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守令铨选疏
冯时行
冯时行(110—1163),字当可,宋恭州巴县洛碛(今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人。早年往居缙云山读书,晚年又去缙云山讲学,故自号缙云、缙云子,人称缙云先生。他命运乖蹇,一生坎坷,本来是状元及第,因无钱向权臣蔡京“贿拜”,状元资格被取消,只以进士身份出仕。历任今重庆奉节、万州,四川崇庆、丹棱、仪陇、汉源、彭州等地官吏,最后官至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公事。他忧国伤时,力主抗金,反对投降,被宋高宗和秦桧两次罢官;他体察民生疾苦,关怀百姓生活,“有惠政”于民;他又是学者兼诗人,著有《易论》二卷(已佚),诗文集有《缙云集》四十三卷,今仅存四卷。
臣窃谓于民至亲,莫如守令。守令之选,难得其人。当今铨选所行,并依格法。格法所当与,虽庸谬之资,有司不得而夺;虽循良之才,有司不得而与。“天下论者皆言,欲救其弊,莫若任人,或使内外荐扬,或令主者铨择。然风俗弊坏,为日既久,奉公竭节,盖鲜其人。或恐铨择任情,荐扬非实,诚无益于救弊,徒妄至于纷纭而已。
臣愚愿陛下谨择监司,勿以轻授。监司,陛下耳目之臣也,苟得严明督察之才,风采—路,黜陟其廉污,废置其贤否,下吏有所矜式,小民有所告诉,则虽万里之外,如在咫尺之前。州县非才,诚非所患。四自军兴以后,民力凋敝,重以渔扰,民愈不堪。”守令之多,陛下岂能为民尽择?今天下监司不过数十人耳,少加简拔,不患无才。”陛下付授之际,往往亦将视其资格之高卑,不复论其人才之可否,健者以趋期会为急,懦者以不生事为贤,至于刺举精明,使州郡望风畏肃者,未之见也。
陛下爱民如子。民,国之本也;守令虐民,国之巨蠹也;监司,刺举守令之精鉴也。伏惟少留圣虑。
(选自《宋代蜀文辑存》辑录《名臣奏议》卷一四三)
【注释】
(1)守令:指太守、刺史、县令等地方官。《新唐书张九龄传》:“臣愚谓欲治之本,莫若重守令,守令既重,则能者可行。”铨选: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除最高级职官由皇帝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凡经考试、捐纳或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均须到吏部报到,听候依法选用,称为铨选。铨,考量,量才授官。
(2)至亲:最亲近的人。
(3)格法:规定之法。
(4)当与:依法应当给予的。庸谬之资:庸碌之人。有司:各有专司的官吏,即负责选官的上级官员。
(5)循良之才:官吏守法而有治绩的人。
(6)荐扬:荐举、推荐。主者:主持者。铨择:考察选择。
(7)竭节:尽节、忠于职守。鲜:少。
(8)诚:真实、真正。徒妄:白费力气。徒,空;妄,虛。纷纭:议论纷纷。
(9)监司: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
(10)风采:美好的举止。指监察官一路秉公执法。黜陟:免除或提升。黜,罢免。陟,升官。废置:废弃或安置。贤否:好或坏的官吏。否,坏、恶之意。矜式:敬重和取法
(11)非才:庸才、无能之辈。患:忧虑。
(12)军兴:举兵抗金。渔扰:用不正的手段去谋取、侵扰。
(13)少:稍微。简拔:考察选拔。简,检查。患:怕。
(14)付授:交付、授予,即授权。期会:约会。刺举:刺探举报有关官吏的过失与恶行。望风:自远处瞻望其人行事。畏肃:怕其威严。
(15)巨蠹:巨大的害虫。蠹,害虫。
(16)精鉴:精明的鉴定人。
(17)伏惟:虔诚地希望。惟,想、愿望。圣虑:皇上的思虑。
【阅读提示】
“民,国之本也;守令虐民,国之巨蠹也。”为此,冯时行在给皇帝的上“疏”里提出慎选监司的主张,即严格挑选监察官员,以监督地方官吏的廉、污、贤、否。这些监察官员应该具备“严明督察之才,风采一路,黜陟其廉污,废置其贤否”“刺举精明”的智慧和胆略,以达到“小民有所告诉”、“州郡望风畏肃”、“下吏有所矜式”的效果。这样,才能富国强兵。早在八百多年前,冯时行提倡的这一“治吏”的方法,表现了他的“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对于我们今天反腐倡廉也还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
见张魏公二首
冯时行
(一)
危机易蹈退难安,进退如公地最宽。
忧国忧家双鬓白,通天通地一心丹。
久虚海宇苍生望,专结庭帏彩绶欢。
终始哀荣情罔极,谁云忠孝两全难?
(二)
四海于今望治安,当头退避也应难。
是非历历开新听,变化纷纷入静观。
孰把后图歌寤枕,再将前事倚危栏。
重拈今古看奇特,幸记尘冠久不弹。
【注释】
(1)张魏公:即张浚(109—1164),字德远,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徽宗时进士。高宗时曾任知枢密院事,出任川陕、京西诸路宣抚处置使,力主抗金,重用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将领。秦桧主议和,张浚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完颜亮攻宋,重被起用。十一月,由判潭州改判建康府。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孝宗即位,召见张浚,封魏国公,任江淮宣抚使。隆兴元年(1163),张浚曾向孝宗推荐冯时行“可备近臣”。
(2)危机:国家危机,指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完颜亮攻宋。易蹈:容易重复。蹈,因袭。退难安:指张浚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又被起用。
(3)公:张魏公,张浚。地:天地。
(4)虚:空,缺。海宇:海内。此句是说空缺主战之人已很久了,老百姓盼望抗金主战之人。
(5)专结:专门巴结。庭帏:朝廷宫闱,指皇帝身边之嫔妃近臣。彩绶:彩色的系印纽的丝带。指奸佞官吏。
(6)罔极:古时特指父母对子女的恩德,以为深厚无穷。《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此指朝廷给予的恩德非常深厚,因此常怀哀荣之心。
(7)此句是说张魏公做到了忠孝两全。
(8)此二句是说在全国盼望抗金胜利、取得太平之时,张浚不愿出山重挑抗金重担也很困难。
(9)此二句是说张浚只好不管对他重新起用抗金的纷纷议论,采取静观的态度。
(10)后图:后来的事。歌:唱,念叨。寤枕:犹言日夜。寤,睡醒。枕,睡时。
(11)前事:以前之事。指张浚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之事。倚危栏:放置在高栏之上,即束之高阁。倚,靠。危,高。
(12)重拈:重新拾起,重温。
(13)尘冠:积满灰尘之官帽。弹冠:整洁官帽,将要做官。此句是说幸好皇帝还记得张浚曾经久被闲置,不被重用。
【阅读提示】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孝宗即位,封张浚为魏国公之时,冯时行在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公事任上,不可能“见张魏公”。因此,此二诗应作于张浚被封魏国公之后,当为寄赠之作。
其(一)写张浚面对不断出现的国家危机,无论进(被重用)退(被排斥)都以国家利益为重,心地自宽。以致“忧国忧家双鬓白”,唯有“通天通地一心丹”的报国之心。眼见投降派的弹冠相庆,他只有报答朝廷厚恩之深情,做到忠孝两全。
其(二)写张浚不管是非议论,不顾个人受到的不平待遇,也不管今后人们如何评说,一切以“四海望治安”为重,一当皇帝“幸记”起他而给他“弹冠”之时,立即扛起抗金的重任。
这两首诗言辞亲切、委婉情深,在忠奸的对比中高度赞扬了张浚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以及一切以国事为重的忧国忧民之心的高风亮节。
金堂南山泉铭乔序
蒲国宝
蒲国宝,生卒年不详,重庆市璧山县蒲坎坝(今蒲元乡)人。南宋开禧(1205—1207)年间进士第一,是宋代重庆的又一名状元。兰陵钱治尝作《南山泉记》,实仁宗天圣四年,距今盖一百二十有年也。钱又夸大其言,以谓陆羽作《茶经》第水之品三十,张日新《煎茶记》又增其七,毛文锡作《茶谱》又增至三十有八,金堂南山泉当不在兰溪第二水下。然前之三人足迹曾不—履此地,宜皆不为所赏鉴,故此泉湮没而无闻,方可叹也。
先朝时,家恬户嬉,—时人士,往往多以卜泉试茗相夸为乐事。至靖康后,天下骚然,苦兵生民困于征徭,邑中之黔惴然,以货泉供亿,县官不给,为恐泉不甘否,何暇议耶?黄君才叔北方之修整士也,绍兴辛西于南山之南,手披荆棘,锄其荒秽,卓江山景物之会,作屋十余楹,极幽居之胜,而岩窦之间泉之湮者,复达引之庭除,其声涓涓。遇暇日,余率二三宾朋,登君之堂、洗心涤虑,便觉烦暑,坐变清凉,酌为茗饮,则又必甘可爱,诚如治之言者。余以是知物之兴废通塞,亦自有时,何独一-泉耶?是不可不铭。铭曰:峡水东注,鹤峰北峙,幽幽南山,为国之纪。自冽彼泉,出于岩底。清新香洁,酌之如醴。吾侪小人,岂曰知味。宜洁而甘,即为佳水。近世钱治,盖尝品第。方之兰溪,不在第二。陆羽既远,无复为纪;日新、文锡,兹亦已矣。今之易牙,未知孰是。一泉小物,隐而弗示。不有奖鉴,孰发其闷。勒铭山阿巴,以告吾类。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全蜀艺文志》卷四十四)
【注释】
兰陵:古县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南兰陵镇。钱治:姓钱的地方官。
宋仁宗:赵祯。天圣四年:即公元1026年。
陆羽:733—804,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嗜茶,深研茶道,著有《茶经》一书,被视为“茶神”。
家恬户嬉:家中安静或宾客盈门,嬉闹之时。
卜泉试茗:选择泉水泡茶。
靖康:宋钦宗(赵桓)年号,即公元1126—1127年。
黔:黔首,指老百姓。
亿:亿万,泛指极大之数目,以言“征徭”(赋税)之繁重。
甘:通“干”,干枯、枯竭。
修整士:农村技艺匠人,指木工、石工、泥工等。
绍兴辛酉: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一年,即公元1141年。
卓:卓越、优秀。
楹:量词,房屋一间为一楹。
岩窦:岩孔。
宓甘:宓(bi),芳香;甘,甜。
治:钱治,《南山泉记》的作者。
铭:在器物上刻上文字,以志不忘。
酌之如醴:饮之如甜酒一般。
方之兰溪:比之于兰溪的水。
易牙:春秋时齐桓公宠幸的近臣,长于品味、调味。
闷:闭塞幽秘。
山阿:山石。
【阅读提示】
金堂南山,在今璧山县城南大约50公里处。本文分“序”和“铭”两部分。“序”说明写“铭”的目的在于:南山泉水质甘甜而“湮没无闻”,作者深知“物之兴废通塞,亦自有时”,即需伯乐的赏识,进行宣传。所以,为了让世人了解南山泉的美质,他“不可不铭”,写下这篇文章。“铭”文则以骈文的形式盛赞南山泉“酌之如醴”的清新香甜。而品茗专家陆羽、张日新、毛文锡已远离人世,今之易牙也不能品其优质,他只好“勒铭山阿”,“以告吾类”了!
这篇文章是蒲国宝留存下来的唯一的文章,深深地表现了他对乡土的热爱之情。
(作者:周勇 傅德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