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农业技术 | 稻鸭共作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新技术

发布日期:2020-06-01 18:23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可最大限度地使稻区环境不受污染,是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生产无公害优质稻米和鸭肉的全新生态农业新技术。

一、田块选择与建设

应选择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成方连片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为了使稻田能灌10厘米深的水,所有田埂必须加高到20厘米,加宽成80~100厘米,便于鸭子休息与保水。

二、稻鸭种苗准备

1.水稻品种要求。选择大穗型、株高适中、株型挺拔、分蘖力强,抗稻瘟病、稻曲病,同时熟期适中,能避开二化螟、三化螟为害的高产优质品种。以肥床旱育秧培育适龄壮苗(秧龄在30天左右、叶龄4~5叶左右)。

2.鸭子品种要求及育雏。应选择中小体型、活动灵活、食量较小、成本较低、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的品种。提倡选用以家鸭与野鸭杂交选育的役用鸭品种。由于鸭子孵化期一般为28天,7~10日龄的苗鸭最适放入稻田,因此,种蛋入孵期可根据栽秧日期和放鸭日期向前倒推35天,并依此向孵坊、鸭场订购苗鸭,做好育雏准备工作,如育雏室、运动场、驯水池等,以增强雏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稻鸭共作技术要求。

三、役用鸭饲养技术

1.放鸭的条件和时间。栽秧后水稻一活棵就要尽早放入鸭子,这是因为栽后7~10天是杂草萌发第一高峰期,杂草数量大、发生早、危害大,是防除的主攻目标。因此,要想达到较理想的除草效果,此时就应放入鸭子。鸭舌草科、浮萍科、伞科、菊科等科的多种杂草为鸭所喜食,禾本科、蓼科、莎草科的一些杂草,鸭虽不喜食,但可以通过早放鸭,经多次挖掘、践踏而消灭。一般宜选择晴天上午9~10时气温渐升温暖时,放鸭入田,可增强鸭的适应性。如遇雨天,可适当提前或推后1~2天放鸭入田,倘遇连阴雨天,可适当推迟放鸭时间,若鸭子已驯水完毕,阴雨天也可以放鸭。

2.合理放养密度。一般以每亩放养15~20只为宜,初期稻鸭共作以80~100只一群,5亩为宜,技术成熟的以150~200只一群,10亩为宜,既有利于避免过于群集而踩伤前期稻苗,又能分布到圈定范围稻间各个角落去寻找食物,以均匀控制田间害虫和杂草。放养雏鸭时,最好在一群里放养3~4只大1~2个周龄的幼鸭,以起到遇外敌时能预警,返回躲风雨能领头的作用。切忌在大1~2周龄群鸭中放入小雏鸭,以免小雏鸭受到幼鸭虐待,放养前进行注射预防鸭瘟等的疫苗。

3.放鸭地点和区域。放鸭前,在田边先建好简易鸭棚,地上铺好干稻草或稻壳,一边铺上编织带,其上放入雏鸭饲料,以使雏鸭尽早适应新环境,自动吃食和下水游耍。一边在整块大田设置初放区,先让鸭在初放区活动1~2天,以方便管理。1~2天后待鸭适应环境后,可将鸭子放入大田,但初放区周围不要拆除,以便回收鸭子时使用。

4.增加辅助饲料。放养10天左右的雏鸭觅食能力差,早晚要添补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以便满足早期生长发育的需要,以后逐步转向自由采食为主,适当饲喂为辅。雏鸭在放入稻田的前三天,应采用常备料自由采食的方法,即饲料面上始终要有料,但要掌握少喂勤添,以免浪费或变馊。三天后逐步改为一日3~4次,但要保证每次雏鸭采食后,食台上都要剩一点饲料,保证每只雏鸭都能吃饱,生长均匀、大小一致。雏鸭放入稻田后,会很快采食水稻田内的杂草害虫和一些小动物,因此可根据稻田内天然食物的情况、鸭子的膘份情况,逐步地把鸭子的喂料次数降到一日2次、一日1次。但要保证鸭子有一定的体膘,以保持旺盛的活力,增强鸭子活力能力。添饲料简易棚可建在稻田一角或田边渠道空地上,要求坐北朝南能避风雨,三面可围塑料丝网,面积10平方米,放置浅底盛水和饲料容器若干个,每天早晚一边把水和碎米、麦、菜等新鲜饲料放入容器,一边呼喊(吹哨子或敲锣、击鼓等)驯化雏鸭汇集采食,培养鸭子“召之即来”的习性。鸭放到稻田20天左右,把另田预先繁殖的绿萍放养到稻间,形成稻、鸭、绿萍的自然生态体系,绿萍既是鸭的直接补充饲料,又能引来部分食萍昆虫,增加鸭的动物饲料,绿萍又有固氮功能,老化腐烂后是水稻优良的有机肥。

5.外敌防护墙建设。鸭子天敌有鹰、乌鸦等飞鸟和黄鼠狼、蛇类、鼠类等动物,专用脉冲通电栅栏围隔,但成本较高,可以以4指规格尼纶丝网沿田埂围隔为多,成本较低,每亩16~18元,可防鸭外逃和外敌侵害,围网高度以0.6~0.8米为宜,每2米左右插一根小竹竿支撑,也可利用河、塘、墙等作为阻隔墙。

四、水稻栽培技术

1.移栽技术。当旱育苗秧龄30天左右,叶龄4~5叶,苗高20~30厘米时,即可整田移栽。水稻种植方式一般采用宽行、宽株的稀植方式,株行距以30厘米×30厘米为宜,也可以采用各穴间距30厘米蜂巢式正六边形移栽方式,每亩栽1~1.2万穴,每穴2~3苗,基本苗5~6万,既利于水稻高产,也有利于鸭在株间穿行。

2.生物防治病虫草害。稻间害虫主要靠鸭捕食,并辅以高效的生物农药防治。由于三化螟卵块产于植株叶片中上部,蚁螟孵化后就蛀茎为害,造成枯心和白穗,鸭再有本事,也无能为力。但仍不能用化学农药防治三化螟,否则就失去稻鸭共作技术意义,较好的办法是应用频振杀虫诱杀螟蛾,从而减轻落卵量。一般病虫害可采用生物防治、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

3.水分管理。稻鸭共作技术大田水分管理,既要考虑水稻生理生态需水特点,又要考虑鸭子生活习性。

①放鸭初期水管理。鸭放入稻田之前,一定要调节好水层,以3~5厘米左右的浅水为宜。栽秧后,适当灌深水有利于秧苗活棵,栽后5~7天返青活棵后适当调整水层,以利放鸭,水太浅,不利鸭子活动和躲避天敌,水太深,浑水效果差,不利除草等。可通过多观察鸭子在稻田中的活动情况,调节水深。

②放鸭期间水管理。放鸭后的水管理应考察到水稻,也应考虑鸭子。从鸭子考虑,应始终保持稻田建有水层,只添水、不排水。稻鸭共作形成的浑水含有肥料,排水会导致养分流失,故不排水,只是在稻田水层减少时适当补充一些水。有水层,鸭子就能充分发挥水禽在水中游戏、觅食的功能,亦可有效防御陆生天敌,还有利于抑制湿生杂草。没有水,鸭的活动能力就要大打折扣,所以稻鸭共作田建有水层保持浅水对鸭子开展各项田间作业极为有利。但水不宜太深,最好为浅水(3~5厘米,不超过10厘米),这样,杂草容易被鸭连根拔起而被吃掉。即使没有吃光,或被鸭用嘴、脚铲起浮于水面,或经鸭脚践踏,踩入泥中而死,水生的小动物也容易被捕捉到。如果水深,除草除虫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田埂的高度需要进一步加高,会增加稻鸭共作田间工程的作业量,只是随着鸭子一天天长大,水层可逐渐加深。

③水稻搁田技术。鸭属水禽,在稻间觅食活动期间,田面要有浅水层,使鸭脚能踩到表土的水层,以利于鸭脚踩泥搅混田水,起到中耕松土,促进根、蘖生长发育的作用。大田丰产沟要挖得深些,并在沟内始终保持10厘米深的水层,供鸭洗澡之需。通过分片搁田的办法,解决鸭在田内饮水和觅食需要,即在一片田中拉一道尼纶丝网,其中一半稻田内保持水层,把鸭赶进去,另一半排水搁田、搁好田后灌水,将鸭赶到这一半稻田,让另一半稻田排水搁田至达到要求为止。或者把鸭赶到田边的河、塘内过渡3~4天;没有这种条件的可在棚田边挖涵储水,以供鸭临时饮水洗澡,平均每5~6只鸭有1平方米面积,深度0.5厘米为宜。为了不影响鸭在稻间觅食生长,最好在移栽水稻前一次性施足肥料,以腐熟长效的有机肥、复合肥为主,施肥量视土质优劣而定,追肥以鸭排泄物和绿萍腐烂还田肥土代替。

4.施肥技术。稻鸭共作原则上不施用化学肥料作基肥和追肥,在地力不足时,可施一些有机肥料。为确保不施化肥、农药、除草剂,实现严格意义上的有机稻米生产,在地力、肥料上,可以通过水旱轮作、种植经济绿肥作物(蚕豆、秧草等)、绿肥牧草与养畜结合或实施稻、鸭、萍共作等技术体系,增加稻田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作者:张玉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