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堇菜科)

发布日期:2020-07-18 15:32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399.蔓茎堇菜

【别名】七星莲、匍伏堇、地白菜、野白菜、银茶匙。

【拉丁学名】Viola diffusa Ging.

【分类地位】堇菜科,堇菜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全株被白色长柔毛。地下茎短或稍长;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匍匐茎从叶丛中长出,并在着地的节上长出不定根而生出植株。基生叶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长1.5~6.5cm,基部通常截形或楔形,少浅心形,明显下延于叶柄上部,先端圆钝或稍尖,边缘有细钝齿及缘毛,匍匐枝上的叶常聚生于枝端;托叶有睫毛状齿或近全缘。花小,淡紫色或白色,具长梗,生于基生叶或匍匐枝叶丛的叶腋间,花梗中部有1对线形小苞片;萼片5片,披针形,基部附器短,截形;花瓣5瓣,白色或淡紫色,距长约2mm。果椭圆形,长约7mm,无毛。花期2~5月,果期5~8月。

【分布生境】产于马中咀、白云寺等地。城口、巫溪、巫山、奉节、万州、南川、北碚等区县有分布。生于山地沟旁,疏林下或宅旁较湿润肥沃处。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5~9月采挖。

【药性功能】微辛、苦、寒。归肺、肝经。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止咳。

【主治病症】肝炎,百日咳,目赤肿痛,结膜炎,黄疸,带状疱疹,烫伤,跌打骨折,毒蛇咬伤,疮疡肿毒,乳腺炎。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急性乳腺炎:鲜匍伏堇适量,捣烂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疮毒红肿:野白菜、芙蓉叶各15g,共捶细敷于患处,每日换1次。(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蔓茎堇菜

400.三色堇

【别名】蝴蝶花、蝴蝶梅、游蝶花。

【拉丁学名】Viola tricolor L.

【分类地位】堇菜科,堇菜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40cm。茎直立或倾斜,较粗壮,有棱,多分枝或不分枝;基生叶有长柄,叶片近心形,茎生叶矩圆状卵形或宽披针形,边缘具圆钝锯齿;托叶大,叶状,羽状深裂。花大,两侧对称,直径3~6cm,每个茎上有花3~10朵,通常每花有紫、白、黄三色;花梗长,从叶腋生出,每梗1朵花;萼片5,绿色,矩圆披针形,顶端尖,全缘;花瓣5,近圆形,覆瓦状排列,距短而钝、直;雄蕊5,花药内向靠合;子房上位,柱头球形。果椭圆形,3瓣裂。花期2~7月,果期4~8月。

【分布生境】缙云寺有栽培。各地有栽培,原产欧洲。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5~7月当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药性功能】苦、寒。清热解毒,止咳。

【主治病症】疮疡肿毒,小儿湿疹,小儿瘰疬,咳嗽。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三色堇

401.堇菜

【别名】罐嘴菜、白花蚶壳草、小犁头草、消毒药、如意草。

【拉丁学名】Viola verrecunda A. Gray.

【分类地位】堇菜科,堇菜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无毛。根状茎粗短,密生须状根;地上茎常数条从根状茎长出,呈丛生状,直立或斜升,上部有少数分枝;基生叶具长柄,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长1.5~3cm,宽1.5~3.5cm,先端圆或微尖,基部宽心形,边缘有浅波状圆齿;茎生叶少,稀疏,形与基生叶相似;叶柄长1.5~7cm,基生叶柄较长,具翅;托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有疏齿或近全缘。花通常单生于茎上部叶腋;花淡紫白色,直径约1.2cm;花梗细长,中部有条形小苞片1对;萼片5片,披针形,基部附器半圆形,不显著;花瓣5片,白色或淡紫色,长6~8mm,下面一瓣有囊状短距,蒴果椭圆形,长约8mm;种子卵球形,淡黄色。花果期2~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黛湖、风箱旁等地。巫山、巫溪、奉节、南川、重庆主城区等地有分布。常生于湿草地、草坡、田野和宅旁。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季采收,晒干备用。

【药性功能】微苦、凉。清热解毒,止咳,止血,生肌。

【主治病症】肺热咳嗽,扁桃体炎,眼结膜炎,腹泻,咯血。外用治疮疖肿毒,外伤出血,蝮蛇咬伤。

【用量用法】30~60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堇菜

402.长萼堇菜

【别名】铧尖草、铧口草、紫花地丁、耳钩草、鸡舌草、箭头草、犁头草。

【拉丁学名】Viola inconspicua Blume

【分类地位】堇菜科,堇菜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较粗壮,全株近于无毛。叶基生,呈莲座状;叶柄长2~7cm;托叶下部与叶柄合生,分离部披针形;叶片三角状卵形或舌状三角形,长1.5~7cm,宽1~3.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宽心形,边缘有锯齿。花两侧对称;萼片5片,披针形,基部附器狭长,下面两片顶端有小齿;花瓣淡紫色,5片,距管状,长2.5~3mm。果椭圆形,长约5mm,无毛。花果期3~11月。

【分布生境】产于杉木园等地。巫山、巫溪、南川、江津、北碚等区县有分布,生于草坡、田边及水沟边较湿润的地方。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开花时采集。

【药性功能】苦、辛、寒。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凉血,利湿。

【主治病症】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黄疸,目赤,目翳,跌打损伤,产后瘀血腹痛,乳腺炎,化脓性骨髓炎,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5~30g(鲜品30~60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

【附方】①治化脓性骨髓炎:鲜犁头草、三叉苦叶(鲜)各等量,捣烂外敷。(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扁桃体炎:紫花地丁30g,朱砂根15g,水煎服。(出自《福建药物志》)

③治乳痈、疔疮:犁头草(鲜)120g,半边莲(鲜)60g,甜酒糟60g,捣烂外敷。(出自《江西草药》)

长萼堇菜

403.戟叶堇菜

【别名】铧头草、犁口草、烙铁草、尼泊尔堇菜。

【拉丁学名】Viola betonicifolia J. E. Smith[V. betonicifolia sm. subsp. nepalensis W. Beck.]

【分类地位】堇菜科,堇菜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长5~10mm,斜生或垂直,无地上茎。叶丛生呈莲座状,具长柄;叶片条状披针形或条形,长2~7.5cm,宽0.5~3cm,基部稍下延于叶柄,截形或略呈心形,有时呈戟形,顶端钝或圆,边缘有疏浅的波状齿,近基部的齿较深,两面近无毛或无毛。花具长梗,两侧对称,白色或淡紫色,有深色条纹;萼片5片,卵状披针形或狭卵形,长5~6mm,基部附器长约1mm,顶端圆;花瓣5片,白色或淡紫色;雄蕊5,花丝短,花药环生于子房周围;子房卵球形。柱头前方有短喙。蒴果椭圆形,长约1cm,无毛。花果期4~9月。

【分布生境】产于堑龙垭路边,海拔约500m处草丛中。城口、北碚有分布。生于草坡及田野较湿润处。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5~9月采收。

【药性功能】微苦、辛、寒。归肝经。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病症】疮疡肿毒,喉痛,乳痈,肠痈,黄疸,目赤肿痛,跌打损伤,出血。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注】泡酒者,孕妇忌服。

戟叶堇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