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及症状识别
辣椒感染病毒病以后主要表现为花叶、黄化、畸形、坏死四种类型,有时几种症状也同时表现。花叶是辣椒上出现最早、最普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叶出现浓绿和淡绿相间的斑驳,且新叶起泡皱缩。根据严重程度不同,花叶又分为轻花叶和重花叶。轻花叶是植株表现为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状,相对不矮化,但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下降,植株生长受到抑制。重花叶是植株矮化不生长,叶片上有泡状斑、皱缩,叶面常凹凸不平,果实变小且明显皱缩,果实生长缓慢;叶片畸形丛生,叶脉褪绿,出现斑驳、花叶,叶片增厚,变窄呈线状,茎节间缩短,有时枝条丛生,后期植株矮化,果面出现黄绿相间的花斑或黄褐色斑点,果实木质化;叶脉上有时有褐色坏死斑点,主茎和枝条上有褐色坏死条斑,有时果面也出现褐色坏死条斑,以致植株死亡。辣椒病毒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辣椒斑纹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引起。黄瓜花叶病毒和马铃薯X病毒引起花叶症状,烟草花叶病毒的不同株系分别引起花叶、环斑和条斑症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毒的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种子带毒;二是汁液摩擦传毒,整枝、打杈、摘心等农事活动中将病株汁液传给无病植株;三是昆虫传染,以蚜虫、粉虱和蓟马传毒率最高。
高温、干旱、日照强的条件下,病害发生严重;田间管理差,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较重;此外,夏秋高温季节栽培、育苗以及虫害控制不好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病毒病的防治策略是重在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清除、消灭毒源、减少扩散。
1.选择抗病品种。
2.种子处理。无病区留种采种,防止种子带毒。播前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种子上的病毒。常用的方法有:
(1)10%磷酸三钠溶液处理种子20~30分钟,清洗干净后催芽。
(2)温汤浸种:55℃温汤浸种30分钟后,捞出催芽。
3.防控传播媒介。及时防治蚜虫、蓟马和粉虱等传毒昆虫,阻断传染源。
4.防虫网育苗栽培。高温季节用30目防虫网遮盖苗床,有条件时全棚覆盖或覆盖棚室放风口和入口,杜绝蚜虫、蓟马和粉虱等害虫为害传播。
5.清洁田园,严格消毒。定植前彻底清除棚室及其周围杂草,苗床和田间零星发病时及时拔除病株。在绑蔓、整枝、打杈和摘果等操作中,应先处理健株,后处理病株,接触过病株的手,要用肥皂水擦洗,刀剪等工具应酒精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6.接种弱毒系保护。辣椒在2~3叶期用N-14、S52、NS83耐病毒诱导剂弱毒系100倍液接种,既耐病又增产。
7.加强田间管理。定植后,应加强肥水及温度的管理,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促进秧苗早生快发,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整枝打杈过程中,发现个别感病植株,及时拔出并深埋处理;及时清除田间周围的杂草,切断可能的毒源。
8.药剂防治。病毒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剂,一般用三类阻止剂。
(1)病毒的钝化物质,如用豆浆、牛奶等高蛋白物质,清水稀释100~200倍液,喷洒于植株上,可减弱病毒的侵染能力,钝化病毒。
(2)保护物质,可用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喷雾,在植株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和减弱病毒的侵入,每7~10天喷施1次,共喷2~3次。
(3)抗病毒制剂。发病初期可选用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00~400倍液、4%嘧肽霉素水剂300倍液、40%烯·羟·吗啉胍可溶性粉剂6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25%琥铜·吗啉胍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6%寡糖·链蛋白(阿泰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300~400倍液、0.5%香菇多糖水剂300~400倍液、2%氨基寡糖素(壳寡素)水剂1000倍液、0.5%葡聚烯糖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80%几丁聚糖(甲壳素)水剂6000倍液、0.4%低聚糖素(寡聚糖素)可湿性粉剂600~1200倍液、24%混脂·硫酸铜水乳剂85~125毫升/亩、1.5%烷醇·硫酸铜水剂(植病灵)1000倍液、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0.05%核苷酸水剂500倍液、7.5%菌毒·吗啉胍水剂500倍液、18%腐殖·吗啉胍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1%氮苷·吗啉胍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1%烷醇·硫酸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3.85%三氮唑·铜·锌水乳剂600~800倍液、1.5%硫铜·烷基·烷醇水乳剂1000倍液、25%吗胍·硫酸锌可溶性粉剂500~700倍液、1.05%氮苷·硫酸铜水剂300~5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抑制病毒在植株体内的运转和增殖。每隔5~7天1次,连续2~3次。
(作者:吕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