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池塘科学养鱼实用技术》 | 第二章 池塘环境条件改良 二、调节水质

发布日期:2020-07-22 14:11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一)水质判别

水质好坏是养鱼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水质好坏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水色来对水质做出简单判断,也可以用仪器进行测量。

1.pH值

鱼类安全pH值范围是6~9,最适pH值为7.0~8.5。

pH值高于8时,氨离子转变成氨气,造成鱼类中毒;pH值低于6时,90%以上水体硫化物转化成硫化氢,也可造成鱼类中毒;pH值低于6.5时,虾蟹类血液中的pH值也随之降低,尽管水体中氧气和食物较丰富,但仍会出现浮头、饥饿等现象。

2.透明度

水体透明度反映水体的肥瘦。正常情况下,透明度30厘米左右,水体肥;小于20厘米,太肥;大于40厘米,瘦。

3.水色

鱼池随施用肥料品种与季节不同而呈不同的水色。优良水色具有“肥、活、嫩、爽”的特点。瘦水与不好的水,水质清淡,透明度高。如暗绿色:水面常有暗绿色或黄绿色浮膜,团藻类较多;灰绿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水中蓝藻较多;蓝绿色:天热时水面有黄绿色的浮膜,水中微囊藻、囊球藻等蓝绿藻较多。较肥的水一般呈草绿带黄色,浑浊度较大。肥水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浑浊度小,透明度(25~40)厘米,硅藻、金藻或隐藻较多,是易被鱼类消化吸收的饵料生物,适合养鱼。

(1)水色呈黄绿色且清爽,为好水。该颜色表示水色浓淡适中,水体中的藻类以硅藻为主,绿藻、裸藻次之。

(2)水色呈草绿色且清爽,为好水。该颜色表示水色较浓,水体中的藻类以绿藻、裸藻为主。

(3)水色呈油绿色,为好水。该颜色表示水质肥瘦程度适中,在施用有机肥的水体中该种水色较为常见。水体中的藻类主要是硅藻、绿藻、甲藻、蓝藻,且数量比较均衡。

(4)水色呈茶褐色,为好水。该颜色表示水质肥瘦程度适中,在施用有机肥的水体中该种水色较为常见。这种水色的水体中腐殖质浓度较大,水体中的藻类以硅藻、隐藻为主,裸藻、绿藻、甲藻次之。

(5)水色呈蓝绿、灰绿色而浑浊,天热时常在池塘下风的一边水表出现灰黄绿色浮膜,为坏水。该颜色表示水体的水质老化,水体中的藻类以蓝藻为主,而且数量占绝对优势。

(6)水色呈灰黄、橙黄色而浑浊,在水表有同样颜色的浮膜,为坏水。该颜色表示水体的水色过浓,水质恶化,水体中的藻类以蓝藻为主,且肥开始大量死亡。

(7)水色呈灰白色,为坏水。该颜色表示水体中大量的浮游生物刚刚死亡,水质已经恶化,水体严重缺氧,往往有泛塘的危险。

(8)水色呈黑褐色,为坏水。该颜色表示水色较老且接近恶化。可能是施用过多的有机肥所致,水体中腐殖质含量过多。水体中的藻类以隐藻为主,蓝藻、裸藻次之。

(9)水色呈淡红色,且颜色往往浓淡分布不匀,为坏水。该颜色表示水体中的水蚤繁殖过多,藻类很少。这种水色的水体溶氧量很低,已发生转水现象,水质较瘦。

(10)对于褐色水来说,施肥初期形成的褐色水是好水,中后期从其他水色转变为褐色的水则是坏水。

4.水华

有一定水华的池水属于肥水,对鲢、鳙、白鲫、罗非鱼生长有利,但这样的水中溶解氧含量低,会导致藻类死亡且鱼类易出现浮头,严重时泛池死鱼。因此,在池塘养殖水质管理中需要控制水华的大量出现。

5.池塘下风处的油膜

下风处的油膜同样可以反映水体的肥瘦。油膜多,且颜色呈现日变化(早红晚绿)表明水体较肥;如果油膜是一层长期不散的铁锈色,则表明水体瘦而老,必须换注新水并增加投饵施肥。

6.水体气味

如果池水中浮游生物过多,不能被鱼食用则易衰老死亡。在池塘的下风处可闻到腥味或臭味。此时,应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造成缺氧。

(二)水质调控方法

水产工作者习惯讲:“要想养好一塘鱼,先要养好一塘水”。实际上,底质和水质是相辅相成的,养好一塘鱼不仅要养好一塘水,更要养好一塘底。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质,水质的好坏是底质的表现形式,改善底质是改善水质的基础,底质和水质共同构成水产养殖动物栖息的环境空间和生物、能量、理化因子循环的载体空间。

1.底质调控重要性及判别方法

水体和底质的稳定性、自净能力水平是正确评价养殖水体和底质质量的标准。保持养殖水体和底质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养殖水体和底质的生态系统及生物个体、种群和微生态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水体和底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序顺畅,即水体和底质的稳定性好和自净能力水平高,使水体和底质变成养殖水生动物栖息和生长的良性生态环境空间,才能达到健康、安全、高效的养殖目的。

水体和底质的稳定性、自净能力水平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藻相,藻类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生物量大且活力强,其稳定性和净水力就强;二是微生物相,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降解氨、亚硝酸、硫化氢的能力,是水体稳定的基础;三是理化缓冲能力,如充足的二氧化碳、较高浓度的缓冲物等,都是水体稳定和自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培养优良的水质和底质,关键是提高水体和底质的稳定程度、自净能力水平。以下就此作一简要讨论。

(1)水体与底质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判别:酸碱度和溶解氧是水中最主要的化学因子,其变动状况能够反映出水体稳定程度及净水能力的高低。光合作用越强,酸碱度和溶解氧越高,净水能力越强;而总碱度越高(如正常大于120毫升/升水体),相对缓冲能力较强,此时酸碱度和溶解氧的变幅则较小,水体相对稳定;反之,酸碱度和溶解氧的变幅大,则水体不稳定。判断水质的好坏可参考以下方法(测定早上和中午水体的酸碱度和溶解氧):当pH值变化不超过1而溶解氧在4~10毫克/升时,这是水质稳定的标准,一般不需要进行处理;当pH值变化超过1而溶解氧仍在4~10毫克/升时,此时意味着总碱度不够(可投放碳酸钙或碳酸氢钠,每天投放,直到pH值恢复正常);当pH值变化超过1且早上溶解氧低于3毫克/升、中午溶解氧高于10毫克/升时,意味着藻相开始劣变了,亦即池底开始富营养化,此时建议使用有益微生物处理;若是pH及溶解氧持续走低,则意味着池底开始酸化或老化了,建议使用生物净水剂等处理。

(2)水质调节方法

①施肥:施肥是为了增加水体中的有机物质,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养殖的鱼提供更好的生长发育条件。主要施有机肥和无机肥两种。

a.有机肥料须经充分发酵

春季鱼塘水温较低,水中含氧量相对丰富,合理施用有机肥不仅成本低,而且可以达到很好的养殖效果。鱼塘施用大粪、畜禽粪等有机肥料,必须经过充分发酵。经过发酵腐熟将有机物质分解的肥料施入鱼塘,既可减少水中氧的消耗,又能较快地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还能杀死有机肥料中的病原体。

b.施肥要少施、匀施、勤施

所谓“少施”,即每亩每次施用有机肥几十千克到一百千克;所谓“匀施”,即用水和粪汁全塘均匀泼洒,使鱼塘水色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水面无油膜,透明度保持在20~30厘米,这时水中的浮游生物比较丰富,可以在水中饲养一些鲢鳙鱼来调节水质,这样既可以改善水质,又可以提高产量;所谓“勤施”,即随着鱼类的摄食,每当塘水肥度下降、透明度大于30厘米时,应立即再施肥。

c.因“鱼”制宜确定施肥数量

不是主养鲢、鳙的鱼塘,由于投喂饲料,春季施肥量需相应减少,使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随着气温的上升,塘水肥度会越来越大。精养高产鲤鱼、精养高产草鱼的鱼塘,虽然混养了部分鲢、鳙鱼,但是春天不宜施肥。

d.施肥时间以晴天上午为好

要注意收听(看)天气预报,不在阴天、雨天施肥。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繁殖生长,在连续2~3天晴朗天气的上午施肥,能最快最好地促进微生物增生繁殖,最大限度地降低有机肥料对水质的污染,保证鱼塘物质的良性循环。

②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若鱼塘中有机物和各类生,物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水中的含氧量下降、浮游生物组成不良,就会影响养殖鱼类的生长。因此,要定期换注新水,以免鱼塘水质过肥,始终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③药物:根据常规养殖经验,我们给出七种池塘水质调节办法介绍。

a.改黑水

3~4月份改黑水时,特别注意要杀轮虫(沿池塘周边1米宽喷洒“神威”)。方法一:第1天,用“底福安+亚硝净”;第2天,用“水质保护解毒剂”。方法二:第1天,用“百汇高铜”(或“鱼虾强氯精”或“二氧化氯”);第2天,用“培水解毒降氨宁”;3~4天后,根据水质具体情况施用渔用微生物肥,水质特别浓的加“净水保”,或“净水,保+亚硝净”,或“活力菌素+净水保”。

b.改红水

“第1天,“水质保护解毒剂+亚硝净”;第2天,“过磷酸钙+培水解毒降氨宁或活水底净保”;第3天,根据池塘水质具体情况施用渔用微生物肥。

改红水之前检测水体3项指标(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是关键。根据不同的水质条件调整配方,氨氮过高的加“培水解毒降氨宁”,水体中含亚硝酸盐的加“亚硝净”,pH值高的加“水质解毒修复剂”等。管理重点在于防止由水体缺氧引起的泛塘。尤其注意的是,在未熟练掌握使用技巧或不是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改红水不要使用任何产品。

c.改绿水

第1天,低温时用“鱼虾强氯精+百汇高铜”;高温时用“底福安+亚硝净”;第2天,用“水质保护解毒剂+亚硝净”....第5天,高温时用“活力菌素+净水保”。

d.降氨氮

用“培水解毒降氨宁(或‘底居宁’)+亚硝净”。

e.降亚硝酸盐

用“活力菌素+净水保”或“底居宁+亚硝净”。注意:降亚硝酸盐(或氨氮)的同时要降pH值。

f.调节pH值

pH值高,第1天,用“水质保护解毒剂+水质解毒修复剂”;第2天,用“培水解毒降氨宁+百露汇”。pH值低的,用生石灰。

g.改底

底福安或底福安、底居宁+底居氧或亚硝净”。

④控制温度:适合的水温能促进鱼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常用的控制水温的方法主要有引入适宜水温的水源,保持一定的水位,放养一些浮游植物。不同池塘的实际情况不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3)底质调节方法

①增氧:充足的溶解氧是水质稳定及鱼、虾等水产养殖动物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增氧的目的为:满足鱼、虾等水产养殖动物及池中的所有生物呼吸需要;满足水产养殖动物摄食、消化、代谢的需要,达到健康快速生长要求;

满足所有生物及化学因子良性循环的需要。保持充足的溶解氧意义重大,但事实上我们几乎每个水产养殖水体溶解氧都是不足的,所以增氧是养鱼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缺氧时可通过加开增氧机、泼洒增氧剂及改底药物解决。长期缺氧应分析原因,如是否藻相不佳,增氧能力不足,水位太深,换水、用杀藻药物或投饵量过大等,应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提高增氧效率的办法:改进增氧方式,改用立体式增氧代替单一增氧;提高给氧物质的浓度,改施液体增氧剂代替固体增氧剂,以提高给氧物质的含量,增加给氧效率;使用氧原子含量高的增氧剂,提高氧化能力,降解氨、亚硝酸等还原性物质;使用表面活性剂,降低水体的表面张力,增加氧气溶解速度。

2.培养有益藻类

(1)定向培养有益藻类。硅藻个体较大、易消化、净水能力强,是养鱼池理想的藻类。绿藻在养殖初期及水质不稳定时易出现,可作为硅藻优势种的补充。培育硅藻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接种以硅藻为优势的“肥水”(为茶褐色);开启增氧机等,形成一定的水流;施用肥水育藻剂;非土池(如水泥池或塑膜底层),可放2~3毫米的壤土,以保证水体中含有足够的可溶性的硅酸盐;水位不宜过深,勿施不溶性的有机肥(如鸡粪、黑土等),以防止鞭毛藻类及原生物大量出现;勿单独施用磷肥,防止蓝藻大量出现。

(2)保持丰富的藻类,防止藻类“老化”。一是培养有益藻类藻相。藻类有较强的净水能力,丰富的藻类即保持较高的肥度又是净水的基础。一般认为,鱼池透明度应保持在20~30厘米以上,笔者认为透明度在10厘米左右更好。藻类丰富不仅提高水体的净水能力,而且产氧能力强,同时为鱼类提供良好的饵料。二是防止藻类“老化”。在生产中有时会出现藻类突然死亡,即“倒藻”现象。藻类之所以死亡,与环境突变(如缺氧)及藻类“老化”有关,正常情况下只要营养丰富或水质稳定,特别是不缺氧,藻类一般不会突然大批死亡。防止藻类“老化”的方法:①全池泼洒季铵盐类药物0.3~0.4毫升/米,可絮凝部分“老化”藻类、幼稚藻类不受伤害,第二天再用颗粒增氧剂按100克/亩撒在池底以防底臭,可有效地避免藻类老化。

有些富营养化的池塘高温期根据水质情况每隔7~10天按上述方法使用1次效果较好。②加大增氧力度,并适当地减少投喂量。三是养殖后期藻相处理。养殖后期,池塘容易出现藻类多,有机颗粒(如粪便、有机碎屑)也多,即“又肥又脏”的现象,大量的有机物质(特别是不溶性的有机物)的存在加大了水中氧气的消耗,并大量滋生鞭毛藻类、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等,水体溶氧偏低,氨、亚硝酸等有害物质含量较高,易引起鱼生病及缺氧,是不良的水质。

四是适当补充可溶性有机肥水育藻剂。氨氮、有机物过高不好,但没有也不行,因为藻类、有益微生物需要这些营养素生存,因而保持适当的氨氮、有机物浓度是必需的。在营养不足、藻类老化或新挖池塘放苗初期适当地补充肥水育藻剂也是必需的,但要防止用量过大。肥水育藻剂种类繁多,笔者建议鱼池选用可溶性的有机肥为主的肥水育藻剂为好。

3.正确使用微生物制剂

正确使用优质微生物制剂,可以培养良好的微生物种群,改善养殖环境,增加养殖动物抵抗力,预防病害的发生。

微生物制剂可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降低水体氨、亚硝酸、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有“净水作用”。

②加快有机物分解,促进藻类繁殖,有“肥水作用”。以含有芽孢杆菌、乳酸菌为主的微生物制剂效果明显,可保持水质“肥而不脏”“肥而不老”。

③抑制有害细菌,起防病作用,如含有乳酸菌、链球菌的微生物制剂。

④加快水体净化速度,促进物质循环,主要起稳水作用,以复合菌为主。

正确使用微生物制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微生物制剂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因而改善活菌的生存环境是很必要的。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均是好氧菌,只有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才能繁殖,因而缺氧条件下,不适合使用以上述菌种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光合细菌需要光照、无氧条件,无光或氧气高不利于繁殖,所以良好的水质(如藻类丰富等)中,使用光合细菌作用不大。在正常的水体,光合细菌主要在底层及温跃层上方起作用。光合细菌因其耗氧量不大,阴雨天可以使用,但目前市场上很多光合细菌产品因含有大量的培养基,也不宜在阴雨天使用。又如氨氮、硫化物、有机物等的存在也是部分活细菌繁殖的条件,因此彻底排污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影响净水能力的提高,如水清的池塘易臭就有这种原因。因而适当地减少排污,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适宜的条件是必要的。

②施用活菌制剂的意义等于种庄稼“播种”一样,因而只有在水体中缺少“种子”时效果才明显,如清塘、换水或用药后使用效果好。又如养殖后期,亚硝酸盐偏高,使用各类微生物制剂效果都不好,原因是此时水体中不缺乏“种子”,而是缺少活菌繁殖的条件溶氧。

③活菌的代谢终产物要解决出路,效果才明显。代谢终产物过高时,如硝酸盐过高,反而会促进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又会转化为亚硝酸盐,因而藻类对硝酸盐的利用也会增强活菌的使用效果。如清水施用活菌效果差这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④活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基质或载体,即细菌繁殖的“温床”。池塘中活菌的主要基质是悬浮的泥土颗粒、有机物质,因而适当浑水有利于细菌的繁殖,这也是泥浆水反而不臭的原因之一。

⑤不同的使用空间(或水层),选择不同的产品及使用方法。底臭时除加大底层增氧外,可使用固体活菌制剂;表层水有机质较多时可用麦麸、米糠等漂浮性强的载体与上述活菌制剂拌后泼洒使其浮在水面;水体使用时以溶于水后泼洒效果更明显。

⑥注意活菌的敌害及竞争对象的影响。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都能摄食活菌,这些生物数量多时施用活菌制剂效果不好。藻类与自养型微生物,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有竞争作用,因而藻类过多时不利于这些菌的繁殖。反之,用它们控制藻类的繁殖必须加大用量。

作者: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