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学习要点】
1.温热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饲养管理过程中家畜的行为异常表现;
3.动物福利的含义及意义;
4.动物饲养管理中常见的福利问题。
【教学案例35】限位栏养猪
某集约化养殖场,存栏基础母猪600头,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单体限位栏饲养母猪,母猪在限位栏内无法进行活动,甚至起卧都比较困难,结果导致种母猪体质下降,肢蹄病严重,利用年限缩短,甚至有的母猪在生产3~4胎后就因站不起来、配不上种、难产、死胎增多而不得不提前淘汰。
提问:1.导致种猪利用年限缩短、繁殖障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动物福利对畜禽生产有何益处?
3.如何通过家畜行为评价动物福利?
4.限位饲养主要限制了家畜的哪些行为的表达?
5.如何解决集约化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动物福利问题?
本章主要介绍动物行为的类型、动物行为的异常表现及动物饲养管理中常见的动物福利问题。
行为在动物的体温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补足自主性的调节作用,并具有一定的优点:(1)对于动物敏感的外界温度范围,行为构成一种可有先期特征的快速反应;(2)一般来说,行为活动需要较少的能量,并且能量的需要期间往往也较短,因而可为自主性调节节省能量,从而为生产过程提供更多的能源。所以,应该给予动物进行行为性热调节的机会,这在生产管理中是可行的。
任何物种都有其适合生存的最佳环境。家畜经过长期的人工选育,在适应性方面与其祖先差别较大。家畜的形态经过人类的改变,不再是自然的动物,蛋鸡轻型化对高温耐受性较强,肉鸡重型化利于耐受低温。许多家畜已经没有在野外生存的能力,或因体型过大,或因无觅食能力,或因无法御寒与防暑,或因自然状况下无法繁衍下一代等等。所以,将它们比照一般的野生动物来对待或评价其福利,反而是另一种虐待。
家畜和家禽都是恒温动物,产热量和散热量务求相等,才能维持体温恒定。产热量的大小依赖于化学调节,而散热量的大小依赖于物理调节。当动物体温处于等热区时,产热量相对稳定,只需物理调节就可保持体温恒定。当动物体温处于等热区外时,需要动用化学调节。
可见,畜禽的体温调节是经常进行的,它包括物理调节和化学调节两部分。从物理调节的作用机制可知,影响动物与环境热交换的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引起畜禽的体温调节行为。
【教学案例36】怕冷的仔猪
南方某一猪场,常年存栏种猪约600头。哺乳舍内使用电热垫给仔猪保温。某一年的冬天,温度突然下降,舍内气温比较低。由于饲养员工作上的疏忽,忘记了给夜里新生的几窝仔猪使用电热垫。第二天早晨,饲养员发现,几窝新生的仔猪身上有明显踩踏的痕迹,仔猪将四肢蜷缩在腹下,并相互挤堆在母猪腹部,出现持续性肌肉震颤。随后,饲养员打开电热垫,仔猪全部跑到电热垫上,由四肢贴近躯体的姿势改变为舒展姿势。
提问:1.受到冷应激时,仔猪行为有什么变化?
2.举例说明温热环境变化与动物行为的关系。
一、改变身体姿态
维持行为是家畜自身启动与终结的个体行为,它包括肉体舒适和精神舒适两个方面,由采食、饮水、休息、排泄、护身、舒适、探究和游戏8项行为系统组成。
采食行为包括家畜寻觅食物、选择食物、采食并将食物送入体内的过程。
饮水行为包括从寻找水源、接近水源,到实际使水入口和最终饮入的过程。
休息行为是指家畜靠主动中止运动或减少运动量降低机体的能量消耗,尽快从疲劳状态恢复至正常体能的行为活动。
排泄行为是指动物把机体消化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无用或有害的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护身行为是指当作用于动物体表的环境因素发生改变时,动物为维持生理平衡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
舒适行为是指动物改善体表触感的行为。表现为动物采取特定的身体姿态或将原有的姿态改变为有利于继续休息的姿态,或者栖息于体表触感最佳的环境。
探究行为是高等动物先天具有的行为,通过探究,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如通过探究,动物了解食物的可食性、水源的安全性等。
游戏行为是指高等动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从事一些并无直接目的的活动,如相互追逐等。
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护身行为中姿势变化最为明显。根据环境温度改变身体姿态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畜禽在趴卧、站立和行走时,尽量缩小或扩大体表与热交换速度高的环境介质的接触面积。1日龄的仔猪能随环境温度变化来调整趴卧的姿态,遇冷时缩小体表与空气和地面的接触面。当遇到风雪天气时,放牧牛的行走姿势和站立姿态也发生变化,它们低头把背腰拱起,尽力夹紧后肢,封住腹股沟部。在雪地中站立时,常用三蹄着地,剩余的一只蹄只是蹄尖接触地面。温度较低时,鸡采取蹲伏缩颈状态,并把羽毛竖起,用翅膀尽量包裹住体侧;而在炎热的季节里,鸡伸颈举头将翅膀离开身体并垂下。猪在较热的环境下常寻找潮湿的地方并采取侧卧姿态,用身体侧面着地,将体表与湿地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增加散热量。
姿势是判定家畜温热要求的重要指标。低温下的环境管理,常常参照临界温度。众所周知,影响临界温度的因素很多,在各种复杂的饲养条件下测定产热量显然很困难,横卧意味着需增加散热,俯卧意味着需减少散热,站立异常表示动物不安,故而以维持行为中的姿势变化替代产热量来评价低温环境是可行的。
二、趋向或躲避热源
若给动物提供自由活动的条件,在实感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动物趋向热源(如育雏伞和保温灯)。而在实感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动物则躲避热源,并栖身于热交换速度较高的环境中(如树荫下、水坑)。
(一)趋向热源
猪在寒冷环境中紧紧地挤在一起,将同伴作为热源,这种行为在新生的小猪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图6.1A)。Mount用群饲头数和产热量的关系研究了低温下猪群饲下群集行为的效果,其后从群饲与等热区关系的角度也有一些零散报告。最近,应用社会空间行为研究推定了猪的适宜温度。20kg的小型猪在环境温度20℃时群集的时间最长,平均为47min/h,26℃~32℃平均接触时间为18~25min/h,37℃时分散时间为41min/h。在低温时,成年绵羊在未剪毛之前,不一定躲避在避风处,除非是遇到较为恶劣的天气。与成年绵羊不同,羔羊通常会积极寻找隐蔽处栖身。牛在风雪交加时,也能主动寻找可避风雪的处所。鸡在寒冷天气时,若舍内鸡只数量不多,鸡舍封闭不严,鸡往往会拥挤在一个墙角处(图6.1B)。
图6.1 畜禽在低温时的行为
(二)躲避热源
猪在炎热的环境中,由于其体表解剖特点与其他家畜有所不同,因此猪在炎热天气里以加大通风量的方式避免热应激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效的办法是将体表打湿或在水中打滚,直接降低体表温度。绵羊在夏季气温高时喜欢栖身于没有阳光直射的阴凉、避风处,但这种趋向性因被毛覆盖程度和环境温度变化略有不同。大多数欧洲牛也有同样的特点。此外,在炎热的白天,热带牛和亚热带牛经常成群隐蔽在树荫下,如有水塘,喜欢将肢体下部浸在水中;如果没有遮阴处可以利用,牛通常将采食活动转移至傍晚和清晨,甚至夜间进行。夏季时,放养的鸡也喜欢蹲伏在没有阳光直射的树荫下或有建筑物的遮阴处。
哺乳动物和禽类在高温和低温下的行为调节如表6.1所示。
(作者: 蒲德伦 朱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