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苘麻
【别名】白麻、青麻、野棉花、冬葵子。
【拉丁学名】Abutilon theophrasli Medicus
【分类地位】锦葵科,苘麻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0.5~1.5m;茎直立,上部有分枝,被柔毛和星状毛;单叶互生;叶柄长3~12cm,被星状柔毛;叶片圆心形,长5~10cm,先端长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疏密不等的粗锯齿,两面均被星状柔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3cm,有柔毛,近顶端有节;花萼环状,5裂,裂片卵形,长约6mm,密被短绒毛;花瓣5,黄色,倒卵形,长1~1.3cm;雄蕊多数,花丝连合成筒状,无毛;心皮15~20个,轮状排列,顶端平截。蒴果半球形,直径约2cm,分果爿15~20爿,有粗长毛,顶端有2长芒;种子肾形,熟时黑褐色,疏生短柔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附近。重庆各地常见。如城口、巫山、巫溪、万州、南川、北碚等区县有分布。我国除青藏高原外都有分布。
【药用部分】种子及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季采收。
【药性功能】①全草:平、苦。清热、利湿、解毒。②种子:苦、平。清热利湿,解毒散结,退翳。
【主治病症】①全草:痢疾、中耳炎、睾丸炎、耳鸣、化脓性扁桃体炎,痈疽肿毒。②种子:角膜云翳,痢疾,痈肿,瘰疬,小便淋痛。
【用量用法】①全草:10~30g,煎水服。外用适量,捣敷。②种子:10~20g煎水服或入散剂服。
【附方】①治化脓性扁桃体炎:苘麻、一枝花各15g,天胡荽9g,水煎服或捣烂绞汁服。
②治慢性中耳炎:苘麻鲜全草60g,猪耳适量,水煎服;或苘麻15g,糯米30g,毛蚶20粒,水煎服。
(①②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苘麻
382.冬葵
【别名】冬寒菜、冬苋菜、滑滑菜、土黄芪、野葵、葵(诗经)。
【拉丁学名】Malva crispa L.(M. verticillata L.)
【分类地位】锦葵科,锦葵属。
【形态特征】二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圆锥状,黄白色,单生或有分枝;茎圆柱状,直立,多分枝,有黏液。单叶互生,叶柄长2~9cm;叶片掌状,5~7浅裂,近圆形,直径5~8cm,基部心形,边缘有钝牙齿,两面疏被糙伏毛或近无毛,掌状脉5~7条。花小,淡紫红色,直径约6mm,单生或数朵簇生叶腋,花萼杯状,5齿裂;花瓣5,淡紫红色,先端微凹;雄蕊多数,连合成短柱状,子房10~12房。蒴果扁球形。包于宿存花萼内,由10~12个心皮组成,种子近肾形,灰黄色。花期4~8月,果期5~9月。
【分布生境】农民广泛栽培。重庆各县区均有栽培。
【药用部分】根、茎、叶、种子药用。
【采集期】夏、秋挖带根全草,切碎后筛出种子。
【药性功能】①种子:甘、寒。归大肠、小肠、膀胱经,利尿下乳,润肠通便。②茎、叶:甘、寒。归肺、大肠、小肠经。清热利湿,滑肠通乳。③根:甘、温。补中益气。
【主治病症】①种子:泌尿系统感染,结石,乳汁不通,大便燥结,胞衣不下,淋病,水肿。②茎、叶:黄疸型肝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毒下痢。二便不畅,乳汁不下,疮疖痈肿,丹毒,烧烫伤,蛇蝎咬伤。③根:气虚乏力,腰膝酸软,体虚自汗,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糖尿病,水肿,热淋。
【用量用法】①种子:3~9g,水煎服。②茎、叶、根:15~30g,水煎服。
【附方】①治尿路感染、小便不利:冬葵子、泽泻各9g,茯苓皮15g,车前子12g,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冬葵
383.锦葵
【别名】小熟季花。
【拉丁学名】Malva sinensis Cavan.
【分类地位】锦葵科,锦葵属。
【形态特征】二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直立,多分枝,疏生粗毛。单叶互生,叶柄长7~18cm;叶片心状圆形或肾形,直径7~13cm,通常5~7钝圆浅裂,基部浅心形,边缘有钝齿。花紫红色,直径2.5~4cm,3~11朵簇生叶腋,花梗长短不等,长可达3cm;小苞片3枚,卵形,疏生柔毛;花萼杯状,萼片5枚,宽卵形;花瓣5,匙形,紫红色,顶端微凹,比萼片长3倍;雄蕊多数,花丝合生成管状,长8~10mm;花柱分枝9~11个,有细柔毛。果实扁圆形,直径约8mm,分果爿9~11枚,肾形;种子黑褐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分布生境】各地栽培。重庆及全国各地均常有栽培。
【药用部分】花、叶、茎入药。
【采集期】5~7月采。
【药性功能】咸、寒。清热利湿,理气通便。
【主治病症】大小便不畅,淋巴结核,带下,脐腹痛。
【用量用法】研末,每次服3g,白开水送服。
锦葵
384.蜀葵
【别名】棋盘花、麻杆花、一丈红、斗莲花、端午花。
【拉丁学名】Althaea rosea(L.)Cavan.
【分类地位】锦葵科,蜀葵属。
【形态特征】二年生草本,高约2m,全株有星状毛。茎直立,不分枝,基部木质化。叶互生,叶柄长6~15cm;托叶卵形,顶端3裂;叶片近圆心形,掌状5~7浅裂,直径6~15cm,边缘有细锯齿,上面粗糙。花大,直径6~9cm,单生于叶腋,在顶端密集形成总状花序式,小苞片6~7片,基部合生;花萼钟状,5齿裂;花瓣倒卵状三角形,顶端微凹,基部变狭成爪,爪有长髯毛,有红、黄、紫及黑紫等颜色,单瓣或重瓣;雄蕊多数花丝连合成筒状;子房多室,花柱多分枝,微被细毛。果盘状,直径约2cm,被短柔毛,成熟时,每心皮自中轴分离。花期4~7月,果期7~8月。
【分布生境】缙云寺栽培。城口、奉节等地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叶、花、种子药用。
【采集期】春、秋采根,花前采叶,秋季采种子。
【药性功能】①种子:甘、凉。利尿通淋,解毒排脓。
②花:甘、咸、凉。通利大小便,解毒散结,和血,止血。
③茎叶:甘、凉。清热,利湿,解毒。
④根:甘、咸、微寒。清热解毒,排脓,利尿,凉血。
【主治病症】①种子:尿路结石,小便不利,水肿,带下,乳汁不通,疥疮,无名肿毒。
②花:吐血、衄血、月经过多,赤白带下,二便不通,小儿麻疹,疟疾,痈疽疖肿,蜂蝎螫伤,烫火伤,解河豚毒。
③茎、叶:热毒下痢,淋证,无名肿毒,水火烫伤,金疮。
④根:肠炎、痢疾、尿路感染,小便赤痛,子宫颈炎,白带,吐血,血崩,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烫伤。
【用量用法】①种子、花:均5~10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煎水洗。
②茎、叶:6~18g,煎汤或煮食。外用适量,捣敷。
③根:15~30g,水煎服。外用捣敷。
【附注】茎叶不能久食。
蜀葵
385.地桃花
【别名】肖梵天花、野棉花、狗脚迹、刺头婆。
【拉丁学名】Urena lobata L.
【分类地位】锦葵科,梵天花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1m。茎直立,小枝密被白色星状绒毛。单叶互生,下部叶片近圆形,中部叶片卵形,上部叶片矩圆形至披针形,长4~7cm,宽2~6cm,先端3~5浅裂,基部圆形至心形,上面有柔毛,下面被白色星状绒毛;叶柄长1~4cm,下部的较长,向上渐短;托叶线形,早落。花单生叶腋或丛生,淡红色,直径15mm;花梗短,长2~3mm,有绵毛;小苞片5,近基部合生;花萼杯状,5裂;花瓣5,倒卵形,淡红色,长约1cm,外面有星状柔毛;雄蕊多数,基部连合成筒状;子房5室,花柱上部分成10枝。果扁球形,直径约1cm;分果爿具钩状刺毛,成熟时与中轴分离。花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大水塘边林中、公路边及北温泉竹林中。巫溪、万州、梁平、南川、江津、北碚,海拔2000m以下有分布,长江以南常见,生山坡、路旁草丛或灌木丛中。
【药用部分】根、全草药用。
【采集期】秋季挖。
【药性功能】甘、淡、凉。归脾、肺经。祛风活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病症】①根:风湿关节痛,感冒,疟疾,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白带。②全草: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毒蛇咬伤,乳腺炎。
【用量用法】①根:25~40g,水煎服。②全草: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注】脾、胃虚寒者禁服。
地桃花
386.黄蜀葵
【别名】秋葵、豹子眼睛花、霸天伞、棉花蒿、侧金盘花。
【拉丁学名】Abelmoschus manihot(L.)Medicus.
【分类地位】锦葵科,秋葵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2m,全株疏生黄色硬毛。单叶互生,叶片掌状,5~9深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1~6cm,边缘有粗钝锯齿,两面疏生长硬毛;叶柄长6~18cm;托叶条状披针形。花单生于枝端叶腋,小苞,三角状宽卵形,上部淡黄色,基部紫色,构成直径12~15cm的大形花冠;雄蕊多数,结合成筒状,长1.5~2cm;子房上位,5室,柱头5裂,紫黑色。蒴果卵状椭圆形,长4~5cm,有硬毛;种子多数,肾形。花期8~10月。
【分布生境】北温泉有栽培。万州、云阳、南川、主城区等地有栽培。
【药用部分】根、叶、花和种子药用。
【采集期】夏、秋季采叶及花,秋季挖根及采种子。
【药性功能】①种子:甘、寒。无毒,利水通淋,消肿解毒,润燥滑肠,下乳。②叶:苦、寒。清热解毒,活血消肿。③花:甘、辛。利尿通淋,活血止血,解毒消肿。④根:甘、苦、寒。清热利湿,解毒消肿,通乳。
【主治病症】①种子: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水肿,尿路结石,乳汁不通,跌打损伤。②叶:热毒疮痈,尿路感染,跌打损伤,烫火伤。③花:淋证,吐血,衄血,崩漏,胎衣不下,痈肿疮毒,水火烫伤。④根:淋证,水肿,痢疾,痈肿,腮腺炎,跌打损伤,乳汁不通。
【用量用法】①种子:15~25g,水煎服,或研粉,每服3~5g。②叶:10~15g(鲜品可用30~60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③花:5~15g,水煎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油涂。
【附方】治尿路感染:黄蜀葵花、叶各9g,煎服。(出自《安徽中草药》)
【附注】孕妇禁服。
黄蜀葵
387.木芙蓉
【别名】芙蓉花、拒霜花、四面花、三变花、九头花、转观花。
【拉丁学名】Hibiscus mutabilis L.
【分类地位】锦葵科,木槿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2~6cm。小枝,叶柄,花梗,小苞片,花萼,均密被星状毛和短柔毛。叶互生;叶片卵圆状心形,直径10~15cm,常5~7掌状分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边缘有钝齿,两面均被星状毛;叶柄长5~20cm;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生叶腋或簇生枝端,花冠直径8~9cm;花梗长5~10cm,近顶端有节;小苞片8,线形,长10~16mm,基部合生;花萼钟形,长2.5~3cm,5裂;花瓣白色或淡红色,后变深红色,5瓣;雄蕊多数,生于雄蕊柱上部;子房5室,花柱5裂。蒴果扁球形,直径约2.5cm,果瓣5,密生淡黄色刚毛及绵毛;种子肾形,被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境】缙云寺、北温泉附近,风箱弯公路边有栽培。各地有栽培。
【药用部分】叶、花、根药用。
【采集期】夏秋采花蕾及叶,秋冬挖根。
【药性功能】微辛、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
【主治病症】肺热咳嗽,月经过多,白带。外用治痈肿疮疖,乳腺炎,淋巴结炎,腮腺炎,烧烫伤,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量用法】9~30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研末调油、酒、醋敷。
【附注】孕妇禁服。
木芙蓉
388.朱槿
【别名】扶桑、大红花、红木槿、朋红、公鸡花、吊丝红花。
【拉丁学名】Hibiscus rosa-sinensis L.
【分类地位】锦葵科,木槿属。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1~6m;小枝圆柱形,疏被星状毛。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叶片宽卵形或狭卵形,长4~9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粗锯齿,两面无毛或下面脉上有稀疏星状毛。花单生于枝条上部叶腋;花梗长3~7cm;花大,花冠直径6~10cm,常下垂;小苞片6~7,线形,长8~15mm,基部合生,疏生星状毛;花萼钟形,裂片5,有星状毛;花瓣5,长倒卵形,上缘波裂,玫瑰色,淡红色或淡黄色,形成漏斗状花冠;雄蕊柱和柱头长4~8cm,吊于花冠之外。蒴果卵形,长约2.5cm,有喙。花期全年。
【分布生境】北温泉有栽培,各地有栽培。
【药用部分】根、叶、花入药。
【采集期】10~11月采挖根,花半开时采,叶随时可采。
【药性功能】甘、平。解毒,利尿,调经,清肺。
【主治病症】①根:腮腺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子宫颈炎,月经不调,闭经,急性结膜炎。②花:月经不调。③叶:外用疔疮痈肿,乳腺炎,淋巴脓炎。
【用量用法】①根:15~30g,水煎服。②花:鲜品30g,水煎服。③叶、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朱槿
389.木槿
【别名】篱障花、清明篱、白饭花、鸡肉花、猪油花、朝开暮落花、木锦、荆条。
【拉丁学名】Hibiscus syriacus L.
【分类地位】锦葵科,木槿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3~4m。茎直立,多分枝,树皮灰褐色,树冠稍披散,小枝密生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约1cm;叶片菱状卵圆形,长3~7cm,宽2~4cm,不裂或中部以上3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钝锯齿,幼叶被毛。花单生于枝条上端叶腋,花梗长4~14mm,有星状短绒毛;小苞片6~7,线形,有星状绒毛;花萼钟状,5裂,密被星状绒毛;花冠钟状,直径5~8cm,淡紫、白、红等色,单瓣或重瓣,花瓣倒卵形;雄蕊柱和花柱柱头不伸出花冠;花柱5。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cm,先端有喙,密被星状绒毛;种子肾形,黑褐色,背面有黄白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分布生境】缙云寺有栽培。各地有栽培。
【药用部分】花、皮(茎皮及根皮)药用。
【采集期】夏季采花,春夏修枝剥皮,秋季挖根剥皮。
【药性功能】①花:甘、平。清热凉血,解毒消肿。②茎皮、根皮:甘、微酸。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主治病症】①花:痢疾,痔疮出血,白带;外用治疮疖痈肿,烫伤。
②根皮、茎皮:痢疾,白带,外用治阴囊湿疹,体癣,脚癣。
【用量用法】①花:10~20g,水煎服;外用适量,研粉,麻油调,搽患处。
②根皮、茎皮:3~9g,水煎服;外用适量,研粉,醋调或酒调搽患处。
【附方】①治痔疮出血:木槿花15g,水煎服。
②治白带:木槿根皮30g,酢浆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数日。
③治阴囊湿疹(绣球风):木槿皮、蛇床子各6g,水煎,熏洗患处。(①~③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木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