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腊八节
腊八节由来
中国古代的腊日节庆,至唐宋受佛教影响,演变为“腊八节”。汉化佛教以腊月八日为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所以腊八节在佛家又名成道节,这一天在佛寺有许多纪念活动,这些活动中特别喝腊八粥一项,逐渐普及民间,成为大众化的民俗活动。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有“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句,有人说“金刚力士”,即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说明南朝梁时,民间腊日节俗事象中已受佛教的影响。此说欠妥。藏传佛教始有的“金刚杵”“金刚舞”,十六世纪末才传入中原地区。《荆楚岁时记》中的“金刚”,指五行金气。《晋书·地理志上》:“梁者,言西方金刚之气强梁,故因民焉。”此书的“金刚力士”,应该还是戴着“黄金四目”面具的逐疫人。又有人引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二七引《荆楚岁时记》有“十二月八日沐浴转除罪瘴”一条,说明《荆楚岁时记》时,民俗已受佛教影响,亦欠妥。我们认为,这还是殷商时代就有的“沐浴祓除”礼俗。
腊八节习俗
1.浴佛
浴佛,以水灌佛像,行浴礼。《譬喻经》记载归佛的“六师”向佛说:“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身秽,仍为常缘也。”南北朝时期每年四月八日为佛祖诞辰,寺庙均有浴佛之举,至宋乃有腊月八日浴佛的活动。唐宋时期仍有上述浴佛之俗,唐诗中有腊月八日寺庙浴佛的记载,如孟浩然《腊月八日于郯县石城寺礼拜》一诗云:“石壁开金像,香山绕铁围。下生弥勒佛,回向一心归。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余照发光辉。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反映的正是唐代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浴佛的情景。
北宋时期仍盛行十二月八日浴佛的习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条说:“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说,当时南方皆用四月八日灌佛,北人专用腊月八日。宋代以后,浴佛这一习俗主要在四月八日进行,而且进一步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到了清代,百姓人家浴佛亦有腊月者,而僧寺则四月为多。
2.腊八粥
北宋十二月八日的重要风俗是吃腊八粥,不仅寺院,民间也流行吃腊八粥。宋人庄绰撰《鸡肋编》卷上云:“宁州腊月八日,人家竞作白粥,于上以柿、栗之类,染以众色为花鸟象,更相送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条说:“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七宝五味粥”,“七宝”是指制作粥的材料,而“五味”是说加以各种香料“五味俱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条:“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檀施:施主之意。)、贵宅等家。”说明南宋寺院已经把十二月八日叫作“腊八”。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条记载,可知南宋时代杭州寺院和民间的腊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制成。
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的习俗也和佛教有关。佛教把十二月八日作为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日。据说此前的六年苦行中,他每月仅食一麻一米,导致身形消瘦,濒临死亡,于是喝了一个牧羊女奉献的一碗粥,如受甘露。当时,他说:“我为成熟一切众生,故食此食。”喝过粥之后,“身体光锐,气力充足,堪受菩提。”((梁)僧佑:《释迦谱》。)因此佛门弟子于腊八成道节施粥宣传佛主苦行修道。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可知,佛教寺院是在作浴佛会的同时送粥与门徒,因施粥在腊月八日,所以称腊八粥。而后来浴佛竟被施粥所掩,人们以吃腊八粥作为腊八节的内容,浴佛之俗渐淡,至明代,浴佛会代之以念佛会。
元代北京“宫苑以八日佛成道日,煮腊八粥”,而且京城人“士庶有力之家,丰杀不同,馈送相尚”(《析津志辑佚·岁纪》。)。明清时期食腊八粥的风俗更进一步普及。明人吕毖辑《明宫史》火集《饮食好尚·十二月》描述明宫中吃腊八粥:“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搥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卷二十《十二月令·腊八粥》云:“今俗,于腊月八日,以诸谷米果煮粥相馈,谓逼邪、祛寒、却疾毒。”
清代南北方吃腊八粥,越来越讲究,关于腊八粥的成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北京和苏州为例: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腊八》:“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皆于预日拣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门灶陇亩,合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王侯腊”系道家的说法,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二《天部二》云:“道家有五腊,正月一日为天腊,五月五日为地腊,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十月一日为民岁腊,十二月腊日为王侯腊。”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按,《燕都游览志》: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果米杂成之,品多者为胜。今虽无百官之赐,而朱门馈赠,竞巧争奇,较之古人有过之无不及矣。”
苏州腊八粥的特点是“以菜果入米煮粥”。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腊八粥》:“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在四川,有的地区制作腊八粥的原料除了果品,还有蔬菜、荤腥之物等。如清咸丰四年刊《云阳县志》云:十二月,“朔八日,用米面杂果蔬、荤腥之物煮为粥食之,名为‘腊八粥’。”民国二十三年刊《华阳县志》:“十二月八日,俗谓‘腊八’。人家多用各色豆、米、菜、果合煮,间有杂以鸡、鱼、猪肉,谓之‘腊八粥’。”这也反映了民间风俗的流变。
四川很多县志,都说吃‘腊八粥’乃古腊祭之意。如:
清嘉庆二十年刊《温江县志》:“十二月八日为‘地腊辰’。邑人以肉、豆、枣、栗等物入米熬粥,谓之‘腊八粥’,祀神及祖先,亦古腊祭之意。”清道光三年刊《隆昌县志》:十二月,“八日,煮糯米、五色豆及枣、栗等物为糜,亦有合鸡、猪、鱼、肉者,曰‘腊八粥’。祀神及祖先,举家食之,亦古腊祭之意也。或曰是日释氏谓之‘浴佛节’,寺僧煮粥结缘,俗因之。”(清道光六年刊《綦江县志》同)清同治六年刊《巴县志》:十二月“八日,煮糯米、五色豆及枣、栗等物为糜,曰‘腊八粥’,祀神及先,举家食之,亦古腊祭之意。”
川西北与陕西毗邻的县,还有说吃腊八粥系受秦俗影响,清嘉庆二十年刊《三台县志》:十二月“八日煮粥,以五色豆谷杂菜果投其中,合家食之,名‘腊八粥’。俗传地藏菩萨入地狱救母,和此粥馈与母食,鬼惧不敢夺。此秦俗也,今蜀亦然。”清同治十二年刊《直隶绵州志》:十二月“八日煮粥,以五色豆谷杂菜果投其中,合家食之,名‘腊八粥’。此秦俗也,今蜀亦然。”民国九年刊《绵竹县志》:十二月“八日,食‘腊八粥’。是日以诸米豆杂菜肉作粥,互相馈送,食余少许以饲果树,预祈结实繁茂。”
(作者:江玉祥 牛会娟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