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下午3时。
重庆市解放碑,某宾馆多功能厅。
经过一番布置,这里成了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的临时演播室。
著名考古学家郑若愚教授端坐在专家席上。
满头浓密银发,两条粗壮白眉,衬着一张古铜色的国字脸,再加上一袭紫色对襟短袖衫,让这位年过花甲的学者显得仪态高贵,超凡脱俗。
他刚去北京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中午才回到重庆。节目组曾派车去机场接他,但他坚持让女儿送他去宾馆。昨天,专家小组已对入围文物进行了真假鉴定,他没能参加,只在电话上听人家简略地介绍过那个国宝级的神秘文物。
此刻,主持人已经说完开场白,第一位持宝人款款走上台来。
郑教授发现自己的手心在发热冒汗,心跳明显加快,呼吸也急促起来。
他紧张地看着年轻人怀里抱着的那个黑色匣子。
年轻人中等身材,长得结实精悍,走在台上,步态从容,气定神闲,棱角分明的脸上带着一副冷峻的神色,让人不敢亲近。
当年轻人打开匣子,从里面捧出一具黑色的石器时,郑教授感到自己内心深处某个坚硬的壳被打开了,他甚至能听到那清晰的碎裂之声。那是一个虎形器!
——它终于出现了!
自从美国回来,郑若愚教授就一直把对巴人历史、巴人文化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学术重点,尤其是对“巴人图语”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十分重大的突破。
但他寻遍所有出土的巴人文物,都没发现有石雕虎形器。传说没有得到证实!
而眼前这只,是否就是他所期待的那个虎形器呢?那上面是否如童教授猜测的那样刻有神秘图符?
听到主持人叫出自己的名字,郑教授定了定神,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走到台上。他首先注意到那个形状颇为怪异的木匣。拱形盖,平底,外形像是一具棺材。匣子是由一段原木一剖两开,内空竟是比着石虎挖成,上下两瓣,各有一个恰到好处的虎形凹槽,合在一起,正好是一个石虎的内空。非常精致的漆工,外黑内红,正是远古时期典型的红黑两色。匣子侧面一个不起眼的凹痕引起了他的注意,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那是一个圆形的印章,某个远古显赫家族的族徽,这在出土的巴国文物上曾经出现过多次。
仅这只匣子,就已经是一个价值连城的上古文物了!
然后,他才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捧起那个沉甸甸的石虎。他期待这是一件浑身暗藏神秘信息的信符,是他多年来魂牵梦绕的巴人圣物!
此时,躺在他手上的,是一个二十多厘米长的石制虎形器,整体呈长方形,虎头和四腿微微凸出,腰部略略下陷。咧开的阔嘴,两边是森森虎牙,正中却凿了一个深深的圆洞,内大外小。虎尾雕成一个贴着屁股的圆圈,像个e字,圆圈外围刻有细细的毛纹。眼、耳、嘴均以单阴线刻饰,细致灵动;虎身则用流畅的卷云纹象征虎斑。做工精致,造型大方。虎身凸出部分大概由于摩挲把玩所致,颜色沁黑,黑里透出明光;而凹进部分则呈青灰色,尤其是那些生动细致的曲线,被青灰色衬显得玲珑剔透,动感十足。
翻过身,老虎的腹部是一面平板,上面正如他所期待那样,刻有两排似图非图、似字非字的符号,图形生动夸张,线条简洁流畅。乍一看到这些符号,教授只觉脑袋“嗡”的一声,随即一阵眩晕,感到面部有些发麻,明显缺血。
“巴人图语”——来自巴人先祖的手笔!
郑教授稍稍回过神来,仔细看去,这并不是童恩正教授给他的那幅,图语内容完全不同。但他可以肯定,如果传说是真,这就是那五只石虎之一,而两幅图语的内容应该是相互关联的。
漂亮的主持人露出精致的笑容,在一旁轻声提示。“郑教授?”
“啊?”
郑教授觉察到自己的忘情失态,立即舒出一口气,缓缓说道:“不错!这是一尊虎形器,应该是出自远古巴国,2300年以上的历史了。虎形器是由非常坚硬的黑色玄武石精雕而成,气韵生动,浑然天趣,品相尤其高贵。真是不可多得的远古石雕艺术珍品。”
“是么?”主持人兴奋地说,“请您给出一个市场参考价吧!”
郑教授摇摇头,缓缓说道:“真是抱歉,我没法提出一个具体的价格,因为它是无价的。据我所知,目前出土的巴国石雕艺术品十分稀少,而达到如此精美高贵的,可以说这是目前唯一仅见的。不仅如此,巴人号称虎族,虎是巴人的图腾物,这里面还含有十分丰富的宗教与文化内涵。在当年,这大概是巴国王族祭坛上供奉的圣物。”
郑教授一席话,让台下观众听得目瞪口呆。过了好一阵,才如梦初醒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郑雯从机场接到父亲,就直接来到宾馆。此刻,她也坐在观众席上。由于父亲的影响,加上自己本身也是一个考古工作者,郑雯对巴国文物有一种近乎天性的爱好和天才般的鉴赏力。就连父亲,也是很尊重她的意见的。这也就是她今天要亲自送父亲到鉴宝会现场的原因。远远地见到石雕虎形器,再加上父亲的一番鉴定意见,她已是怦然心动了。
对于内行来说,听到台上郑教授的一番话语,简直就是如雷贯耳。但在前面一排的中间位置上,有几个人在那里不时交头接耳。这让她极为反感,同时也引起了她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