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魔芋绿色栽培技术》 | 第四章 魔芋主要病虫草害及防治 第一节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发布日期:2020-05-14 17:35 来源:重庆出版社

经研究鉴定,我国魔芋病害种类共有12种。其中,细菌性病害2种:魔芋软腐病、细菌性叶枯病;真菌性病害7种:魔芋白绢病、枯萎病、炭疽病、根腐病、白纹羽病、轮纹斑病、紫腐病;生理性病害2种:魔芋叶烧病、黄白化病;此外,还有魔芋病毒病。当前的主要病害为魔芋软腐病、白绢病。

一、软腐病

魔芋软腐病一般是6月~7月开始发病,7月~8月为盛发期,高温多雨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如果种芋或土壤带菌,一般是种芋先腐烂,然后向上蔓延到叶柄维管组织,散发出酒臭味,但气候条件不同有时表现不同。

如果种芋带菌,播种后芋块先发生水渍状暗褐色不定形病斑,逐渐向内扩展,使魔芋内部白色组织变成灰白,有时为黄褐色湿腐,球茎软腐成黏稠糊状,有大量菌液溢出。如果土壤带菌,病菌通常先在根基部感染,再往地上部分蔓延,初期感病植株从外观上无异常,内部逐渐通过导管由下往上自叶柄一侧形成水渍状纵长形病斑,病斑随即凹陷成沟槽状,内部组织软腐,向外溢出菌液,散发酒臭味,不久从基部向一边倒伏,俗称“半边疯”。病情进一步扩大至地下球茎软腐。

有的病株发病于叶柄或叶轴,初期表现为水渍状的椭圆形病斑,随后即向上向下快速扩展,形成沟槽状病斑。温度条件如果适宜,一般2天~3天植株就会倒伏。魔芋叶片感病,初期发生水渍状墨绿色不规则病斑,扩大后,叶片组织软腐。

由于软腐病病菌可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并存活较长时间。因此,防治该病应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防治害虫和化学保护,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选育无病种芋,并对之进行消毒处理

贮藏前和播种前认真做好消毒处理。留种的魔芋球茎在挖出之后要晾晒2天以减少水分20%~30%(表面黑褐色,干燥),然后用高锰酸钾和甲醛进行混合(每处理500千克种芋需500克高锰酸钾、1000毫升甲醛)熏蒸48小时,之后再次晾晒1天~2天,最后埋放在干燥的草木灰中贮藏(目前最佳的处理方式)。

播前可再次重复上述熏蒸和晾晒的方法处理,如种芋表面干燥未见其他腐生性微生物,也可省去播前处理。

2、做好播前土壤消毒处理

播前整地时将草木灰和生石灰(每亩地需1000千克的草木灰和100千克的生石灰)旋耕到土壤中,以改善土壤疏松度、调节酸碱度、杀灭一部分有害微生物;假如草木灰或生石灰不易获得,可用氰氨化钙代替,每亩地撒施50千克氰氨化钙,然后旋耕,开沟后使用45%石硫合剂一袋(波美度为3,约400克/袋),兑水10千克进行厢面消毒,沟底撒施毒死蜱颗粒剂。然后再摆放魔芋球茎。

3、加强遮阴、轮作与地面覆盖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魔芋与天麻等中药材轮作,不要与茄科、十字花科作物轮作;魔芋喜荫,可采取与玉米、高粱、油茶林、杨树林等间套作的方式,避免阳光直射,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地面覆盖物可在5月底利用41%草甘膦除草(不要用含有其他除草剂成分的草甘膦,否则会引起严重的死苗现象),1个星期后,利用雨天,一亩地撒播0.5千克白三叶草或红三叶草种子,以利于出苗,白三叶草植株不高,可有效覆盖地面,起到降低地温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地面覆盖物,其他植物容易造成与魔芋争水争肥,不利于魔芋生长和膨大。

4、高垄栽培,严格控制追肥

根据魔芋生长特性,在栽培魔芋时,需要高垄栽培,一方面利于排水、透气,另一方面挖收方便。在魔芋管理过程中,尽量不要施追肥,万一生长不良需要追肥,一定要在下雨天,冒雨撒施,这样快速融化便于魔芋根系吸收,不会造成局部浓度过高而导致魔芋根系烧伤,另外可在喷施多效唑时添加一定量的磷酸二氢钾,可补充一定钾肥和磷肥。切忌泼浇未腐熟的人粪尿、畜禽粪便,这样会增加病菌入侵机会,一般会造成魔芋大片死亡,因为局部氨浓度过高,魔芋根系受伤,病原菌很容易侵染进魔芋球茎。

5、及时拔除发病植株

在田间发现病株后,连着球茎、周边病土等一起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田间再侵染,并用石灰处理病穴。这一措施对减少田间病原非常有效。

6、化学防治

(1)为了确保魔芋远离土壤中病菌,尽量将魔芋与病菌隔离,采取的策略就是魔芋种芋包衣技术:将高锰酸钾与甲醛混合熏蒸后的魔芋种芋晾干后,在药剂中浸泡10分钟【药剂配方:爆石灰膏30%(按生石灰的质量比计算)、红黏土30%、草木灰将近40%、硫磺0.5%、三氯均三嗪0.1%、多菌灵0.1%,制成细粉,调制成浆状;然后将种芋浸泡其中】,播种后,外层药剂可杀灭所接触土壤的病菌,且一直起着防病保健作用,土壤残存的病菌一直处在相对隔离和不易扩散的状态中,在换头期以前,基本上切断了种芋与病菌的接触机会和传播机会,从而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

(2)对初始发病植株,可采用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混合氟啶胺1000倍液灌根,假如依然不能遏制,最好连病土一起挖走,烧毁或深埋。

7、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来解决魔芋软腐病问题刚刚起步,与其他作物的生物防治相比还有很多不足,目前已报道的魔芋生防菌也没能走向市场应用阶段。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筛选的生防菌本身不是魔芋根际优势菌,施用到田间后,其种群数量很快下降并恢复其在魔芋根际生态位中的自然地位,导致防效不好;(2)现在的生防菌剂多为单一菌株,少有联合不同生防菌的优势,难以在魔芋各个生育期均发挥较强的抗病效果;(3)在不同地区防效表现不稳定,主要是生防菌对土壤pH值、土壤类型等适应范围较窄。

二、白绢病

随着魔芋栽种面积的增加,魔芋白绢病的发生和危害逐年加,轻则减产、重则绝收,严重影响了魔芋种植业的发展和产业化。

病害发病部位主要在接近地表1厘米~2厘米的叶柄基部。发病初期,叶柄基部近地面处出现水浸状不规则暗褐色小斑点,然后逐渐变褐腐烂,呈湿腐状。3天~5天后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多为辐射状,边缘尤为明显。7天~10天菌丝在叶柄基部扩展成一圈,病斑外缘呈半透明水渍状。叶柄病部组织逐渐软腐下凹引起折断。在腐烂部位,可见其上布满有光泽的白色绢状菌丝体,呈放射状向四周延伸,并在表面或基部附近形成菌核。菌核初期为白色,表面粗糙,直径2毫米~3毫米,后逐渐变为淡黄色至茶褐色,表面平滑,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毫米左右,形似油菜籽。发病后期,植株从基部腐烂处折断倒伏,严重时田间成片倒伏。

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种芋、病残体、杂草、堆肥以及作物根际越冬,并成为次年初次侵染来源,带菌种芋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发病部位产生的菌丝体可沿土表或通过病株与健株接触,进一步蔓延传播、扩散,病菌可借助雨水或中耕操作进行传播,菌核也可随灌溉水漂流或农事操作而扩散。据调查,田间病株出现后,病株周围土壤中的菌丝沿土壤裂缝或地面蔓延,一般可延伸20厘米~40厘米以上,侵染周围健株引起发病(图4-2)。当土表干燥时白色菌丝向土壤深处延伸,深度达20厘米。

白绢病的发生时期稍迟于魔芋软腐病,大田6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9月高温高湿季节发病重,特别是平均气温25℃~28℃,遇雨后转晴更容易流行。

1、农业防治

采用以魔芋病害综合防治为主的魔芋健身丰产栽培技术,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第一是引进和选育高产抗病新品种,是控制病害发生流行的根本途径。目前生产上主要种植的花魔芋,因长期种植无人提纯和选育,品种性退化、抗病性降低。在病区应选育抗病性强、膨大性好,葡甘露聚糖含量高的优良新品种。

第二是确定种植区域。如秦巴山区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伏期气温高,干旱严重,昼夜温差小,植株抗病性低,容易发病,白绢病发病率在16.87%~21.5%。海拔700米~1100米地带,气候温暖潮湿,适宜魔芋生长,发病率低,病株率在6.87%~13.6%。海拔1100米以上地区气温较低,多数时节满足不了魔芋喜温暖的要求,造成生长缓慢、产量低。海拔700米~1100米的区域为适宜种植区域。

第三是建立种芋基地。魔芋种不宜远距离调运,运输中种芋相互挤压和摩擦易形成伤口,有利于病菌入侵,同时在调运过程中容易发生冻害而烂种。各县区和主产乡镇,应在种植区域,就近建立种芋繁育基地,实行统一供种,保证种芋规格和质量,避免种芋带菌。

第四是实行轮作倒茬。魔芋连作地块病害严重,特别是水肥条件较好的连作发病更重。生产上可将魔芋与禾谷类作物轮作种植,以减少田间菌源量,轮作的周期一般为3年,若魔芋间作小麦,小麦成熟期魔芋尚未出苗或正出苗,收获后留下的残茬利于土壤改良和增加有机质。

第五是推行间套遮阴。魔芋喜阴、怕强日光直射,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可较好满足这一生理特性。据试验,纯种魔芋白绢病病株率为15.42%,间作玉米后病株率只有4.56%~7.98%,推行魔芋与高秆作物玉米间作,既缓解粮食经济作物争地矛盾,又降低魔芋发病率。

第六是拔除病株。魔芋出苗后,经常到田间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间销毁。病穴喷洒5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400倍~500倍液,或撒施生石灰进行消毒,控制发病中心,防治蔓延。

2、化学防治措施

第一是土壤消毒。土壤药剂处理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控制其繁殖。目前,较为经济有效的办法为在整地前撒施生石灰750千克/公顷~1500千克/公顷,撒匀深翻,7天后播种。防治地下害虫可用90%敌百虫1.5千克/公顷~3.0千克/公顷,拌细土450千克均匀撒施田间,翻耕入土。

第二是种芋处理。在播前选种和晒种的基础上,用64%杀毒矾或46%氢氧化铜500倍液浸种20分钟~30分钟,也可用饱和石灰水清液浸种12小时,晾干后播种。

第三是大田防治。大田防治可选用一药多治的药剂。据试验,杀毒矾、嘧啶核苷类抗生素、科博、46%氢氧化铜、消菌灵、甲霜灵防效较好,1公顷用量对水750千克并加1.5千克~3.0千克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也可在出苗后用农抗120灌根,或植株散盘后喷施。为提高防效,可采用以村为单位,统一机械,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连片防治,将病害控制在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