均有分布,国内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其他各产棉地区均有发生,其中以长江流域棉区发生最重。棉红铃虫的寄主植物有8科27属78种,以锦葵科为主。除为害棉花外,还在秋葵、洋麻、洋绿豆和木槿上均有发现。

以幼虫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和棉籽等。嫩蕾被害后,苞叶发黄,向外张开、脱落;大蕾被害后花发育不良,花冠短小。幼虫吐丝缀合花瓣形成圆筒形或风车状的虫害花,不能成铃而脱落。幼虫钻入青棉铃后,咬食嫩纤维、蛀食棉籽,在铃内璧可见芝麻大小的瘤状突起和细小弯曲的虫道,幼铃受害后脱落;大铃被害后易受病菌侵入引起烂铃,造成僵瓣黄花;受害棉籽的出油率降低。

2.形态识别(见图6-1-6)

...

(1)成虫。体长6.5mm,翅展12mm,棕黑色。触角鞭状棕色,下唇须棕红色,侧扁,向上弯曲如镰刀状。前翅尖叶形,暗褐色,翅面夹有不均匀的暗色鳞片,并由此组成4条不规则的黑褐色横带,外缘有黄色缘毛;后翅菜刀形,银灰色,缘毛长,灰白色。雄蛾翅缰1根,雌蛾3根。

(2)卵。长椭圆形,长0.4~0.6mm,宽0.2~0.3mm。初产时为乳白色,有闪光,表面有花生壳状纹;孵化前一端变红色,出现一黑点。

(3)幼虫。共4龄。初孵幼虫体长不足1mm,有时略带淡红色,体毛清晰可见;老龄幼虫体长11~13mm,头部红褐色,上颚黑色,前胸及腹部末节硬皮板黑色,体背各节有4个浅黑色毛片,毛瘤周围有不相连的红斑,故全体为红色;腹足趾钩单序,外侧缺环。

(4)蛹。长椭圆形,长6~9mm,宽约2.5mm,红褐色,有金属光泽,羽化前为黑褐色。尾端尖,末端臀棘短,向上弯曲呈钩状,周围有钩状细刺8根。茧灰白色,椭圆形,柔软。

3.发生规律

棉红铃虫在我国一年发生2~7代,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其中长江流域棉区3~4代。以老熟幼虫在仓库的缝壁、屋顶、棉籽堆和枯铃中越冬,其中以贮花仓库虫量最多。翌年气温在18℃以上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持续时间长40~60d,形成田间世代重叠。24℃~25℃时羽化。羽化后当天即可交配。交配后第2d雌蛾即开始产卵,产卵期12~14d。卵散产或几粒产在一起,一般单雌产卵数十粒到百余粒,最多可达500粒。越冬代成虫产卵盛期常与棉花现蕾期相吻合,棉株现蕾早则见卵早,现蕾迟则见卵亦迟。第一代卵大多产在棉株嫩头及上部果枝嫩叶、嫩芽、嫩茎及蕾上;成虫飞翔力强,趋光性很弱,但对黑光灯的短光波趋性较强;且对放置在棉田的杨树枝有趋性。

棉红铃虫在田间发生的数量消长主要取决于越冬基数、气候和食料条件等,其中越冬基数是影响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的先决条件。棉红铃虫繁殖适宜于较高温度和湿度,一般最适宜温度为26℃~32℃,相对湿度为80%以上。温度在20℃以下时,不利于成虫产卵,35℃以上成虫不交配;相对湿度在60%以下时,棉红铃虫不能进行有效繁殖。长江流域棉区6~10月气温常在24℃以上,且雨量充足,有利于棉红铃虫繁殖,因此其为害历来较其他地区严重。棉花品种抗虫性对棉红铃虫发生颇有影响。多毛、萼片紧合、棉毒素含量高和铃壳厚的品种,发生为害较轻。

棉红铃虫的天敌:寄生卵的有拟澳洲赤眼蜂;寄生幼虫的有黑青小蜂、红铃虫甲腹茧蜂、黑胸茧蜂、黄胸茧蜂和谷恙螨等;捕食性天敌有小花蝽、草间小黑蛛、华姬猎蝽和中华草蛉等。天敌对棉红铃虫种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黑青小蜂对棉仓内的越冬棉红铃虫的防治效果良好。

4.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调整播期,控制棉花生长发育进度,使棉红铃虫蛀食的生育期与该虫的发生期错开,从而大幅度地抑制其虫口密度;因地而异选择抗虫品种,可以减少虫害。收晒棉花灭虫:堆花时上面覆盖物用麻袋,幼虫多爬至覆盖物下面,第2d晒花前扫杀,可杀死部分幼虫,减少来年虫口基数。采用帘架晒花:利用幼虫背光、怕热的习性,通过帘架晒花而使幼虫落地,并集中处理,连续几次效果非常好;有条件的地方收花时棉籽不进暖室,种子冷室堆放,能显著压低虫源基数,控制棉红铃虫的为害。

(2)物理防治。置黑光灯或振频灯,诱杀成虫,减少棉田落卵量。

(3)生物防治。可采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用人工合成的棉红铃虫雌虫性信息素,悬挂或黏贴在棉株上,干扰雄蛾寻找雌蛾交配,可以减少棉红铃虫的虫口密度及为害;或者于4月在棉仓内投放金小蜂30~50头/立方米,可收到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

(4)化学防治。①棉仓灭虫:空仓全面喷洒20%林丹可湿性粉剂和2.5%溴氰菊酯乳油的稀释液,墙壁、房顶都要喷到。实仓时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稀释喷洒,喷后封仓2~3d。②喷洒杀虫剂:在成虫产卵盛期喷50%久效磷、2.5%天王星乳油、44%速凯乳油1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42%特力克乳油每亩用80mL和32.8%保棉丹乳油每亩用80mL等;蕾期百株有卵50粒、蕾花期百铃有卵30~50粒或铃期百铃有卵50~70粒,选择2.5%溴氰菊酯每亩用30~40mL、20%速灭杀丁每亩用35~50mL或40%辛硫磷35~50mL喷雾防治。棉花封垄后可用敌敌畏毒土杀蛾,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50mL兑水20kg拌细土20~25kg于傍晚撒在行间,第二、三代发蛾盛期每隔3~4d撒1次。

八、棉盲蝽

1.发生及为害情况

棉盲蝽是棉花生产上的一类重要害虫,其种类繁多,在我国主要有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zs Linnaeus、中黑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苜蓿盲蝽A.lineolatus(Goeze)、三点苜蓿盲蝽A.fasciaticollis Reuter等几种,其中绿盲蝽在全国均有分布,是为害棉花的重要种类。长期以来,盲蝽在我国属于次要害虫,但自1997年,我国开始商业化种植转Bt基因棉,棉田化学农药使用量因此而大幅度减少。随之,棉田盲蝽发生数量剧增、为害加重,成为我国转基因棉上的主要害虫。

棉盲蝽除为害棉花外,还能为害多种栽培和野生草本、木本植物,其中主要有红麻、木槿、苜蓿、豆类、玉米、高粱、马铃薯、麦类、桑、茶、桃和梨等。以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造成蕾铃大量脱落、破头疯和枝叶丛生。棉株不同生育期被害后表现不同,子叶期被害,表现为枯顶;真叶期顶芽被刺伤则出现破头疯;幼叶被害则形成破叶疯;幼蕾被害则由黄变黑,2~3d后脱落;中型蕾被害则形成张口蕾,不久即脱落;幼铃被害伤口呈水渍状斑点,重则僵化脱落;顶心或旁心受害,形成扫帚棉。

2.形态识别(以绿盲蝽为例,见图6-1-7)

...

(1)成虫。体长约5mm,绿色,密被短毛。触角丝状,约为体长的2/3。前胸背板深绿色,多布小黑点。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具1条浅纵纹。前翅膜区半透明,暗灰色,二翅室棕褐色。

(2)卵。长袋形,长约1mm;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边缘无附属物。

(3)若虫。共5龄,与成虫相似。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2龄黄褐色,3龄出现翅芽,4龄翅芽超过第1腹节;2~4龄触角端部和足端部黑褐色;5龄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复眼灰色。

3.发生规律

棉盲蝽因种类和地区的差异,每年可发生3~7代,长江流域棉区大部分地区可年发生6代。在大部分地区,棉盲蝽卵在苜蓿、蚕豆、苹果和桃等断枝、残茬内以及棉花断枝和枯铃壳内越冬。春季棉盲蝽主要集中在越冬寄主和早春作物上为害,棉花幼苗期转移到棉苗上为害,为害盛期在棉花现蕾到开花盛期。棉盲蝽成虫昼夜均可活动,飞翔力强,行动活泼。夜间具趋光性,日间喜在较阴湿处活动取食。在棉花上卵多产在嫩叶主脉叶柄、嫩蕾或苞叶的表皮下,呈“一”字形排列。

棉盲蝽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一般6~8月降雨偏多的年份,有利于棉盲蝽的发生为害;棉花生长茂盛,蕾花较多的棉田,发生较重。一般靠近冬寄主和早春繁殖寄主的棉田,常发生早而重。棉盲蝽的天敌有蜘蛛、寄生螨、草蛉以及卵寄生蜂等,以点脉缨小蜂、盲蝽黑卵蜂、柄缨小蜂3种寄生蜂的寄生作用最大,自然寄生率高达20%~30%。

4.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秋季彻底清除棉田周边杂草和枯枝落叶,并集中销毁,可压低虫源基数。加强棉田管理,提高棉株的自身抗虫能力,做到合理密植,适时采取整枝、少量多次喷施缩节胺、平衡施肥等措施适当抑制其营养生长,使棉花植株生长健壮,增强其抗虫能力,达到减轻虫害的目的。及时做好受害棉株的整枝工作,尤其是多头棉,去掉细弱枝,保留1~2个枝作为主干。

(2)灯光诱杀。成虫高峰期夜间点灯诱杀成虫,以大面积使用双色灯效果为佳。

(3)化学防治。早春越冬卵孵化后,在越冬虫源寄主上喷洒50%甲胺磷乳油或50%甲基对硫磷1500倍液,以减少越冬虫源。从棉花苗期至蕾铃期当百株有成、若虫1~2头或新被害株达3%时,即用40%久效磷乳油或50%甲胺磷药液滴心,可有效防治多种盲蝽、蚜虫及叶螨,且不伤害天敌昆虫。成株期可选用35%赛丹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除尽乳油、20%灭多威乳油、5%抑太保乳油或25%广克威乳油2000倍液、50%甲基对硫磷1500倍液、25%硫双威乳油1500倍液、5.7%百树菊酯乳油2000倍液、43%新百灵乳油(辛硫·氟氯氰乳油)1500倍液等喷雾。

任务实施

(1)结合教师讲解及对标本的仔细观察,识别棉花主要病虫害种类及诊断要点。

(2)选择病害发生较重的田块,调查病害发生的种类、为害情况及特点,形成调查报告。

(3)根据调查结果,制订综合防治方案。

(4)认真撰写实训报告。

项目学习评价表

...

练习题

1.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有哪些?各自的田间症状是什么?

2.请比较棉花枯萎病与棉花黄萎病,应如何进行综合防治?

3.棉花铃期病害的发病规律是什么?应怎样进行防治?

4.如何依据棉蚜的生物学习性拟订综合防治方案?

5.简述棉铃虫的形态特征,并绘制棉铃虫成虫前翅图。

6.以朱砂叶螨为例,介绍如何根据其生物学习性进行综合防治。

7.如何防治棉红铃虫?

(作者: 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