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元节及其习俗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是道教“水官解厄”的日子。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七引《正一旨要》:“下元日,九江水帝十二河源溪谷大神与旸谷神水府灵官,同下人间,校定生人罪福。又下元三品解厄水官,主录百司,检察人间善恶,上诣天阙进呈,大宜崇福。”每年十月十五日,水官考籍,按照众生善恶功过,随福受报,随孽转形。道观此日设斋建醮,禳解厄难,超度死者。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七引《道经》曰:“十月十五日,谓之下元令节。是日宜斋戒沐浴,静虑澄心,酌水献花,朝真礼圣,可以灭罪消愆(愆:音qiān,过失之意。),延年益寿。”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载,十月十五日是“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人们准备丰盛的菜肴,祭祀祖先和神灵;或到道教宫观去设斋建醮,超度逝去的亲人,禳解未来的灾难。明清以后直到民国年间,一些地区在下元节举行三官会、做醮活动,民间则有持斋诵经者。民国十六年刊四川《广安州新志》载:“(十月)十五日,名‘下元会’。舁城隍至厉坛祭孤,如‘清明’‘中元节’。各寺观办‘下元会’,诵经。疾病,以牲醴许神愿,愈后送匾对,曰‘还愿’。”
明代不少地区在下元日进行送寒衣的民俗活动,如嘉靖河北《清苑县志》载:“下元剪纸为衣,上墓,曰送寒衣。”下元送寒衣,反映出道教对民俗的吸收。
清代北京的下元节活动,主要在庵观寺院举行。据清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云:十月“十五日下元之期,庵观寺院课经安期起,至次年正月廿五日,百日期满。夜悬天灯,黄幅大书:冬季唪经祝国裕民百日期场。嗜佛之家,送香烛献斋供者络绎。”南方的苏州,据《清嘉录》卷一《正月·三官素》云:“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潮尤盛,归持灯笼,上衔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或有以小杌插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
下元节亦有点灯活动,如同上元节。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载:“开宝元年,诏中元张灯三夜,唯正门不设灯,上御宽仁楼即今东华门也。太平兴国四年,设下元灯,依中元例张灯三夜。淳化元年,诏罢中元、下元观灯。”
由于下元节与十月朔相距甚近,都在十月,而且节俗都以祭祀为主,民间难以区分清楚,所以有将二者混淆、合而为一的情况,如清咸丰九年刊河北《固安县志》:“十月朔,为下元节。祭扫先茔,剪楮为衣,裹以纸钱焚之,谓之送寒衣。”民国十七年刊四川《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十月)“州牧祭厉坛。十五日,道家谓水官解厄之辰,士民祀祖先,以纸剪衣服焚之。”
(作者:江玉祥 牛会娟 张茜)