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了解核果类果树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掌握其有害生物的识别、诊断特征和综合防治技术。
【相关知识】
核果类包括桃、杏、李、枣、樱桃、橄榄、梅子等,西南地区栽培较普遍的有桃、李、樱桃。
一、桃褐腐病
1.发生与为害情况
桃褐腐病又名果腐病,是一种菌核病,在中国南北方都有分布,是桃树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原有三种:桃褐腐(链)核盘菌、果生(链)核盘菌、果产(链)核盘菌。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链核盘菌属(Monilinia laxa),常见的都为无性阶段,属于丛梗孢属(Monilia laxa)。
2.症状识别
为害桃树的花、叶、枝梢及果实。在低温湿度高时,花易被害。花部受害常自雄蕊及瓣尖端开始,先发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逐渐延至全花,随即变褐而枯萎。天气潮湿时,病花迅速腐烂,表面丛生灰霉,若天气干燥时则萎垂干枯,残留枝上,长久不脱落。
嫩叶受害,自叶缘开始,病部变褐萎垂,若霜害残留枝上。侵害花与叶片的病菌菌丝,可通过花梗与叶柄逐步蔓延到果梗和新梢上,形成溃疡斑。病斑长圆形,中央稍凹陷,灰褐色,边缘紫褐色,,常发生流胶。当溃疡斑扩展环割一周时,上部枝条即枯死。气候潮湿时,溃疡斑上也可长出灰色霉丛。
果实,自幼果期至成熟期均可受害,但以果实越接近成熟受害越重。果实被害最初在果面产生褐色圆形病斑,如环境适宜,病斑在数日内便可扩及全果,果肉也随之变褐软腐。继而在病斑表面生出灰褐色绒状霉丛。孢子层常成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果腐烂后易脱落,但不少失水后变成僵果,悬挂枝上经久不落。僵果为一个大的假菌核,是褐腐病菌越冬的重要场所。
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假菌核在树上或地面的僵果和枝梢的溃疡部越冬。悬挂在树上或落于地面的僵果,翌春都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经虫伤、机械伤口、皮孔侵入果实,也可直接从柱头、蜜腺侵入花器造成花腐,再蔓延到新梢。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果表面长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分生孢子除借风雨传播外,桃食心虫、桃蛀螟和桃象虫等昆虫也是病害的重要传播者。在贮藏期,病果与健果接触,也可引起健果发病。
开花及幼果期如遇低温多雨,果实成熟期又逢温暖、多云多雾、高湿度的环境条件,发病严重。前期低温潮湿容易引起花腐;后期温暖多雨、多雾则易引起果腐。
树势衰弱、管理不善、地势低洼或枝叶过于茂密、通风透光较差的果园,发病较重。果实贮运中如遇高温高湿,则有利于病害发展。表皮角质层厚,果实成熟后组织保持坚硬状态的品种抗病力较强。
4.防治技术
(1)消除越冬菌源。结合修剪做好清园工作,彻底清除僵果、病枝,集中烧毁,同时进行深翻,将地面病残体深埋地下。
(2)及时防治害虫。如桃虎象虫、桃食心虫、桃蛀螟、桃蝽象等,应及时喷药防治,可减少伤口及传病机会,减轻病害发生。有条件套袋的果园,可在5月上、中旬进行,以保护果实。
(3)喷药保护。桃树发芽前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10d左右喷射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3%代森锰锌(大生富)1000 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杀灭尔)800~1000倍液。花腐发生多的地区,在初花期需要加喷1次,这次喷用药剂以65%代森锌或45%咪鲜胺(施保克)水乳剂为宜。不套袋的果实,在第2次喷药后,间隔10~15d再喷1~2次,直至成熟前一个月左右再喷1次药。
二、桃炭疽病
1.发生与为害情况
桃炭疽病主要为害部位是果实和枝梢,尤其为害幼果最为严重。在桃树和李子树混栽区域有时互为感病,损失严重。近几年来严重为害桃树,直接影响桃产量和品质,对桃生产影响十分严重。
2.症状识别
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侵害叶片和新梢。硬核前幼果染病,初期果面呈淡褐色水渍状斑,继而随果实膨大,病斑也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并显著凹陷。气候潮湿时在病斑上长出橘红色小粒点。被害果除少数干缩残留枝梢外,绝大多数都脱落。果实近成熟期发病,果面症状除与前述相同外,其特点是果面病斑显著凹陷,呈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缩,并常愈合成不规则大斑,最后果实软腐,多数脱落。
新梢被害后,出现暗褐色略凹陷长椭圆形的病斑。气候潮湿时,病斑表面也可长出橘红色小粒点。病梢多向一-侧弯曲,叶片萎蔫下垂纵卷成筒状。严重的病枝常枯死。
叶片发病,产生近圆形或不整形淡褐色的病斑,病、健部分界明显,后病斑中部褪成灰褐色或灰白色,在褪色部分,有橘红色至黑色的小粒点长出。最后病组织干枯,脱落,造成叶片穿孔。叶缘两侧向正面纵卷,嫩叶可卷成圆筒形。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Gloeosporium laeticolor Berk),病部所见的橘红色小粒点是分生孢子盘。
3.发病规律
该病为害时间较长,在桃的整个生长期都可侵染为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梢组织内越冬,也可在树上僵果中越冬。第2年早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侵害新梢和幼果,引起初次侵染。以后于新生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雨水是传病的主要媒介,孢子经雨水溅到邻近的感病组织上,即可萌发长出芽管,形成附着胞,然后以侵染丝侵入寄主。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后在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表皮破裂后,孢子盘外露,分生孢子被雨水溅散,引起再次侵染。昆虫对于传病亦起着重要的作用。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26℃。桃树开花及幼果期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至果实成熟期,则以温暖、多云多雾、高湿的环境发病较重。
不同桃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一般早熟种和中熟种发病较重,晚熟种发病较轻。
管理粗放,留枝过密,土壤黏重,排水不良以及树势弱的果园发病都较重。
4.防治技术
(1)消除菌源。结合冬季修剪,彻底清除树上病梢、枯死枝、僵果,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芽萌动至开花前后要反复地剪除陆续出现的病枯枝、卷叶病梢及病果。
(2)喷药保护。重点是保护幼果和消灭越冬菌源。芽萌动期,喷1:1:100波尔多液或3~4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0.3%五氯酚钠。落花后至5月下旬,每隔10d左右喷药一次,共喷3~4 次。其中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两次最重要。药剂可用45%咪鲜胺(施保克)水乳剂1 500倍液, 80%福美双(倍彤乐)水分散剂800倍液,50%克菌丹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
(3)加强果园管理。注意果园排水,降低湿度,增施磷、钾肥料,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严重的地区可选栽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4)适当提早套袋时间。在5月上旬前套完为宜。套袋前应先摘除病果,喷一次杀菌剂,然后进行套袋。
三、桃缩叶病
1.发生与为害情况
缩叶病是桃树重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尤以沿海和滨湖地区发生较重。桃树早春发病后,引起初夏落叶,不仅影响当年产量,还影响第二年花芽的形成。如连年严重落叶,则树势削弱,甚至导致植株过早衰亡。
2.症状识别
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花、嫩梢和幼果。春季嫩梢刚从芽鳞抽出时就显现卷曲状,颜色发红。随叶片逐渐开展,卷曲皱缩程度也随之加剧,叶片增厚变脆,并呈褐色,严重时全株叶片变形,枝梢枯死。春末夏初在叶表面生出一层灰白色粉状物。最后病叶变褐,焦枯脱落。叶片脱落后,腋芽常萌发抽出新梢,新叶不再受害。
枝梢受害后呈灰绿色或黄色,较正常的枝条节间短,而且略为粗肿,其上叶片常丛生。严重时整枝枯死。花、果实受害后多半脱落,花瓣肥大变长,病果畸形,果面常龟裂。
3.病原
病原为畸形外囊菌[Taphrinadeformans(Berk)Tul.],属子囊菌亚门外囊菌属。
4.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子囊孢子和厚壁芽殖孢子在桃芽鳞片.上越冬越夏,亦可在枝干的树皮上越冬越夏。翌年春,当桃芽萌发时,芽孢子即萌发,借风雨、昆虫传播,产生芽管直接穿过表皮或气孔侵入嫩叶。病菌只能侵染幼嫩组织,不能侵染成熟的叶片和枝梢。幼叶展开前由叶背侵入,展叶后可从叶正面侵入。病菌侵入后,菌丝在表皮细胞下及栅栏组织细胞间蔓延,刺激中层细胞大量分裂,胞壁加厚,叶片由于生长不均而发生皱缩并变红。初夏则形成子囊层,产生子囊孢子和芽孢子。芽孢子在芽鳞和树皮上越夏,条件适宜时,可继续芽殖,但由于夏季温度高,不适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即或偶有侵入,为害也不显著。所以该菌一般没有再侵染。
缩叶病的发生与早春的天气条件有密切关系。低温多湿利于发病,早春桃芽萌发时,如果气温(10℃~16℃),持续时间长,阴雨天多,湿度又大,桃树最易受害;当温度在21℃以上时,病害则停止发展。凡是早春低温多雨的地区,如江河沿岸、湖畔及低洼潮湿地,桃缩叶病往往较重;早春温暖干旱则发病较轻。病害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发病盛期,6月气温升高,发病渐趋停止。
品种间以早熟品种发病较重,中晚熟品种发病较轻。毛桃一般比优良品种更易感病。
5.防治技术
(1)加强果园管理,清除菌源。在病叶初见而未形成白色粉状物之前,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可减少当年的越冬菌源。发病较重的桃树,由于叶片大量焦枯和脱落,树势衰弱,应及时增施肥料,并加强培育管理,促使树势恢复,以免影响当年和第2年的产量。
(2)药剂防治。桃缩叶病菌自当年夏季到翌年早春桃萌芽展前营芽殖生活,不侵入寄主,所以药剂防治桃缩叶病具有明显的效果。病菌危害时期主要发生在桃抽梢展叶期,在桃芽开始膨大到花瓣露红(未展开)时,喷洒一次80%成标水分散剂1 000倍,或80%福美双(倍彤乐)水分散剂800倍,或6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杀灭尔)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铲除树上的越冬病菌,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注意用药要周到细致。
四、桃穿孔病
1.发生与为害情况
桃穿孔病是桃树上最常见的叶部病害。在世界各桃产区都有发生。该病包括细菌性穿孔、霉斑穿孔和褐斑穿孔三种。其中以细菌性穿孔最为常见,并广泛分布于全国各桃产区。桃树感染此病可造成大量叶片穿孔脱落,枝梢枯死,严重削弱树势,影响花芽分化,造成巨大损失。三种穿孔病除为害桃外,还为害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
2.症状识别
(1)细菌性穿孔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害枝梢。叶片发病,初为水渍状小点,扩大后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紫褐色至黑褐色,大小约2 mm。病斑周围呈水渍状并有黄绿色晕环,以后病斑干枯,病、健组织交界处发生一圈裂纹,脱落后形成穿孔,或一部分与叶片相连。
枝条受害后有两种不同的病斑,一种称春季溃疡,另一种则为夏季溃疡。春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夏季生出的枝条上。春季,在第一批新叶出现时,枝条上形成暗褐色小疱疹,直径约2 mm,以后扩展长达1~10cm,宽度多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有时可造成梢枯现象。春末病斑表皮破裂,病菌溢出,开始传播。夏季溃疡多于夏末发生,在当年的嫩枝上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以后病斑变褐色至紫黑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夏季溃疡的病斑不易扩展,并且会很快干枯,故传病作用不大。
果实发病,果面产生暗紫色、圆形、中央稍凹陷的病斑,边缘水渍状。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黄白色黏质物,干燥时常发生裂纹。
(2)霉斑穿孔病。侵染叶片、枝梢花芽和果实。叶片上病斑初淡黄绿色后变为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6 mm。病斑最后穿孔。幼叶被害时大多焦枯,不形成穿孔。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污白色霉状物。侵染枝梢时,以芽为中心形成长椭圆形病斑边缘褐紫色,并发生裂纹和流胶。果实上病斑初为紫色,渐变褐色,边缘红色,中央渐凹陷。
(3)褐斑穿孔病。侵害叶片、枝梢和果实。在叶片两面发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1~4 mm,边缘清晰并略带环纹,外围有时呈紫色或红褐色。后期在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状物,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病斑穿孔的边缘整齐,穿孔多时即行落叶。在新梢和果实上形成褐色凹陷、边缘红褐色病斑,上生灰色霉状物。
3.病原
(1)细菌性穿孔病菌。病原为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pruni(Smith)Dye.],属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病菌发育最适温度24℃~28℃,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10~13d,在枝条上溃疡组织内可存活1年以上,细菌在日光下经30~45 min即死亡。
(2)霉斑穿孔病菌。病原为嗜果刀孢菌[Clasterosporium carpophilum (Lew.)Aderh.],属半知菌亚门刀孢属。菌丝发育最适温度为19℃~26℃,最低温度5℃~6℃,最高39℃~40℃,孢子在5%C~6C即可萌发进行侵染。
(3)褐斑穿孔病菌。病原为核果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circumscissa(Sacc.)Liu.&Guo.],属半知菌亚门假尾孢属真菌。
3.发病规律
(1)细菌性穿孔病。病原细菌在枝条病组织内越冬,主要是在春季溃疡斑和秋季感染未表现症状的部位越冬。第二春随气温上升,潜伏在组织内的细菌开始活动,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及果实的皮孔等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可发生多次再侵染。叶片一般于5月发病,梅雨季为发病盛期,夏季干旱时病势进展缓慢,至秋雨季节,又发生后期侵染。果园又有大量细菌扩散,通过腋芽、叶痕侵入。病菌潜育期因气温高低和树势强弱不同而不同,当温度在25℃~26℃时,潜育期约4~5d,20℃时为9d,19℃时为16 d;树势强时潜育期可长达40d。温暖、雨水频繁或多雾季节适宜于病害发生,树势衰弱或排水通风不良以及偏施氮肥的果园发病都较重。品种间以晚熟种玉露、太仓等发病重;早熟品种如小林等发病较轻。
(2)霉斑穿孔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被害枝梢或芽内越冬。第2年春季病菌借风雨传播,先侵染幼叶,产生新的孢子后,再侵染枝梢和果实。病菌潜育期因温度高低而不同,日平均温度达19℃时为5d,1℃时为34d。低温多雨适于此病发生。
(3)褐斑穿孔病。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中越冬。菌丝体也可在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春随气温回升和降雨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枝和果实。低温多雨适合病害发生。
4.防治技术
(1)加强果园管理。冬季结合修剪,彻底清除枯枝、落叶、落果等,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菌源。注意果园排水,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果园湿度。增施有机肥料,避免偏施氮肥,使果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2)喷药保护。早春桃树萌芽前喷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1:1:100的波尔多液;在5~6月可喷射2%春雷霉素(加收米)水剂500倍液+45%咪鲜胺(施保克)水乳剂1 500倍液1~2次,对三种穿孔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硫酸锌石灰液对细菌性穿孔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配方为硫酸锌0.5 kg,消石灰2kg,水120 kg。
(3)避免与核果类果树混栽。在以桃树为主的果园,应将李、杏等果树移植到距离桃园较远的地方。
五、桃流胶病
1.发生与为害情况
桃树流胶病是当前桃树上普遍发生的病害,而且发病严重,特别是管理粗放和树势衰弱的桃园,发病株率可达90%以上,此病严重削弱树势,影响产量、品质,重者导致死枝死树,威胁着桃树的生产和发展,也是最令果农头疼的一种病害。
2.症状识别
桃树流胶病主要为害桃树主干、主枝及枝杈等部位,严重时小枝条和果实也可被害。发病初期,枝干部位出现肿胀,后期不断从皮孔或伤口处分泌出半透明胶状物,颜色逐渐变为褐色,最后变成棕褐色硬质胶块。严重者病部反复流胶,形成溃疡,同时易被腐生菌再侵染。流胶严重时,树势衰弱,叶片变黄,枝干或全株枯死。
果实发病,由果核内分泌出黄色胶状物,溢出果面,病部硬化,重者出现龟裂,影响发育,失去食用价值。
造成桃树流胶的原因很多,如遭受病虫为害,施肥不当(缺肥或偏施氮肥)、土质黏重、排水不充分,夏季修剪过重,定植过深,连作及遭受雹害、旱涝、冻害、日灼、机械损伤等,都会造成桃树的流胶。
3.发病规律
桃树流胶病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在4~10月都可能发生,5~9月为害最重。在早春树液流动旺盛即气温15℃以上时开始发病,25℃左右温度及雨水较多时病情严重,入冬以后病情减轻。
桃流胶病发生与树龄、树势、栽培管理水平、温湿度等条件关系密切。树龄大的发病重,幼龄树发病轻。
黏壤土、瘦瘠土壤和酸碱过重的果园容易出现流胶病。综合管理水平低或者病虫害严重的桃园发病重。
4.防治技术
(1)及时做好清园工作。冬前或开春后清理果园,将受害枝梢及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刮除流胶硬块及腐烂组织,消灭菌源。
(2)加强综合管理,增强树势。多施有机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中后期控制氮肥。合理负载与修剪,保持稳定的树势。改良土壤,盐碱地要注意排盐。合理修剪,减少枝干伤口,避免桃园连作。
(3)调节修剪时间。通过调节修剪时期,生长期轻剪,及时摘心疏除部分过密枝条。主要的疏枝、短截、回缩修剪,调到冬季落叶后进行。
(4)主干刷白。冬夏季节进行两次主干刷白,防止冻害、日灼和病虫害,防止流胶病发生。
(5)化学防治。
①萌芽前喷药保护。桃树发芽前,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死越冬后的病菌。
②刮除病疤涂药防治。
发现流胶及时刮除并涂药保护,最适期为树液开始流动时即3月底,先用刀将病部干胶和老翘皮刮除,并用刀划几道,然后进行涂药保护,可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70%甲基托布津、50%退菌特与50%硫悬浮剂的1:5 混合液,以及30%腐烂敌与50%FA旱地龙混合液涂抹,严重的间隔7~10d再涂抹1次。以后随发现随涂抹防治。
③生长季节及时用药防治病虫害。
于3月下旬至4月中旬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施72%农用硫酸链霉素4 000~5 000倍液、50%多菌灵800~1 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 000~1 500倍液等药进行防治。5月上旬至6月上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是侵染性流胶病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在每次发病高峰期前夕,选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粉剂800倍液喷洒防治,每隔10~15d喷1次,连续防治3~4次。应注意加强对天牛、桃蛀螟幼虫、卷叶蛾幼虫、梨小食心虫,桃蝽象等害虫的防治。
(作者: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