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 学习情境五 油料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任务2 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20-06-01 18:31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掌握大豆主要病虫害的诊断要点并能识别,了解其发病规律;能够制订合理的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能根据本地大豆病虫害发生种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关知识

一、大豆花叶病

大豆花叶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国内各大豆产区均有分布,尤以长江中下游、黄淮流域和华北平原地区最严重。病株发育不良,结荚稀少,一般可减产10%~20%,流行年份损失可达30%~70%。

1.症状识别

症状因寄主品种、病毒株系、侵染时期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差别很大。主要症状类型有:

(1)轻花叶型。多出现在后期病株或抗病品种,表现为叶片生长基本正常,但叶上出现轻微浅黄绿相间斑驳。

(2)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皱缩严重,叶缘下卷,叶脉变褐,叶肉呈泡状突起,后期叶脉坏死,植株矮化。

(3)皱缩花叶型。症状介于轻、重花叶型之间,表现为病叶出现黄绿相间花叶,沿中叶脉呈泡状突起,叶片皱缩略扭曲。

(4)黄斑型。轻花叶型与皱缩花叶型混生,出现黄斑坏死,表现为叶片皱缩并褪色为黄色斑驳,叶片密生坏死褐色小点或不规则黄色大斑,叶脉变褐坏死。重病植株可引起花芽萎蔫、不结实或呈黑褐色枯死。此外,该病常可引起种子出现斑驳,其色泽与种子脐部颜色一致,多为褐色或黑色。

2.发病原因

病菌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简称SMV),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失毒温度为60℃~70℃,体外保毒期1~4d。该病毒寄主范围较窄,只侵染大豆及几种豆科作物。在田间主要由蚜虫传染,能传毒的蚜虫很多,大豆蚜、豆蚜、桃蚜、玉米缢管蚜等。

3.发病规律

大豆花叶病毒的越冬和病害初侵染源主要是带毒种子。带毒种子播入大田出苗后,在适宜条件下即可发病,成为田间再侵染的毒源。病毒在田间传播侵染主要靠蚜虫作为介体。蚜虫在田间不断吸毒和传毒,使病害不断加重。汁液摩擦接触也可传染该病毒。病害的远距离传播靠带毒种子的调运。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种子的带毒率、蚜虫发生的数量和迟早、气候条件以及品种抗病性的影响。播种种子带毒率高,造成出苗后的病株多,后期发病也就较重。在有毒源的大豆田间,蚜虫发生数量多且早,有利于发病和流行。

发病适温为20℃~30℃,高于30℃病害则隐症,30℃以下,温度愈低,潜育期就愈长。

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感病品种发病早,病情重;抗病品种发病晚,病情轻。一般春播大豆发病重,而夏播大豆几乎不发病。

4.防治技术

该病的防治应以选用无毒大豆种子和治蚜防病为主,以及选用抗病品种的综合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适期播种,使大豆开花期在蚜盛发期前,减少早期传毒侵染。

(2)选用无毒种子。播种无毒或低毒的种子,是防治该病的关键。生产上种子带毒率要求控制在0.5%以下,可减轻种子发病率。因此,最好建立种子无毒繁育基地。

(3)驱避蚜虫。由于田间传毒主要是迁飞的有翅蚜,且多是非持久性的传毒,因此采取驱蚜或避蚜措施比防蚜措施效果好。大豆苗期用银膜覆盖,也可用银膜条间隔插在田间,可起到很好的驱辟蚜虫效果。

(4)治蚜防病。早治蚜、勤治蚜,控制蚜虫的数量,可明显减轻发病。在有翅蚜迁飞前防治,用每亩5~6kg的3%呋喃丹颗粒剂与大豆分层播种,还可用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等喷雾。

二、大豆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是引起大豆根部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是一种分布广泛、为害较重、病原种类繁多且防治困难的世界性土传病害,在各地区为害植株率达10%~30%,重发生地区达50%以上,直接造成大豆减产10%~20%。据调查,根腐病已经成为影响川渝大豆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

1.症状识别

为害主要症状表现为:出苗前染病,种子腐烂;幼苗发病,茎基部腐烂,根变褐;真叶期发病,茎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叶黄化萎蔫,主根变为深褐色,侧根腐烂;成株期发病,叶片褪绿,植株萎蔫,病茎的皮层及维管束组织均变褐。

2.发病原因

大豆根腐病的致病菌很多,地域不同病原种类各异。中国的主要病原为链胞菌(主要是茄腐链胞菌和尖孢链胞菌)、立枯丝核菌、大豆疫霉菌和腐霉菌等。其中链胞菌的分布范围最广,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现。

3.发病规律

大豆根腐病为典型的土传性病害。病菌以菌丝和休眠体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翌年大豆种子萌发后,条件适宜时病菌就可以侵染大豆幼根。病菌以伤口侵染为主,自然孔口和直接侵染为辅,田间蛴螬等地下害虫为害能产生大量伤口,加重根腐病的发生。田间主要靠雨水和灌溉水传播蔓延,翻耕土壤、施用含有病残体的未完全腐熟的有机肥等农事操作能加快病菌的传播蔓延。

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该病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夏季雨水过多,田间排水不畅容易诱发大豆根腐病的流行。土壤疏松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减轻根腐病的发生。土壤过干过湿、偏酸(pH5.59以下)均有利于根腐病的发生,反之则发生较轻。重茬、播种过深、土壤贫瘠和偏施氮肥都会加重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4.防治技术

(1)选用抗耐病品种。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各大豆产区应在明确当地的主要致病菌的基础上,合理选用抗耐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尽量避免重茬;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套作大豆适当加大带宽,以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性,及时中耕培土,增加土壤的通透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情;施足基肥、种肥,及时追肥,培育壮苗,增强对根腐病的抵抗能力。

(3)化学防治。种子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进行拌种,可有效防治根腐病;大豆植株发病初期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50kg(或兑水400~500倍液)喷雾茎根部防治,每隔7d喷雾一次,共2~3次即可。另外,植株发病时应及时拔掉病株,远离豆田埋掉。

三、大豆胞囊线虫病

1.发生及为害情况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黄萎病,是大豆最重要的虫害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黄淮等地区的大豆产区,尤以东北发生最严重。主要为害大豆根部,一般造成大豆减产10%~20%,重者达50%,甚至绝产。

大豆胞囊线虫寄生于大豆根部。苗期发病,病苗子叶和真叶发黄,发育停滞,甚至枯萎。成株期受害,植株矮小,叶片黄化,花芽簇生,节间短缩,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荚或很少结荚。地下部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被寄生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至黄白色如面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根瘤。由于胞囊胀破根皮,导致根液外渗,致使次生土传根病加重,而引起根腐烂、植株枯死。

2.形态识别

胞囊线虫的雌雄虫形态不同,老熟雄虫体细长线条状,毛部多向腹侧弯曲,体长1.33mm;老熟雌虫体呈柠檬形,初白色后变为黄白色。胞囊鸭梨状,浅黄色至褐色,长0.6mm,表面有斑纹。卵长椭圆形,藏于胞囊或卵囊里。幼虫分四期。第一期幼虫在卵壳内发育蜕皮一次,为仔虫期;第二期幼虫圆筒形,雌雄形态相似,为侵染期;第三期幼虫圆筒形,雌雄可辨;第四期雌虫体形柠檬状,雄虫体形线条状。

3.发生规律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沾染胞囊的土粒混杂在种子间随种子贮藏越冬,作为主要初侵染源。由于胞囊壁厚,对干旱、潮湿、低温等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所以胞囊中的卵在土壤中能存活3~4年。大豆胞囊线虫自身蠕动距离有限,主要通过农事操作、灌溉水或借风雨传播,也可随种子的调运远距离传播。虫卵在胞囊越冬后,以2龄幼虫破壳进入土中,侵染幼苗根系,寄生于根的皮层中。经3、4龄幼虫后发育成为成虫。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体内形成卵粒,膨大变为胞囊。条件适宜时胞囊中卵又孵化,进行再侵染。

该病的发生及其程度与影响线虫活动的条件有关。土壤湿度、土壤质地对线虫发育和致病力有较大影响。线虫对高湿度抵抗力弱,但对较干燥的土壤环境抵抗力较强,一般降雨量大,土壤湿度大,不利于线虫的存活,发病轻;而降雨量小,土壤干燥则有利于线虫的存活,发病重,在干旱条件下,大豆胞囊线虫的繁殖力强。温度对大豆胞囊线虫影响也很大,一般而言,适宜生长温度为17℃~28℃。所以,田间从播种到出苗后30~50d内,土壤干燥往往发病重,主要原因是线虫发育需要一定的氧气。土壤潮湿通气性差,会抑制线虫的生长发育。耕作制度方面:连作病重(线虫积累),轮作病轻,尤其是与非寄主作物中的禾本科植物轮作病轻。禾本科作物的根分泌物可刺激卵孵化,孵化后的幼虫因寄主不适宜而死亡,使土壤中线虫数量下降,病害减轻。

4.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国内抗大豆胞囊线虫的品种多为黑豆,已利用其选育出一些高世代的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病区应尽量避免大豆连作,由于大豆胞囊线虫寄主范围仅限于少数的豆科植物,一般与非寄主作物或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可有效地减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当大豆胞囊线虫病处于点片发生期时,可选用1.8%阿维菌素1500倍液灌根;重病田块使用3%呋喃丹颗粒剂2~4kg、5%甲基异硫磷颗粒剂每亩8kg、10%力满库颗粒剂每亩3~4kg、15%涕灭威颗粒剂每亩1kg等与细土拌匀,在播种沟内施药,施药后覆土。

四、大豆食心虫

1.发生及为害情况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别名豆荚蠢、大豆蛀荚蛾、豆荚虫、小红虫,属于鳞翅目、小卷蛾科。我国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抵台湾、浙江、江西、贵州、云南,东接国境线,西达新疆、云南,以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受害较重。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大豆食心虫不仅造成大豆减产,而且降低大豆品质,一般年份虫食率10%~20%,严重年份达30%~40%,甚至高达70%~80%。

该虫食性单一,仅为害大豆、野生大豆和苦参。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轻者沿瓣缝咬成沟,重者把豆粒吃掉大半,被害粒失去原形,豆荚内充满虫粪,降低产量和质量。

2.形态识别(见图5-2-1)

...

(1)成虫。体长5~6mm,翅展12~14mm,黄褐至暗褐色。前翅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纹,外缘内侧中央银灰色,有3个纵列紫斑点。雄蛾前翅色较淡,有翅缰1根,腹部末端较钝。雌蛾前翅色较深翅缰3根,腹部末端较尖。

(2)卵。扁椭圆形,长约0.5mm,橘黄色。

(3)幼虫。老龄幼虫体长8~10mm,初孵幼虫黄白色,渐变为橙黄色,老龄时变为橙红色。头部黄褐色,腹部第3~5节粗大,以后渐细。

(4)蛹。长约6mm,红褐色,纺锤形。腹末有8~10根锯齿状尾刺。

3.发生规律

大豆食心虫在我国各地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豆田、晒场及附近表土2~8cm内作茧越冬。翌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成虫在8月羽化,幼虫孵化后先在荚上结细长形薄白丝网,即蛀入豆荚内食害豆粒,在9月中旬到10月上旬陆续脱荚入土越冬,盛期在9月下旬。

成虫出土后由越冬场所逐渐飞往豆田,成虫飞翔力不强。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的趋性最强。成虫产卵时间多在黄昏。成虫产卵对豆荚部位、大小、品种特性等有明显的选择性。绝大多数的卵产在豆荚上,少数产于叶柄、侧枝及主茎上。以3~5cm的豆荚上产卵最多,2cm以下的豆荚上很少产卵;幼嫩豆荚上产卵较多,老黄荚上较少。一般豆荚上产卵1~3粒不等。

幼虫共4龄。初孵幼虫行动敏捷,在豆荚上爬行时间一般不超过8h,多在豆荚侧面靠近边缘的合缝附近吐丝结网。入荚的幼虫可咬食约两个豆粒,并在荚内为害直达末龄。幼虫在豆荚内为害20~30d后老熟,至豆荚成熟时脱荚入土作椭圆形茧越冬。

大豆食心虫喜中温高湿,化蛹期间若雨水较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低温干燥则不利。7~8月降雨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发生。若遇暴雨能使成虫数量、卵量急剧减少。重茬年限越长,受害越严重。

4.防治技术

(1)选择抗虫品种。尽量选无荚毛、木质隔离层结构好的大豆品种。

(2)实行大面积轮作。秋翻豆茬地,秋翻耕耙,能破坏食心虫越冬场所,提高越冬幼虫死亡率。及时耕翻豆后麦茬地。豆茬地如果播种小麦,小麦收后正值幼虫上移和化蛹时期,随即翻耙麦茬可大量消灭蛹前幼虫和蛹,降低羽化率。

(3)生物防治。在成虫产卵期放赤眼蜂,放蜂2万~3万头/亩,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利用天敌期间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在幼虫脱荚前,用白僵菌粉1.5kg/666.7平方米,兑细土4.5kg/666.7平方米拌匀,撒于豆田垄台上,也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4)化学防治。①敌敌畏熏蒸防治成虫:用80%敌敌畏100~150g/666.7平方米,注入载体玉米轴内,每轴注2mL左右,均匀插于豆田,插药轴60个/666.7平方米左右,防效可达95%以上。②防治幼虫。在成虫盛发期后5~7d,用20%杀螟松喷粉2~2.5kg/666.7平方米,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5000倍液喷雾。使用时最好几种药交换使用,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时间以上午为宜,重点喷洒植株的上部。

五、大豆豆荚螟

1.发生及为害情况

大豆豆荚螟E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又名豆荚螟、豆蛀虫、豆荚蛀虫、红瓣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为世界性分布的豆类害虫,我国各地均有该虫分布,以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受害最重。

大豆豆荚螟为寡食性,寄主为豆科植物,该虫除了为害大豆外,还为害豇豆、扁豆、豌豆、绿豆等豆科植物。大豆豆荚螟以幼虫蛀入豆荚食害豆粒,被害豆粒形成虫孔、破瓣,甚至大部分豆粒被吃光,不仅减产且降低大豆品质。

2.形态识别

(1)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mm,体灰褐色或暗黄褐色。前翅狭长,沿前缘有1条白色纵带,近翅基有1条黄褐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

(2)卵。椭圆形,乳白色至红色,表面密布网纹。

(3)幼虫。体长约14~18mm,背面紫红色,腹面绿色。前胸背板上有“人”字形黑斑,两侧各有黑斑1个,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

(4)蛹。长约10mm,腹端尖细,并有6个细钩。

3.发生规律

大豆豆荚螟在各地发生的代数不同,各地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或晒场周围的土表下1~5cm深处结茧越冬。翌年5月下旬越冬幼虫化蛹,并于5月底6月初羽化。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不强,飞翔力弱,成虫羽化当日傍晚就开始寻偶交尾,隔日开始产卵。每雌蛾平均产卵80粒左右,产卵时分泌黏液,将卵斜插在荚毛之间,喜欢将卵单产于多毛大豆品种,一般一荚一卵。在大豆未结荚时,卵也可产在幼嫩的叶柄、花蕾、嫩芽及嫩叶背面。卵多在白天孵化,初孵化的幼虫先在荚面爬行寻找适当的蛀入部位,然后在蛀入点荚面吐丝作约1mm长的白色小囊,藏身囊内,仅伸出头部逐渐咬蛀入荚,虫体蛀入荚后随即分泌胶液封闭孔口。3龄以上幼虫可转荚为害,幼虫还可蛀入豆株茎内为害,一般1条幼虫可转荚为害1~3次,可为害豆3~5粒。幼虫老熟后在荚上咬孔洞爬出,落至地面,潜入植株附近的土下3cm左右吐丝作茧化蛹。

该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7℃~35℃都能生长发育,最适环境温度为26℃~30℃,最适相对湿度为70%~80%。在温度适宜时,湿度对其发生的轻重有很大影响,雨量多湿度大则虫口少,雨量少湿度低则虫口多;大豆品种不同受害程度不同,一般豆荚上多毛的品种较少毛的品种受害重。处于膨粒前期,正好和豆荚螟产卵盛期相吻合的田块受害重。天敌有豆荚螟甲腹茧蜂、小茧蜂、豆荚螟白点姬蜂、赤眼蜂等,以及一些寄生性微生物。

4.防治技术

(1)选用抗虫品种。种植早熟丰产,结荚期短,荚上无毛或少毛的品种,可减少大豆豆荚螟产卵,以减轻为害。

(2)灌溉灭虫。在水源方便的地区,可在秋、冬灌水数次,提高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在夏大豆开花结荚期,灌水1~2次,可增加入土幼虫的死亡率,增加大豆产量。

(3)合理轮作。避免豆科植物连作,可采用大豆与水稻等轮作,或玉米与大豆间作的方式,减轻豆荚螟的为害。

(4)生物防治。于产卵始盛期释放赤眼蜂,对大豆豆荚螟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可施用白僵菌粉剂每亩1.5kg加细土4.5kg撒施,减少化蛹幼虫的数量。

(5)化学防治。在2龄幼虫高峰期或主要为害世代蛹羽化率达40%~80%时喷药,可选用5%锐劲特1000倍液、20%绿得福1500倍液或48%乐斯本1500倍液,不同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喷药时一定要均匀喷到植株的花蕾、花荚、叶背、叶面和茎秆上,喷药量以湿有滴液为度。

六、豆秆黑潜蝇

1.发生及为害情况

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 sojae(Zehntner),属双翅目、潜蝇科,是大豆重要的虫害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淮、南方等大豆产区。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赤豆、绿豆、菜豆、豇豆、豌豆、紫苜蓿、田菁等多种豆科作物,生产上以大豆发生面积最大,损失率较高,轻者减产30%,重者减产50%。

以幼虫在大豆的主茎、侧枝和叶柄内蛀食,在茎内形成弯曲的隧道。受害植株轻则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减少,重则造成大量枯心苗,形成缺苗。成株期受害,豆荚显著减少,秕荚、秕粒增多,造成减产。

幼虫钻蛀为害植株,造成茎秆中空,植株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而逐步枯死。苗期受害,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有机养料累积,刺激细胞增生,形成根茎部肿大,使植株呈铁锈色,比茁壮株显然矮化,重者茎中空,叶片脱落以致死亡。后期受害造成花荚、叶过早脱落,千粒重下降导致减产。

2.形态识别(见图5-2-2)

...

(1)成虫。体长约2.5mm,体色黑亮,腹部有蓝绿色光泽,复眼暗红色;触角3节,第3节钝圆,其背中央生有角芒1根,长度为触角的3倍,仅具毳毛。前翅膜质透明,具淡紫色光泽。无小盾前鬃,平衡棍全黑色。

(2)卵。长椭圆形,乳白色,稍透明。

(3)幼虫。幼虫初孵时乳白色,后逐渐变为淡黄色,末龄幼虫体长约3mm,口钩黑色,端齿尖锐。第一胸节的前气门呈冠状突起。

(4)蛹。围蛹,长椭圆形,长约2mm,金黄色。

3.发生规律

豆秆黑潜蝇在川渝两地一年发生6~7代,主要集中在6~9月。以蛹在寄主根茎和秸秆上越冬,翌年6月中旬羽化产卵。成虫早晚活跃,有趋光性。在25℃~30℃适温下多集中在豆株上部叶面活动,常以腹末端刺破豆叶表皮,吸食汁液,造成被害嫩叶的边缘出现密集的小白点和伤孔,严重时使整株枯萎。成虫将卵产在腋芽基部和叶背主脉附近组织内,每雌可产卵数十粒。

幼虫孵化后先在叶背部表皮下潜食叶肉,形成小虫道、经主脉蛀入叶柄,再进一步蛀入分枝和主茎,蛀食髓部和木质部,严重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受害叶片及整个植株严重时呈萎蔫状态而死亡。单株虫量一般3~5头,多者6~8头。化蛹部位在茎基离地面2~13cm的部位,化蛹前在基部咬一长1mm左右的羽化孔,在孔口附近化蛹。

天敌有豆秆蝇瘿蜂、茧蜂、金小蜂和广肩小蜂等,对控制该虫的为害有一定作用。

4.防治技术

(1)在大豆种子调运过程中要严格进行种子检疫,避免将豆秆黑潜蝇虫卵带出疫区。

(2)大豆收获后,清除落在地上的茎、叶和叶柄,脱粒后的茎秆等,于冬季作燃料烧毁,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沤制或高温发酵处理。适当调整播期,错开成虫产卵盛期,以减轻为害。合理进行轮作倒茬。

(3)药剂防治时,在成虫盛发期至幼虫蛀食之前进行。在当地主要为害世代成虫发生初期,每日清晨6~8点在豆田捕捉成虫,用口径33cm、长57cm的捕虫网沿豆垄来回走动扫网,当平均50网次有虫10~15头时,应进行防治。大豆苗期防治以化学防治为重点,做到早防早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植株,防效在90%以上;或用20%菊马乳油3000倍液及20%增效马氰(天杀毙)乳油等喷洒植株,均有很好防治效果。

任务实施

(1)结合教师讲解及对标本的仔细观察,识别大豆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特征。

(2)选择病害发生较重的田块,调查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为害情况及特点,形成调查报告。

(3)根据调查结果,制订综合防治方案。

(4)认真撰写实训报告。

项目学习评价表

...

练习题

1.调查当地大豆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及为害情况。

2.大豆根腐病的症状及发病规律是什么?如何防治该病害?

3.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