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肉兼用牛品种
1.西门塔尔牛
(1)原产地及其分布 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及德、法、奧地利等地,由于中心产区在伯尔尼的西门河谷而得名。早在18世纪,该牛就因其良好的乳、肉、役三用性能突出而驰名。目前该牛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牛品种之一。
(2)外貌特征 西门塔尔牛被毛黄白花或红白花,但头、胸、腹下和尾帚多为白毛。头较长,面宽;角较细而向外上方弯曲,尖端稍向上。颈长中等;体躯长,肋骨开张;前后躯发育良好,胸深,尻部宽平,四肢结实,大腿肌肉较为发达;乳房发育良好。成年公牛活重为800~1200kg,母牛600~800kg。
(3)生产性能 西门塔尔牛乳、肉用性能均较好,欧洲诸国该牛年平均产奶量达3500~4500kg,乳脂率为3.64%~4.13%,在瑞士平均泌乳量为4070kg,乳脂率3.9%。该牛生长快,平均日增重0.8~1.0kg以上,公牛育肥后屠宰率为65%左右,胴体肉多,脂肪少而分布均匀。成年母牛难产率低(2.8%),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总之,该牛是乳肉兼用的典型品种,受到许多国家的欢迎。中国目前有3万余头西门塔尔牛,核心群平均产奶量已突破4500kg。四川阳坪种牛场77号母牛305d产奶量达8400kg。
我国从20世纪中期开始引进西门塔尔牛,2002年农业部正式认定为中国西门塔尔牛,现在全国已有纯种牛3万余头,杂种牛600余万头,约占全国改良牛的1/3。西门塔尔牛是我国黄牛改良的第一牛种,在改良各地黄牛中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科尔沁草原和胶东半岛农区强度育肥西门塔尔牛,其日增重达1.0~1.2kg,屠宰率为60%,净肉率为50%。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的杂交试验结果见表1-2。
2.三河牛
(1)原产地及其分布 三河牛原产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根河、得勒布尔河、哈布尔河)地区,并因此而得名。三河牛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乳肉兼用型品种,含西门塔尔牛、雅罗斯拉夫牛等的血统。1954年开始进行系统选育,1976年牛群质量得到显著提高,1982年制订了品种标准。近年来三河牛已被引人其他省份,也曾输人蒙古等国。
(2)外貌特征 被毛为界限分明的红白花片,头白色或有白斑,腹下、尾尖及四肢下部为白色;有角,角向上前方弯曲。体格较大,骨骼粗壮,结构匀称,肌肉发达,性情较温顺。三河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1-3。
(3)生产性能 三河牛平均年产奶量为2000kg左右,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可达4000kg,三河牛产肉性能良好,初生重公牛35.8kg,母牛31.2kg;6月龄公牛体重178.9kg,母牛169.2kg。未经育肥的阉牛屠宰率一般为50%~55%,净肉率为44%~48%,而且肉质良好,瘦肉率高。
三河牛耐粗放管理,抗寒能力强。但由于群体中个体间差异较大,无论在外貌或是生产性能上,表现均很不一致,如毛色不够整齐,后躯发育较差,有待于进一步改良提高。
3.中国草原红牛
(1)原产地及其分布 草原红牛是由吉林省白城地区,内蒙古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南部县和河北省张家口地区联合育成的一个兼用型新品种,1988年正式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并制订了国家标准。目前产区有30多万头。
(2)外貌特征 草原红牛大部分有角,且角大多伸向外前方,呈倒八字形,略向内弯曲;全身被毛紫红或深红色,部分牛腹下、乳房部有白斑;鼻镜、眼圈粉红色,体格中等大小。中国草原红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1-4。
(3)生产性能 草原红牛在以放牧为主条件下,第一胎平均产奶量为1127.4kg,以后每胎则为1500~2500kg,泌乳期为210d左右,乳脂率为4.03%;经短期育肥,屠宰率可达50.8%~58.2%,净肉率为41.0%~49.5%。
草原红牛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对严寒酷热的草场条件耐力强,发病率很低。草原红牛繁殖性能良好,繁殖成活率为68.5%~84.7%。
4.新疆褐牛
(1)原产地及其分布 新疆褐牛原产于新疆伊犁、塔城等地区。由瑞士褐牛及含有瑞士褐牛血统的阿拉塔乌牛与新疆当地黄牛杂交育成。
(2)外貌特征 新疆褐牛为被毛深浅不一的褐色,额顶、角基、口轮周围及背线为灰白色或黄白色。体躯健壮,肌肉丰满。头清秀,嘴宽,角中等大小,向侧前上方弯曲,星半椭圆形;颈长适中,胸较宽深,背腰平直。新疆褐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1-5。
(3)生产性能 新疆褐牛平均产乳量2100~3500kg,高的可达5162kg,乳脂率为4.03%~4.08%。产肉性能在天然草场放牧的条件下,于9~11月测定,1.5岁、2.5岁和阉牛的屠宰率分别为47.4%、50.5%和53.1%,净肉率分别为36.3%、38.4%和39.3%。
新疆褐牛适应性好,可在极端温度-40℃和47.5℃下放牧,抗病力强。但还存在体躯较小、胸窄、尻部尖斜、乳房发育较差等不足。
(作者:程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